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積極迴應“疑似大數據殺熟”,為何還是失了“民心”?

3月10日,微博網友@陳利人 爆料,攜程疑似再出現“大數據殺熟”現象。陳利人表示,日前在攜程購買了一張機票,總價為17548元;當他發現沒有選擇報銷憑證退回重選時,提示已無票,重新搜索價格變成了18987元。而在海航官網只需16890元。

3月11日,攜程發佈致歉聲明,就之前網友“陳利人”爆料,攜程疑似再次出現“大數據殺熟”現象進行致歉和情況聲明。攜程表示,“二次支付顯示無票”確認為程序BUG,攜程絕不存在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系統BUG已緊急修復,攜程承諾賠償所有受損用戶。

攜程積極回應“疑似大數據殺熟”,為何還是失了“民心”?

截至11日14時,#攜程致歉#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名,帶來8732.7萬閱讀量,5543的討論量。根據清博輿情繫統(免費註冊,海量數據,多維分析,近80000用戶的選擇,yuqing.gsdata.cn)情感屬性圖顯示,正面情緒僅佔20.8%。而情感走勢圖顯示,負面情緒隨著新聞的發酵持續走高,在13:00達到峰值,由此可見攜程致歉的行為並未帶來正面影響,反而隨著新聞熱度的升高而起到反彈效果。

攜程積極回應“疑似大數據殺熟”,為何還是失了“民心”?


攜程積極回應“疑似大數據殺熟”,為何還是失了“民心”?

在財經網報道此事件的官方微博下,網友的評論也呈現一邊倒趨勢。很多人認為“攜程大數據殺熟還不承認,每次刷新,價格都有所提高”,有些人對攜程解釋這是bug表示不相信,“鬼才信,為什麼攜程沒有低價bug”,還有一部分人對攜程這個品牌不信任,“攜程罪行累累,罄竹難書”“為什麼不去官網買?”

攜程積極回應“疑似大數據殺熟”,為何還是失了“民心”?

時至今日,似乎民眾對攜程已然失去信任,無論攜程做出何種解釋都無法換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民眾為何對攜程失去信任,我們分析了以下幾點原因:

攜程近年來負面新聞頻發,嚴重影響品牌信譽度

“攜程‘又’出事情了”,這是輿論場對於攜程大數據殺熟的再次強調。網絡上,“攜程在手,說走就走”的廣告語似乎已經不如“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的質疑來得更響亮。因為,攜程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讓消費者憤怒的事情。

2015年攜程被指買機票隱性扣錢:2015年12月,微博大V作業本大罵攜程,說自己被坑了:“千萬別在攜程訂票,到處都是坑,而且都是小字你根本看不清,買個破機票特麼的莫名其妙亂扣錢。”

2016年攜程被指機票無法提供發票:2016年1月,兩名遊客在攜程上遭遇“系統顯示有票號,卻被告知機票無效”,攜程以“概率為萬分之二”“工作人員抄錯票號”等理由推脫,引發眾怒;

12月,《新週刊》雜誌副主編蔣方舟在索要機票發票時意外發現,通過攜程預訂的“東京—北京”3016元航班,不僅一直沒提供票號,而且只能提供1645元的可報銷發票。此外,蔣方舟還查到了攜程不提供票號的原因——這是一張聯程票,後面還有一段自己根本不會去的行程。

2017年攜程捆綁銷售事件:2017年2月,中消協就機票陷阱問題約談了攜程等6家在線商旅平臺,3個月後,攜程方提交整改報告;

2017年4月一網民發文《一年100億?揭秘“攜程”坑人“陷阱”》、10月9日演員韓雪發微博質疑攜程捆綁銷售、12月初攜程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計被上海保監局罰款40萬元……

2018年攜程被指索取“天價”退票費:2018年2月,某遊客因故取消攜程4萬多元的訂單,被攜程客服告知取消訂單須收取9262元機票費作為退票費,而航空公司每張機票價格僅為6415元。隨後,遊客將此事反映至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但攜程公司多次回應宣稱“我司不存在相關問題”。3月26日,消委會對攜程公司的行為提出通報批評並督促其整改。3月29日,攜程公司總裁提交“情況說明和整改承諾”,公司CEO公開致歉。

今天,當攜程再次被爆出大數據殺熟事件,儘管立刻做出道歉這是“系統bug所致,絕無大數據殺熟”行為,但不由得讓人非常容易產生質疑:既然是系統故障,為什麼不提前公佈,被客戶付款了或者投訴了才告訴客戶是系統的問題,讓人懷疑在沒發現的情況下是不是就宰客成功了呢?

毫無誠意的致歉讓人懷疑其真實性,同時,相同性質的負面新聞被再三爆出,也讓人難以相信攜程此前堅決整改的承諾是認真的,讓民眾對其產生了“慣犯”的印象。

“3·15”臨近,企業負面新聞更容易被放大化

作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每年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組織都要舉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在國內,自1991年起央視推出的現場直播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消費者之友專題晚會,從開播以來揭穿了無數的騙局、陷阱和黑幕以及假冒偽劣商品,逐漸成為幫助消費者打假維權的傳統,每年晚會都受到民眾高度關注。

因為3·15晚會的影響,民眾對於維權意識增強,網絡上對於企業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討論聲量高漲。因此,每逢3月,在社交媒體的幾何級傳播下,品牌任何的負面新聞都將被擴大化甚至妖魔化。

不過,儘管攜程事件也受此影響,但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其自身。缺乏誠意的道歉,漏洞百出的整改,是攜程成為公關反面教材的硬傷。已是負面纏身的攜程,要恢復自己的聲譽,只有踏踏實實在服務產品和服務質量上多做文章。站在一家獨大立場上的傲慢代價是巨大的,一旦有強有力的競爭者出現,未來的路必將越來越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