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五月的迪拜,陽光明媚,空氣乾燥,風沙陣陣。

一個個研究員們在沙漠旁的試驗田中靜靜的忙碌著,他們正在為種植在這裡的水稻材料測量產量。

他們是來自中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研究員,今年初,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收到迪拜的官方邀請,在沙漠地帶進行水稻種植試驗,以提高當地的糧食產量。

他們試驗了十幾種材料,得到的結果也很令人振奮:其中一個水稻材料畝產超過500公斤,還有兩個水稻材料畝產超400公斤。接下來,將這幾種材料加以培育,就能得到適應嚴酷生存環境的“沙漠水稻”。

這些不是普通的水稻,它們正是袁隆平團隊正在研究的“海水稻”,有很高耐鹽鹼性,只需簡單淡化處理的海水即可進行灌溉,也只有它們才能適應在沙漠裡生長。

袁老聽到消息很高興,“500公斤是個理想水平,不想可以在這裡實現,海水稻初露鋒芒了!”

年已88歲的袁老看上去精神很好,他總是戴著一頂草帽,穿著一件棉質襯衣,一條黑色長褲,看去就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老大爺。可是他卻是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首屆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用雜交水稻改變了中國缺吃少糧的舊局面。

從他1960年開始研究水稻至今,已經過去整整58年。這幾十年來,他攻堅克難,不折不撓,將雜交水稻種植產量,提高了一個又一個臺階,為中國解決了糧食供應難題。

一輩子用心把一件事做好,這看似簡單,卻是最難得的勇敢與執著。

01 我就是喜歡當農民

1930年,袁隆平在北平出生,便被取名“隆平”。

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南京的東南大學,在縣裡擔任過高等小學的校長和督學,後來參加了西北軍,在軍中任秘書一職。母親在江蘇鎮江教會學校讀過高中,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袁隆平的英語,便從小在母親那裡習得。

小時候,有一次他去參觀一個園藝場,裡面的花草樹木錯落有致、蔬菜瓜果五彩繽紛,頓時吸引了他。從那時起,他便喜歡上了這種田園之美,立下了學習農業的意願。

父親勸他,學理工學醫前途好;母親也勸他,學農業是要吃苦的。可是他卻堅持自己的志向:農業也是很重要的,吃飯是第一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人們無法生存。

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最終,父母拗不過他,同意了他的志願,他如願進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藝系。

後來全國解放後,重慶相輝學院改制,成為了西南農學院。

02 自學遺傳學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成為湖南省安江農校的一名教師。

他一邊教學,一邊開始研究遺傳學。可是由於中國當時一邊倒學蘇聯,大學遺傳學被米丘林李森科的偽科學所統治,他研究了三年,終無所獲。

1958年,他拋棄了米丘林李森科的錯誤理論,開始自學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1960年,他開始專注於研究水稻遺傳學。

後來,他還特意跑到北京,請教當時中國農業科學院的鮑文奎教授。

鮑文奎不僅向他指出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的正確性,而且幫助他在農科院查閱文獻,瞭解國外研究進展。

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自此,袁隆平從前人的科學積累中得知了雜交優勢,瞭解雜交玉米、雜交高粱的成功,也得知美日等發達國家對雜交水稻的嘗試。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研究出中國人的雜交水稻來!

03 研究工作受阻

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研究工作就受到了阻撓。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剛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自己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症》,同年5月16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便在中國全面掀起。

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文革初期,袁隆平被當作牛鬼蛇神的候選人,等待被關進牛棚裡。

這時,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九局的熊衍衡讀到了袁隆平的論文,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研究突破口,就推薦給局長趙士英,繼而交給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聶榮臻。

後來,國家科委給湖南省科委發了一封函,要求他們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正是這封函挽救了袁隆平的命運。

學校收函後,停止了對袁隆平的批鬥,恢復了他的研究工作。

不僅如此,湖南省科委還特意為袁隆平安排了科研小組,並再次發函指示《請繼續安排“水稻雄性不孕症”的研究》,以支持他的工作。

就這樣,袁隆平的工作才重新回到正軌上來,水稻雄性不孕性研究才得以繼續。

儘管如此,他還是經常受到暗地的攻擊和破壞。

1968年5月,種在實驗田中的700多株珍貴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間被人全部拔除破壞,幾年的積累毀於一旦。

袁隆平呆坐在田邊,看著被人糟蹋一空的田地,痛心的喊到:“那都是我的孩子啊!”

最終,經過艱難的四處尋找,只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了五根殘存的秧苗,才保存了最初的研究成果。

04 雜交水稻終獲成功

屢受挫折的袁隆平,工作更加拼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雜交水稻的研究中去。

1971年春,湖南省農科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被調入其中。

1972年,國家科委將雜交稻列為國家重點項目,組織全國行業研究人員重點攻關。

1974年,經過多年的摸索和試驗,袁隆平團隊終於育成我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在安江農校試種,667平方米的試驗田收穫產量628公斤。翌年,又作晚稻栽培,收穫產量511公斤。

雜交水稻終於取得成功!

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從此,雜交水稻開始在全國推廣開來,水稻種植產量逐年穩步提高,中國人收穫了越來越多的糧食。

經過30年的推廣普及,中國的糧食種植得到了極大改善。2005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正式宣佈停止對華糧食支援,中國長達26年的糧食受捐助歷史畫上了句號,我們以世界上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個在田間默默耕耘了一輩子的老科學家——袁隆平。

05 最喜歡游泳和拉琴

袁隆平工作之餘最喜歡兩件事:游泳和拉琴。

“小時候喜歡游泳。有一次帶著弟弟隆德逃課去游泳,被父親用望遠鏡遠遠看見,提了柺杖就到江灘上來,把我和弟弟狠揍一頓。”

1953年,袁隆平第一次拿到工資43元,就到長沙玩了兩天。第一天跑到橘子洲游泳,第二天去商店買了把小提琴,花了27元。

他經常在工作結束後的夜晚,拉上一會兒琴。夜晚時分,月光滿地,蛙聲不絕於耳,悠揚的琴聲響起,縈繞在他身邊,為他消除一天的疲勞。

袁隆平:雜交水稻就是我的孩子

有一次參加全國性學術大會,他還應邀在會前為大家演奏了一段小提琴,曲目便是科學家李四光的《行路難》。

閒時,他也經常把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大師的作品拿來欣賞,優美的旋律讓他沉醉,讓他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06 改良雜交水稻,我還要越走越遠

幾十年來,袁老一直堅持不懈的走在改良雜交水稻的路上。

2014年,袁老開始研究海水稻。他帶領團隊參與改良“海稻86”,併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專門研究高耐鹽鹼度的水稻。

2016年,海水稻實測畝產突破500公斤;2017年,實測畝產621公斤。

不僅如此,2017年,袁老在原雜交水稻的基礎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在河北省硅谷農科院雜交稻示範基地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畝產1149.02公斤。

前年初,袁老辭去了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的職務。

“已經好幾年了,我都忙於研究,在省政協沒做什麼事,沒起什麼作用。徒有虛名,這樣的話,還不如除去頭銜,踏踏實實搞我的科研。”

除去了冗餘雜事的影響,袁老要將剩下的畢生精力全部投入到超級雜交水稻的科研與維護中去。

“(研究水稻)我越搞越有興趣了!”

這位八旬老人談到自己的事業,眼神裡總是熠熠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