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古國——杞國,“杞人憂天”來自這裡,杞姓來歷

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孔子說夏朝的禮儀他能懂會說,但沒法找到證據,即使到了杞國也不足以證明了。雖然說得是隨著年代久遠,連杞國也沒法證明夏朝的禮儀了,但從中透露出一個信息,春秋杞國是夏朝的延續,就像宋國是商朝的延續一樣。關於杞國的起源,據《史記·陳杞世家》記載:“

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後苗裔也。殷時或封或絕。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司馬遷說,杞國是夏后氏封國,殷商時或封或絕,直到周初武王克商後,找到一個叫東樓公的大禹後裔,將他封於杞國故地,用以祭祀先祖夏后氏。那麼杞國的地理位置在哪?《太平寰宇記》記載:“雍邱故城,今縣城是也,春秋時杞國城也。”雍邱,即現在的河南杞縣,《史記·陳杞世家》索隱認為,周封杞國在雍丘,春秋時,杞國為宋所迫而東遷。說明春秋以前,杞國一直在河南杞縣。

夏商古國——杞國,“杞人憂天”來自這裡,杞姓來歷

“杞”的甲骨文是由“木”和“己”組成的,雖然很難理解其造字本義,但通常認為這個“杞”字便是指杞樹。杞樹是一種多枝狀茄科落葉小灌木,嫩葉可作蔬菜,結橢圓形紅色小果實,我們都稱它為“枸杞子”,有補肝腎明眼目之功效。杞樹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較高,渾身是寶,果實不但可當水果吃,用以招待賓客,解渴或治病,還可以用來釀酒,據說至少在西周時人們已經開始大量人工栽培杞樹了。《山海經》中多次提到杞樹,《詩經》裡對杞樹的歌詠更是不惜筆墨,甚至將枸杞比喻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可見古人對杞樹的價值觀的認同。遠古杞地當是最早培植杞樹盛產枸杞子並以此為業的部族,族人們祟拜杞樹,並以此為圖騰。

夏商古國——杞國,“杞人憂天”來自這裡,杞姓來歷

杞的甲骨文

杞國雖為夏后氏封國,但在商湯取代夏朝後,杞國仍然存在,雖然不清楚一開始是怎麼樣一種性質的存在,臣屬或敵對?東漢《大戴禮》記載:“成湯既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於杞。”是說成湯放逐夏桀後,散去他身邊的臣子,然後將姒姓族人遷入杞地。看來成湯統一天下後,並未滅亡杞國,而是將夏朝王室姒姓全部集中在杞國,進行統一監視和管轄,其實這跟西周時武王處理殷商後裔的方式如出一轍。當時商湯的都城在(bó今河南商丘),距離杞國不遠,方便管轄。但之後處於被監視中的杞國情況卻不得而知了,殷墟卜辭中涉及到杞國事蹟的為數不少,但是由於卜辭基本出現於商代後期,至於商代前期的杞國曆史已不堪了了。

夏商古國——杞國,“杞人憂天”來自這裡,杞姓來歷

杞伯簋

司馬遷在提到殷商時代的杞國時只用了四個字“或封或絕”,就是偶爾被封爵又突然被取消封爵的意思,這可能跟杞國對商王室或叛或服的政治性質有關。商代前期曾發生長達一百多年的“九世之亂”,這期間多有異族諸侯時服時叛,這也是商朝政治中心頻頻更換的直接原因。杞國原為夏朝封國,商代夏後,雖然僥倖得以繼續存在,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商王終究對杞國缺乏信任,那麼杞國對商王朝時叛時服也在情理之中,那麼“或封或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由此聯想到那個著名的笑話:杞人憂天,這個成語出自《列子》,是一則寓言,既是寓言,肯定是杜撰的,但相較單純的古人一般不具備像現代人一樣憑空杜撰的本領,也沒有那個譁眾取寵的必要,多半是一種有所依據的合理想象。那古人憑得什麼依據呢?或許跟商朝前期的杞國“或封或絕”朝不保夕的尷尬處境有關,杞人擔心滅族絕祀,對天意的不可預測,謹小慎微,同時也反映出當時杞人對家國興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亡族滅國意味著什麼?當然意味著天蹋地陷,於是杞人將這種亡國之憂代代相傳,被傳成了後來的杞人憂天。

夏商古國——杞國,“杞人憂天”來自這裡,杞姓來歷

直到商朝後期,從商武丁開始,杞國應該正式臣服商朝,不過問題是,這個臣服了的杞國到底是原來的杞國還是被商朝重封了的?武丁時期卜辭:“癸巳卜,令登賚杞。”賚(lài),賞賜,這是商武丁命令一個叫“登”的人賞賜杞侯,既有賞賜,定為功勞,杞國已成商王忠誠的夥伴,為商王效忠,並與之關係密切。祖甲(武丁之子)時期卜辭:“

王其田,亡災,在杞。”意思是商王去了杞國田獵,沒有遇到什麼災害,可以看出杞國作為商王的田獵場,扮演著替王室貴族狩獵的使命。到了帝乙、帝辛時期,卜辭:“庚寅卜在女香貞,王步於杞,亡災;壬辰卜,在杞貞,王步於意,亡災。”商王在一個叫“女香”的地方進行貞卜,商王要去杞地,可有災禍?商王到了杞地後,又在杞地貞卜,王將去意地,可有災禍?卜辭:“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商,亡災?”商王在杞地巡察後貞問,今日王將返回商都,能否順利?卜辭:“庚辰卜,行貞:王其步自杞,亡災?”商王在巡行途中貞問,王將去往杞地,可有災禍?以上卜辭可以看出,從武丁開始到商朝晚期,幾乎每代商王都會前往杞地巡視或田獵,並在那裡進行占卜。應該說,杞國至少到武丁時期已徹底臣服於商,並與商保持著密切關係,據說,商武丁還娶了杞國公主作妻子,卜辭中為“婦杞”。

夏商古國——杞國,“杞人憂天”來自這裡,杞姓來歷

山東濰坊杞國故城遺址

既然商朝後期的杞國沒有被改姓重封,那麼武王克商後為何還要尋找夏禹後裔來延續杞國國祚呢?原因只有一個,杞國在商末大板蕩時期再次反叛或投靠了周國,因與殷商都城較近,故商王直接滅掉了杞國。杞國從夏朝立國,歷經商代,到西周重封,一直延續到春秋,命運幾經轉折,數次都城更遷,從西到東,顛沛流離。關於杞國最後的去向,《太平寰宇記》中說:“(春秋)杞為宋滅。”杞國在東周初為鄰近的宋國所迫,才徹底告別杞縣,前往山東。春秋中期,杞國與魯國聯姻,並藉助魯國之力滅掉淳于國(前身為姜姓州國,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北),獲得一席安身之地。但當時杞國國土小,加之四鄰窺視,生存維艱,所以屢次遷都,今山東新泰、昌樂、安丘都有春秋杞國的蹤跡,新泰一帶還出土了不少杞國銅器。杞國最後的結局,《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惠王四十四年,楚滅杞。”杞國從夏朝立國,到公元前445年被楚所滅,大約延續了1500年左右。但是察看地圖禁不住會有疑問,以上杞國活動地點均在山東以北地區,遠在南方的楚國是如何通過魯國和齊國滅掉杞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