你是否有性格转变的经历?是如何转变的?

一起搞笑666


当我们遇到一些和人打交道的事情没有表现或者处理好,很多内向的人想到的就是去改变性格去变得外向,我觉得改变性格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并且随着年龄越大越变得不可能。


像你说的,我认为一个人从缄默不语到口若悬河,并非是性格发生了变化。生活中很多内向的人平时习惯缄默不语,但只要他认识到口若悬河的重要性,真的想变成那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就能达到口若悬河如滔滔江水的水平。


对于一个有表达能力的人,缄默不语或口若悬河,只是个人喜好和选择罢了,与性格无关。


但是生活中很多的内向的人,当他们开始想要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通常会选择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外向起来,这条路往往会走得极其艰难坎坷。


这是我自己尝试改变性格后认识到的。促使我改变性格的动机是追求那些我喜欢的女生,面对那些个我觉得完美的追求对象,之前很多时候都是在心里默默纠结不敢大胆表达,看到那些外向张狂的小混混一个个抱得美人归,真是羡慕嫉妒恨。于是那时候,我特别想变得像他们一样外向,以为那样我就能追到我喜欢的女生。


想改变必须有行动,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模仿那些外向人的表现,开始在人群中凑热闹去说话发表见解,强迫自己大胆去和喜欢的妹子聊天,但是很多时候我认为自己都是没话找话,这让我非常的纠结和尴尬。


就在这时候,我产生了很强的心理阻碍。我很想通过变得外向,像他们一样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当我模仿他们的外向时,会让我感觉非常地尴尬和不适应,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尝试多次后,我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什么他们可以,我就不行?……”,这种无助的感觉加深了我对自己的自责,我想很多内向的人都经历过这一步,这种糟糕的体验会让内向的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更不快乐了。


所以,内向的人想改变性格变得外向,本身就是和自己的先天基因、过往经历产生的习惯在做对,当你用那些外向者的方式去说话表达交流,你自己的身体心理首先会不习惯,产生不好的体验,让你失去继续提升口才表达的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通过改变性格提升口才,这条路太难走。


后来,我还是成为了一个可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改变了我的内向性格,而是我更加认可了自己的内向,并且知道了内向者如何提升口才、社交能力的心态和方法。


对于那些想提升这方面能力的内向的朋友,我简单的分享一些:


1、心态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内向性格。有些内向的朋友心里一直觉得内向是缺点,不爱说话是缺点,你怎么看不到那些外向大大咧咧的人还经常说错话惹人嫌弃呢。所以当你想提升自己能力的时候,不要先就觉得自己性格不好,这就是自卑心理,会让你做事大打折扣。


2、操作方面,内向的人应该明白,内向的人倾向于先思考后说话,外向的人习惯于直接表达。其实刚开始大家说话交流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因为这样的习惯,外向者普遍比内向者多一些说话的训练机会,这才是生活中外向者看起来普遍比内向者健谈的根本原因。只要内向者多一些口才表达的训练机会,他们做的并不会差,反而因为有说话先思考的习惯,内向者的表达交流更不容易出错。


3、对于一个极度内向自卑的人,要想提升口才表达能力,其实更需要的是鼓励,可以先不要用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选择让自己感觉放心、舒服的交流对象开始你的表达训练,从一句话,一个问题,一个观点开始,只要自己做好一点就给自己一些鼓励。在这样的体系下慢慢来,等你得到正向的反馈多了,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敢说话,爱上表达了。


内向者的社交指南


性格的转车跟年龄阅历都有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有一位好友以前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把他培养成人,当他可以孝敬母亲的时候,突然传来噩耗,母亲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从此性格大变,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天天以酒消愁,谁要是提到母亲他便会潸然泪下,谁开导也没有用。天天嘴里念念叨叨,说自己对不起生他养他的母亲,工作上更是没有什么追求和目标。


有一位心理学导师,看到他的情况,决定不能在这么颓废下去,毕竟太年轻,便天天给他讲名人名家励志的故事,并且让他闭目放松,放大海的浪涛或森林里的的鸟鸣声,经过半年左右的心里调节,现在基本回复过来了。性格的转变受自我心里和环境的影响,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失败,打击。。。是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的。转变更是一种自我内心的一种调节,没事不要去想不开心的事,要全身心的放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想自己快乐幸福的事情,一开始可能做不到,这需要时间来改变。如果不进行心里干预,有可能成为抑郁症患者,所以自己想不开的的时候,一定要和朋友,同学,同事去倾诉,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


还有一种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性格也有可能转变,因为进过的多了,阅历丰富了,可以把许多的人和事看的很透彻,年轻的冲动也基本丧失殆尽,此时更成熟稳重,生活早就把棱角给打磨的圆润起来,做事更加的理性了。不会再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遇事也大度洒脱起来,内心也从青涩变成了金黄。所以说年龄也是改变性格的一种重要因素。


向哲洪涛


初中以前,我是一个很内向,很腼腆,不敢和女生说话。我那时候知道自己这样性格太腼腆了,还自卑,给我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直到有一天,我觉得人不能一成不变,要时时刻刻的成长,时时刻刻的改变自己!

