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人工智能成為“雙刃劍”

記者在今年全國兩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同行們在採訪過程中需要錄音時,手裡拿著的基本上都是手機,而以往常用的錄音筆卻漸漸失寵。現在手機的語音識別功能越來越強大,可以幫助記者把採訪內容及時地轉換成文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採訪工具的一個小小變化,折射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之迅猛。

都說兩會報道是“新聞大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兩會會場上的“黑科技”也越來越多,從語音轉寫速記系統到兩會新聞中心覆蓋5G信號,從VR直播眼鏡到AI合成女主播,採訪方式的變化使得報道內容也不斷推陳出新,除了傳統的微博微信,H5、Vlog也大行其道,帶來了更多新鮮的視角,使兩會這頓新聞大餐更加豐盛誘人。

今年,已經是李克強總理連續第三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已將一些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列入本屆五年立法規劃。人工智能的話題越來越熱,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隱私保護問題倍受關注,一些代表、委員建議,要通過立法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加以規範,避免被不當利用。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一,就是大數據。大數據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個人隱私洩露和被不當應用的風險。記者日前就經歷了這樣一件事:在網上購物瀏覽某商品不久後,就在微信公號文章裡收到了同一類商品的廣告推送。震驚之餘,“細思極恐”,如此精準的定位營銷貌似很“貼心”,但萬一走向反面確實是一把“雙刃劍”。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多地依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個人信息可視為一種權利讓渡,但這種讓渡不是無限制的。只有完善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規範,加強法律規制,讓數據應用安全可控,消費者才能避免成為“透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