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1月4日,“這裡是湖南——湖南文化走進聯合國”展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拉開帷幕。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文雄在致辭時用“一粒種子”向來賓介紹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說:“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的雜交水稻,就是湖南科學家袁隆平院士領銜的團隊培育的,它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讓全世界千千萬萬的人們遠離了飢餓,可以說是‘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長大以後也去學農”

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發了一場“綠色革命”,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他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更能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他的名字從此響徹天際,被百姓們愛稱為“當代神農氏”,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然而奇蹟的誕生,竟源自袁隆平兒時的一次郊遊。6歲在漢口讀小學一年級時,一次園藝場郊遊,躍入眼簾的是美麗的鮮花、地毯一樣的草坪、紅脆欲滴的蜜桃、一串串水靈靈的葡萄……加上《摩登時代》的渲染,一種特別嚮往田園之美、農藝之樂的情愫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心想“長大以後也去學農”。誰也不知道,那時命運已經開始悄悄安排奇蹟的發生。袁隆平沿著兒時單純的夢想一步步走著,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毅然從四川重慶來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農校任教,一教便是19個春秋。學生們都很尊敬他,視他為良師益友,更被他對稻田的專注精神所感動。這個從小長在大城市裡的知識分子,從來不怕苦,不怕髒,隨時都能彎腰赤腳下田地,觀察稻田的生長情況。颳風下雨也不能阻擋他的熱情,農民都打趣地稱他為“袁癲子”。正是這種外人難以理解的痴迷之情,支持著他,正是這種對夢想的執著信念推動著他,精心進行著每一份耕耘,正是這種踏實嚴謹的治學態度,最終贏來了中國人民的糧食安全。

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科研就是挑戰自我的過程”

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志者的堅韌。在袁隆平院士看來,“科研就是挑戰自我的過程”。

開展雜交水稻研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一個要挑戰個人勇氣的事情。雜交水稻作為一個科學的命題,自袁隆平在《科學通報》1966年第4期正式提出到目前的科學觀測證明,水稻和其他生物一樣,品種間存在著明顯的雜種優勢,這種雜種優勢,可以採取人為的方法和技術措施加以利用。袁隆平參考前人在高粱雜種優勢利用上的成功實踐,首次提出了利用“三系法”途徑實現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重大課題。後來的事實證明:天然的水稻不育植株、相關的保持系、恢復系都是客觀存在的。

中國的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與國際農業科研範式的最大不同,應該是動員儘可能多的科技人員參與科研。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袁隆平也不是單槍匹馬搞研究,他身邊始終圍繞著一群有著同樣願景、懷有相同志向的同事、學生以及親人。1971年4月成立的湖南省“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協作組”就有來自全省省屬科研、學校,地、州、市和部分縣農科所103個單位的320人。從1972年10月在長沙召開的全國第一次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協作會議上介紹的情況看,當時全國有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和22個省、市、自治區相繼開展了雜交水稻的研究,保守估計,隨後成立的全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人員規模應該不少於5000人。

精誠協作必須有平等交流的學術平臺。我國雜交水稻協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協作。每年年底湖南省就明確了下一年度工作計劃,接著就是相關的學術、技術交流和培訓,請專家講解生物學、植物遺傳的基本知識和國際前沿動態。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這群具備了基礎知識和研究工作基本技能、有理想、有共同追求的人保持著高強度的思想交流。“野敗”的發現,就緣於在相關會議上專家們認為,在一定地理遠緣和物種遠緣,如不同地域的水稻品種或野生稻中,有可能找到理想的雄性不育材料。按照這樣的思路,李必湖和馮克珊果然在三亞的野生稻自然群落中找到了野生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翻開了雜交水稻研究歷史的新篇章。這種不需要學術權威的、學術平等和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袁隆平院士一直保持到現在,這也是青年科技人員願意和袁隆平院士打交道的重要原因。當然,袁隆平院士也從長期在第一線的青年科技人員身上看到了他們敢想、敢幹、敢於面對挑戰,勇往無前的精神品格。

挑戰自我就要毫無保留地交流育種材料。袁隆平院士從開展雜交水稻研究開始,就非常注意育種新材料的選用。科學家獲得育種成果靠三條:新材料、新方法和育種家的經驗。現代生物學知識告訴我們,在很多情況下,一種新材料的獲得和運用,就預示著研究工作的突破。從雜交水稻技術科研協作組成立開始,到現在開展國際雜交水稻技術的應用過程,袁隆平院士無論對於老專家還是新手,開展研究所需的實驗材料從不保密,樂於和他人分享研究進展。用什麼材料,有可能解決什麼難題,只要同行有要求,他都會盡其所能地支持。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僅1975年,湖南就向各個開展雜交水稻研究的單位支援不育系種子5萬多斤,恢復系種子5萬多斤,雜交種300多斤。

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夢想成真,要依靠科技發展

袁隆平院士經常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禾下乘涼夢”是我真正做過的夢,夢見試驗田裡的水稻,植株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有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走過去,坐在稻穗下乘涼。

夢想能否成真,終歸要依靠科學技術發展。2014年超級雜交稻示範田登上了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高峰,這是世界水稻生產史上的一個新里程碑,也意味著向“禾下乘涼夢”邁出了堅實一步。今年7月20日,在廣東梅州興寧市新陂鎮新金村,袁隆平親自選育的超級稻新組合實割畝產832.1公斤(幹谷),打破雙季早稻產量世界紀錄。這說明中國人有志氣、有能力創造世界奇蹟,中國人有能力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目前袁隆平院士正啟動以每公頃16噸(每畝1067公斤)為目標的超級稻第五期攻關計劃。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下一期目標就是每公頃17噸……一直攻關到每公頃20噸。

這樣有人就要問:水稻的產量到底有沒有頂?袁隆平院士說,科學技術發展是無止境的。隨著育種技術的進步,水稻畝產的潛力等待著科研人員持續挖掘。但這和“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是完全不同的,是遵循科學規律的創新發展。水稻畝產提高的潛力到底有多大?在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我國水稻畝產為800公斤左右,只相當於利用了1%—2%。通過科技進步,把光能的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意味著畝產翻番;開展分子水平的育種,達到3%的光能利用率也是可能的。因此,儘管“禾下乘涼夢”的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它是有科學依據的夢。

“雜交稻覆蓋全球夢”怎麼實現?袁隆平院士認為要靠開發好品種,讓好種子走出國門。同時扶持我們的種業,國家給予優惠政策,讓國內的種業企業走出去與國外企業交流過招,鍛鍊、壯大自己。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中國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雜交稻在世界上具有絕對優勢,遙遙領先。前些年,在菲律賓召開的雜交水稻國際會議,世界五大種業公司在會上展示自己的雜交稻新品種,前3名都是中國的雜交稻。現在全世界有22億多畝水稻種植面積,而包括中國在內只有3億多畝是雜交稻。如果都能改種雜交稻,增產的糧食就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雜交稻覆蓋全球夢”既能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又能大大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自然也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袁隆平院士說,中國的科學家就應該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

(選自《新湘評論》)

近期熱文

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 解放思想,讓孩子的心靈和夢想自由翱翔

  • 於輕鬆調侃間評人間萬象

  • 有大志者必自重

  • 愛因斯坦:音樂怡情益健身

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袁隆平: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