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馬喝酒憂天下,千古第一才女李三瘦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初中課本上的兩首詞,讓我們從小就知道了宋代婉約詞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封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思想甚行,導致的結果就是女性文人鳳毛麟角。

梅維恆主編的《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中有個統計:“公元一世紀開始,兩千年中華大地上一共出現二十九位著名女作家”,但她們大多數都不太為人知,留下的作品更是稀缺。這其中,只有李清照的作品實現了經典化,為後人傳誦。

打馬喝酒憂天下,千古第一才女李三瘦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如果說李清照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沒有之一,應該沒人會反對。在男性主導的封建社會,李清照能夠如此耀眼奪目,取得巾幗不讓鬚眉的成就也是堪稱奇蹟。

從現實角度來講,李清照能取得如此成就,和她的家世、個性、經歷都是息息相關的。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自身聰慧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

當李清照還是懷春少女時,便寫出了《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在禮法森嚴的古代,一名情竇初開的少女,能夠如此大膽表達自己,也註定了李清照日後不平凡的一生。這其中,她和趙明誠的愛情,同樣堪稱傳奇。

打馬喝酒憂天下,千古第一才女李三瘦

李清照代表作之一《一剪梅》,入選2012發行的《宋詞》郵票。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可謂是門當戶對、強強結合。更令人稱羨的是,夫婦倆有共同的愛好和寄託,常常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後來兩人更是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兩人志趣相合,充滿著幸福與歡樂。這也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

李清照的作品能夠為世人所稱道,除了才情和遣詞造句技巧,更難能可貴的是她作為封建時代女性,不吝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新婚燕爾之時,丈夫趙明誠外出,恰恰又是重陽節,李清照思夫心切,於是有了這首《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丈夫趙明誠加班晚歸,恰恰有酷暑時節,李清照更敢於直抒胸臆: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

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

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這樣的“挑逗”,放在今天,也是堪稱“大膽”。

如果一直過著閒適幸福的生活,李清照在日後文壇上的地位,即便是有一席之地,也不會有今天的高度。大家可能還會記住一個好賭的李清照。

目前傳世的寥寥數篇李清照文章裡,就有三篇是以打馬遊戲為題材的:《打馬圖經序》、《打馬賦》、《打馬圖經命詞》。

打馬,北宋時風靡天下的一種棋藝,和唐代盛行的雙陸棋有的類似,是一種爭先之戲。有棋子和棋盤,玩的人各有若干棋子。然後投擲骰子,按點數大小從起點出發行棋,最先把自己的全部棋子走到終點者為勝。雙陸的參與者通常為二人,打馬則突破了這一限制,最多時可以有五人參與一局,和現在的飛行棋有點接近了。

宋人打馬,都會添加彩頭,增加博弈性,也就是賭博了。李清照就是當時的打馬高手。

在《打馬圖經序》中李清照說:“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巳。自南渡來流離遷徒,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於胸中也。”

翻譯過來就是說:賭博沒有什麼別的訣竅,就是找到爭先的辦法,所以專心的人才能學得好。我天性愛賭博,經常沉迷其中,廢寢忘食。不過我賭了這麼多,每次賭都是贏多輸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玩的精通而已。自南下以來,顛沛流離,賭博的工具都丟完了,所以現在玩得少了,但我其實一直念念不忘啊。

生活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改變往往是最大的。幸福美滿的生活,讓李清照寫出了“綠肥紅瘦”的佳句,驚豔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精通了打馬遊戲,又“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後來的政治鬥爭先後將李家和趙家捲了進去,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也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異鄉奔波的生活。李清照再也沒了“沉醉不知歸路”的閒情和打馬的雅緻。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趙明誠遷居青州,第二年,李清照25歲,將其居室名為“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家難,偏偏又逢國破。“靖康之變”後,北宋朝廷崩潰。在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之際,李清照也只好著手繼續南下。

打馬喝酒憂天下,千古第一才女李三瘦

境遇變化的李清照,後期作品風格也大變。

南下後的李清照,生活境遇自然是大不如前,歷經各種劫難的她,也沒了昔日的閒情逸致。於是有了這首《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道盡了李清照面對動盪時局的複雜心思。

朝廷軟弱,不思進取,藉口時世危艱,拒絕北進中原,一味偏安一隅、苟且安生,也令李清照十分不滿。在烏江時,看到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觸景生情,心潮激盪,隨口吟出《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有此我們也看到了一代才女的另一面,憂國憂民的豪情壯志巾幗不讓鬚眉。

實際上,文人和他的作品要想千古流傳,光靠風花雪月、情情愛愛是不能長久的。只有境界上去了,胸懷家國天下,才能青史留名。

趙明誠先李清照而去,逃亡至杭州的李清照基本陷入了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她選擇了再嫁張汝舟。可事與願違,張汝舟娶李清照的根本目的,僅僅是覬覦她的珍貴收藏。婚後發現李清照家中並無多少財物時,大失所望,開始了家暴野蠻行徑。李清照後來更是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據此,李清照告發了張汝舟,要求離婚。後經查屬實,張汝舟被除名。李清照也被獲准離婚。

在封建時代的宋,有一奇葩法律,妻子告丈夫要判處3年徒刑。才女李清照對此應該一清二楚,她還是挺身起告,由此我們又見識了李清照敢愛敢做的另一面。

身陷囹圄的李清照後經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營救,關押九日之後獲釋。經歷這場變故後,李清照生意志並未消沉,更是讓她將創作從個人的痛苦掙脫出來,將目光投射到憂國憂民的大事上。於是有了《上樞密韓肖胄詩二首》。詩中“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之句,表達了反擊侵略、收復故土的強烈意願,一舉將李清照的情懷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閒適幸福的生活到流離失所的漂泊,生活的閱歷豐富了李清照的創作,同時也早就了李清照的另一愛好——喝酒。

李清照存世作品不多,其中有23首都是關於喝酒的。前半生的她,飲酒吟詩,婚姻幸福: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盡興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後半生的她,遭受喪夫之痛,流離失所,唯有以酒遣懷,以詩敘情。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黃昏院落,悽悽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現在回到文章標題,大家應該都知道標題裡的“李三瘦”就是指的李清照了。李清照為什麼又會有“李三瘦”的外號呢?因為她在詞裡,寫過三句帶“瘦”字的經典名句:一是“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一句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另一句就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