想起那段真的挺有意思的,硬逼着自己去和人说话,和女孩说话!说完之后感觉还挺好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一直记在我的脑海里,到后来开始接触“心学”更是让我明白人要主动把握自己的变化!就像天气冷了加衣服、天气热了把衣服脱去,没有困扰,心里充满喜悦的情绪,改变让我受益匪浅


刀里的刀


后来工作了两年,慢慢见男孩子害羞了,特别是做绘图工作那几年,我性格大变,说话细声温柔,不再大声嚷嚷,进门先看老师的脸色,老师不高兴,我就什么都不问,只做自己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变得淑女一点,只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也就从那时起,我变成了温柔型的女人性格,也变成了玻璃心,总是怕工作出错,总是怕绘图没做好,怕迟到,等等。总想把一切做的完美,但有时你越努力越付出,总是不尽人意……。

长期以往,慢慢改变了原来的性格,从大不咧咧,没心没肺,变成了玻璃心,怕伤这个,怕伤那个,多愁善感,不想因自己的过失而给别人带来不愉快,唯独没有了自我,直到今天,性格就定型了。

有缘就是朋友。



潇洒芳子


有的。

性格是后天养成的,所以性格是可以塑造的。看看外面现在儿童情商训练市场多么火就知道了。

性格是慢慢习得和养成的,我以前是比较外向和开朗的,随着时间推移阅历增长就慢慢不喜欢说话了,开始内敛了,因为很多虚伪事一眼就看穿了,就不想说了。

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吧。我这个经历应该很多人都有吧。


养心悦闻


有是有,但是不太大吧。以前性格急躁易怒,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如果自己感觉别人做错了,别人不给我主动道歉的话,就甭想我主动理他。如果脾气上来了还喜欢大声嚷嚷,对什么事都非常较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磨砺,尤其是听了一位名人的演讲以后,急躁的脾气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善。那位名人说了一句:“爱需要讲理吗?” 振耳发馈,引入深思。与自己的家人只能讲爱不能讲道理,或者由着性子乱发脾气。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无奈也逼迫自己去做一些改变,一些挫折与磨难更能历炼一个人的脾气,改变一个的原有的性格。


牟小七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大起大落看清朋友,大喜大悲看清自己。 经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确实可以改变一个的性格。

性格很难改变,就像你说的,从内向变外向,为什么要变呢?内向和外向其实就是获得心灵能量的方法不同,内向的人从自己身上获得能量,外向的人从社交上面获得能量,内向的人细腻,做事更能专心,虽然不善于应酬,但绝不怕孤独。

环境改变性格,内向的人去做销售,刚开始肯定不太适应,真想改变性格就得挑战自己。

我没有经历过性格转变,没法向你分享过程。


每日心理学


嘿嘿,这个问题是不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以前,从小的时候我很内向,和别人说话都不敢说,尤其是女孩子 更是害羞😳。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直到了社会工作中。

开始工作了就业于直销行业,这个行业真是太好了,既可以锻炼人的口才也可以锻炼人的性格,慢慢的在这个行业里面,和人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性格变好了,也不是那么的怕和人说话了,也交到了一个女朋友。

人的好多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看你怎么去做,没去选择。


冯宏举举人


小时候自己是个腼腆,内向的一个性格,一直过了青春期,别人在叛逆的年龄,十分的外向,而我在那个时候,也不内向,也不太外向,因为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缘故,是比较中性的一种性格,很多事都替家里着想,但又无能为力的时候,心事也变得不轻不重。

直到出了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性格慢慢变外向起来,哈哈,和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别人都乐呵呵的,很多事情也因为性格的原因,交际也变得顺利起来,也交了很多朋友。

其实,性格内向或者外向,主要取决于自己,内向性格的人让人摸不透,感觉城府很深,很神秘。外向性格的人比较容易接触,三两句就已成友,给人感觉散发着自信,热情的魅力。

要说如何转变,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容易的,见过那么多人和事,人也变得圆滑了,内向性格的人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死要面子,有自卑心里,对自己不太有信心,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然,这里说的不是绝对的。

外向性格的人对事物比较好奇,凡事想了解个明白,有洞察力,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好面子,喜欢交际,喜欢多看,喜欢多学,有自信,热爱生活,心态是比较好的。

想改变,其实很简单,凡事多主动一点,从打招呼问候开始,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比你想的容易一些。加油!


带皮豆腐


走出半生抑郁症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