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寒冬到了,為什麼我還依然推薦汽車行業?

2018年過去,國內各大主機廠陸續公佈了過去一年的銷量,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根據目前各大主機廠公佈的數據,我做成了下面這張表。

汽車行業的寒冬到了,為什麼我還依然推薦汽車行業?

大家可以看看到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哥大眾也才增長0.58%,拖累了整個大盤,更不乏斷崖式下跌的福特、長安等品牌。只有豐田、自主品牌、豪華品牌BBA、保時捷、雷克薩斯、凱迪拉克等增長不錯。但整個中國汽車市場28年首次出現負增長,根據乘聯會的數據為-5.8%。

這可能和二手車市場快速增長有關,如下圖,這幾年來都是雙位數增長。

汽車行業的寒冬到了,為什麼我還依然推薦汽車行業?

一直以來,我都不遺餘力推薦大家進汽車行業,寫過很多文章。

汽車行業是整個製造業的標杆(更新補充)

製造業只有兩個行業值得去

現在如果問我是否依然推薦汽車行業,答案還是肯定的。

過去幾年雖然汽車行業高速增長,但我推薦汽車行業的所有原因裡,都沒說過是因為它的增長趨勢。我當年寫這些文章的時候,並沒有關注過其增長,只是因為汽車行業確實是整個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工業生產體系裡最完善的,其他行業不管是飛機大炮還是手機電腦,都在借鑑汽車行業的經驗。從汽車行業出來的人,去哪裡都是很受歡迎的。從長遠看,都是一個不錯的跳板。

另外,雖然整體汽車行業不景氣,但是新能源汽車依舊高速發展,隨著雙積分政策的實行,各大主機廠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這方面的人才需求依然旺盛。

我還很看好汽車零部件行業,因為國內的汽車零部件公司並不是只面向國內,而是面向全球的,我以前工作過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很少做國內的訂單,大部分都是供給歐美Tier 1供應商,國內市場的不景氣對該公司幾乎沒什麼影響。

雖然傳統的燃油主機廠受到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的挑戰比較大,但是除了動力總成之外的零部件都是一樣的。所以不管汽車怎麼變,汽車零部件廠商依舊可以過好自己的日子,只要往新能源汽車配套的零部件發展即可。像奧托立夫拆分出了維寧爾,德爾福拆分出了安波福,都是為了往自動駕駛方面發展。

目前汽車發展的趨勢是智能化、電動電子化、網聯化,不管是新能源汽車還是傳統燃油車,大家可以看到車上的科技配置越來越多,車載影音、車身穩定系統、自適應巡航、車道偏離控制系統、無鑰匙啟動、電子手剎逐漸成為標配。特別是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ADAS產業將會蓬勃發展。

汽車行業的寒冬到了,為什麼我還依然推薦汽車行業?

所以汽車電子還有一波很長的行情。

如下圖,汽車電子佔整車的成本的趨勢是越來越大,在2030預計佔到整車成本的50%。

汽車行業的寒冬到了,為什麼我還依然推薦汽車行業?

說了汽車行業這麼多好,但大家需要注意並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備相同的就業價值。

總體來說,

外資>國內上市公司>中小民營企業

汽車系統廠>部件廠>零件廠> 汽配廠

1)外資如博世、德爾福、法雷奧、採埃孚等大廠,歷史悠久,有自己的前沿技術和成熟的質量體系,在某些領域處於統治地位,比如安全氣囊被奧托立夫、大賽璐、天合壟斷。電噴系統就只有電裝、博世、德爾福等幾家在做。

國內零部件公司大多都集中在內外飾、五金加工、電子代工等方面,不做研發,只會按照客戶圖紙生產,只有少數上市公司才有比較強的研發實力,比如福耀玻璃、均勝電子等。

2)汽車系統是指實現獨立功能的成套結構,比如ABS系統、車身穩定系統,轉向系統、懸掛系統、制動系統、車燈系統,知名的外資零部件巨頭大多都是做系統的。

再往下就是部件廠,也有其技術含量,如電子部件、馬達、火花塞、噴油嘴等。

然後就是零件廠,比如塑膠、軸、軸承、齒輪、墊圈等等,涉及的工藝簡單,產業鏈也很單一,技術含量不高。

最後就是汽配,也就是售後市場,只有進了主機廠配套體系的公司(前裝市場)才牛逼,比如米其林、馬牌,因為除了要符合IATF16949體系外,還要受到主機廠審核體系約束,門檻很高,而那些非主機廠體系的公司(後裝市場),都是些沒人管的散兵遊勇小作坊。

當然,雖然不同公司就業價值不一樣,但汽車行業之間同行跳槽比較容易,比如從零件公司跳槽到汽車部件公司,從內資廠跳槽到外資廠,從汽車馬達廠跳槽到汽車座椅廠,從燃油汽車廠跳槽到新能源汽車廠,都是再正常不過了,因為很多東西是汽車行業共同獨有的,不同公司雖然產品不一樣,但是做事的方法大同小異,畢竟體系是一致的。

最後一個優勢是,汽車零部件的利潤率還是比其他行業高一些,所以員工的薪水也會相對高一點。我以前公司的產品,供給汽車行業的就要比供給家電行業的要高一些,哪怕產品完全一模一樣。因為汽車行業對可靠性和質量的要求嚴格,一萬個產品裡哪怕有一個不良品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客戶不會單純只看價格,或者用低價來犧牲質量。而家電行業,客戶只要便宜就好,拼命壓價。

汽車行業供應鏈體系裡,企業不管是大廠小廠,整體素質都要比其他行業高一個檔次,而非汽車行業供應鏈裡,很多公司連ISO9000都沒有,甚至連圖紙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