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女版“袁隆平”,她默默無聞讓中國大豆增產20億斤!

提起袁隆平,中國幾乎人人皆知,他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雜交水稻舉世聞名,甚至上了各大中小學的課本。

但世事君也要說,其實除了袁隆平先生之外,我國還有很多默默無聞地耕耘在中國土地上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她)們同樣功勞很大,但卻往往不為人所知。

今年5月開始,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新聞越來越多,“大豆”這種糧食作物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通過新聞,我們逐漸瞭解到,我們每年要從美國那裡進口很多大豆,作為飼料、油料作物等等。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大豆畝產較低,幾乎只有美國的一半。

如果我們能夠提高大豆的單位畝產,那麼就能在接下來的中美進一步摩擦中,提升我國的話語權。

李豔華,女,1966年出生,現在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她在黑土地上做大豆育種研究長達幾十年,培育的優質大豆新品種在大田種植時畝產普遍達400斤甚至更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現在,她已經培育了十幾個優質的大豆品種,目前累積種植面積已達5000多萬畝,共計增產20多億斤。

鮮為人知的女版“袁隆平”,她默默無聞讓中國大豆增產20億斤!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豔華

李豔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正逢實驗站一位老資格的研究員要退休,希望找一個接班人。

這位老研究員提出的條件非常古怪:傳男不傳女

這倒不是性別歧視,而是育種這項工作太辛苦,而且要長期堅持,覺得對女性太殘酷。

就這樣,找了幾年,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李豔華當時作為臨時工被招了進來,每天只有2.06元工資。靠自己踏實吃苦的勁頭,最終感動了這位老研究員,接下了這份沉甸甸的工作。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李豔華已經在實驗站工作了28年。

耐得住寂寞,才做的出成果。

一個大豆新品種,從最開始培育到最終通過審定,一般要經歷10-12年的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在前十年裡,她的工作成果將會是空白的。

也因為這樣,李豔華的評職稱比一起來的同事晚了很多,別人2008年就評上正高,她要到2015年才靠破格晉升獲得正高。

她的一些同事評價她說“她是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

我國大豆遠未能自給,為了擺脫被動的局面,2018年我國計劃新增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

對李豔華而言,這更是感受到了緊迫。她說:“我們是大豆的故鄉,就應該研究出更好的大豆種子,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中美的貿易摩擦還要持續多久,我們不知道。但在各行各業上像李豔華這樣默默無聞的奉獻者和人才,應該更多地被普通人知道,應該獲得更好的待遇和科研環境。

這樣,我們就更能有打贏這場戰爭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