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除夕祭祖:越有仪式感,越是枯燥乏味读不下去

红楼梦中的除夕祭祖:越有仪式感,越是枯燥乏味读不下去

中午出门买菜,发现满街都是人,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疯狂地买买买,仿佛那些东西都不要钱似的。面对这场景,我实在不好意思挤上去说,我只买两个青椒……

过年,承载着中国人最热烈的情绪,有着最难忘的情愫,也是最有仪式感的节日。

比如红楼梦,按照时间脉络书中本来有两个过年,但过第一个年时,作者借口元春封妃,贾府为迎接省亲“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就一句话混过去了。第二次实在是混不过去了,于是用了半个回目“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正面写过年。步骤之繁琐,仪式感之强烈,实在令人震撼:

1、贾珍开宗祠,派人打扫卫生,请祖宗神主。

2、宁国府与荣国府开始打点各处送礼。

3、贾蓉去领皇帝赏赐的祭祖赏银。

4、贾珍与尤氏、贾蓉一起商量过年的请客吃饭。

5、宁国府的田庄庄头乌进孝前来上缴财物,礼单十分详细。

6、贾珍处理财物,留下自家用的、送给荣国府的,剩下的让宁国府的族人子弟来领取。

7、到了腊月二十九,两府开始各种忙碌,换门神、春联,然后打开正门,并在两边点起两列朱红高烛,气势非凡,就像“两条金龙一般”。

8、三十这日,贾母等有诰封的夫人先要进宫朝贺新年,随后来到宁国府钱,与等在这里的族人一起,开始正式的除夕祭祖大典。

红楼梦中的除夕祭祖:越有仪式感,越是枯燥乏味读不下去

在几十万字的小说中,这段除夕祭祀的文字不算长,只有半回。只是,读起来实在是太枯燥太无趣了。年轻时候读红楼,我读到这里时总是一目十行地快进过去。后来耐下心来慢慢看,才在枯燥乏味中有所领悟。

在这场除夕祭祖的仪式上,每个人站立的顺序都是固定的,丝毫错乱不得;奏乐、献爵、行礼、焚香、敬酒,每一段程序都是严格的,谁也不敢怠慢。除了在外做官的贾政之外,贾家男丁悉数出席,即使是一心修道、对俗务完全不关心的贾敬,也得赶回来,来主持这场除夕祭祖。

传菜上供亦有严格规矩,丝毫错乱不得。

“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按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凤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东向立,同贾母供放。”

“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红楼梦中的除夕祭祖:越有仪式感,越是枯燥乏味读不下去

谁说中国人没有仪式感,看看这样隆重庄严的场面,这样繁琐规范的程序,是不是超有仪式感?是不是完爆其他各民族?

我们的过年不仅有仪式感,还是规矩森严的。比如宝琴作为亲戚的亲戚,刚刚进府不久,与贾府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她却有资格来参加,因为此前她有了王夫人“干女儿”的名分。黛玉早早就住在贾府,与贾府中人血脉相关,备受老祖宗疼爱。无奈林姑娘是外孙女,她没资格这场隆重的除夕祭祖活动。宝玉此刻也必须在这里捧香,不能去抚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最爱的表妹,一任她自己在潇湘馆或者独守寂寞,或者对风流泪。

这就是我们的过年,最有热情与仪式感的过年。然而越有仪式感,其实也越是枯燥乏味。所有的程序都是固定的,每个参与的人都严格按照剧本出席表演,不会有意外,也不许有个人的发挥。如此盛大隆重的仪式,小说中的人感觉很闷,所以贾母祭祖完毕后立刻就要离开;我们读者读起来也深感无趣,所以经常跳过这部分内容,去读美好动人的元宵夜宴去了……

北方丽人:一个喜欢历史、爱读书却不够优雅精致的女子;一个爱孩子爱教育却不怎么成功的教师。红尘中因文字与你相遇,就是我最大的欢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