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民風」哈薩克族傳統節日——肉孜節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肉牧節這個名稱來自波斯語音譯,而阿拉伯語的音譯則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或“爾德節”,所以“肉改節”又稱為“開齋節” 。其實,“肉孜”在阿拉伯語中,是“齋戒”的意思。

這個節日來源於伊斯蘭教,但現在已經變成了哈薩克族的群眾性節日。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教徒要封齋30天,即1個月。這一月稱為“齋月”。“齋月” 可以出現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蘭教歷是純陰曆,以月亮現的那天為月首,單月30天,雙月29天,全年12個月,不明月,計354或355天,這樣就比太陽曆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節沒有固定關係,所以“肉孜節”便會在一年四季中輪流出現。在齋月裡,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口水都不能咽,只有等太陽落山,禮拜之後才能吃晚飯。也就是說在齋月裡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吃兩頓飯。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課,象徵著內心負疚的穆斯林向安拉懺悔和續罪,以此來培養教徒成為能夠忍受飢餓、克已禁慾、畏主守法的人。30天封齋結束之後,就是為期三天的肉孜節。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關於“肉孜節”的來歷有許多說法。傳說,古時候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統治者的侵犯,白天躲進深山裡不生火、不做飯,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才開始做飯。其實,這個節日完全是宗教上的活動,而後成為民族習俗。宗教上說人是汙穢的,齋戒被伊斯蘭教稱為五大功修之一。穆罕默德曾說過: 齋戒, 一半是忍耐。根據伊斯蘭教的說法,齋戒不僅是不吃不喝,而且是為了杜絕一切不良行為。在節日到來之前,人們就進行各種各樣的準備,把房子院落打掃整修一新, 並要趕製節日盛裝。婦女們還要炸饊子、做點心、熬果醬,購買各種水果和乾果,準備招待賀節的客人。節日的清晨,穆斯林們聚集在清真寺做禮拜,然後開始慶祝活動。這天人們將不計過去的“疙瘩”和“摩擦”, 而會握手言和,重於好,興高采烈地相互拜節問候。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過節時,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騎著馬成群結隊地互相拜節。首先小輩給長輩拜節,每家都準備豐盛的食品,這些食品大都是在齋月最後一個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第四個主麻日後開始製作的。這些食品以油炸食物為主。這天還要舉行各種文娛活動。現在雖然大多數哈薩克族人已經不再封齋,但是由於肉孜節已變成了哈薩克族整個民族的群眾性節日,所以,所有的人都過這個節日。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審核:賽提汗

「民俗民风」哈萨克族传统节日——肉孜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