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如何写调查报告?翔实生动的主体

(一)正文常用写法

前言之后、结语之前的部分,都属于主体。这部分是正文,材料丰富、内容复杂,在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的安排。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具体内容包括:对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或对开头提出的新经验、新做法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说明,一般多以“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几点建议”的小标题写出。这部分的内容安排,主要有三种形式:

1以调查的过程形成层次

事件单一、过程性强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它实际上是以时间、调查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类似于记叙文的按时间、事物发展过程顺序写法。

《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报告》是这样写的:“当你走进校园,踏入教室,观察一番之后,在这美丽的校园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不难看到,在我们教室的桌斗里,什么没吃完的零食、废纸片、揉成团的草稿纸、地摊上买来的小玩具、铅笔屑、塑料袋、没交的数学作业本……里面可是应有尽有;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有的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左摇右晃,有的把手伸进桌斗里,自顾自地玩玩具等;晨会上有左顾右盼,在下面窃窃私语的同学;教室里有乱涂乱画的桌子,摇摇晃晃的凳子;有用脚‘开’门的同学;还有下课后,把楼梯扶手当成滑梯的同学;在整洁的校园里,有我们同学丢的纸屑、塑料袋;还有一些同学受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讲粗话、脏话、争吵、搞不团结。”这种有清晰过程的写法,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以材料的性质归类分层

课题比较单一,材料比较分散的调查报告,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作者经分析、归纳之后,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将它们梳理成几种类型,每一个类型的材料集中在一起进行表达,形成一个层次。每个层次之前可以加小标题或序号,也可以不加。《班级同学近视情况调查报告》分别写了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调查结果、建议四个大的层次,其中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又分成资料表格、班级近视率调查表、导致眼睛近视的原因三部分。

3用表达的观点串联材料

由几个从不同方面表现基本观点的层次组成主体,以基本观点为中心线索将它们贯穿在一起。例如调查报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增收——山东省微山县调查》的主体就是这样的形态。它由四个部分构成:“抓住了规律就抓住了根本”“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市场竞争,加强联合与协作”“遵循价值规律,推进农业‘四化’”。这四个部分是由标题所显示的基本观点贯穿起来的。

(二)举例及点评

佳作欣赏

关于沈阳市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广大小学生的消费状况和维权水平,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消费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抵制不良消费行为,沈阳市消费者协会于2012年末在全市87个小学生消费教育基地的四、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小学生消费知识问卷调查活动,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科学统计、缜密分析,全面总结,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现将我市小学生消费教育状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市13个区、县(市),收回有效问卷1047份,此次调查采取各区、县(市)消协组织与学校共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调查人员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小学生现场填写,填写完毕后统一收回,保证了问卷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技能、消费教育渠道、对消费教育的认识等六个方面的15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

沈阳市消费者协会对所收集的1047份问卷进行了认真汇总、详细分析,总结出了我市小学生消费的一般状况。

(一)大多数小学生有自主消费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大多数小学生每月手中都有一定的可以支配的零花钱,具有一定的自主消费能力。小学生中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下的占比44%,100元至200元的占比12%,200元以上的占比0.3%,不固定的占比29.9%。没有零花钱的只占比10.6%。

(二)小学生理性的消费观念已经形成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小学生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已经形成,注重节俭和实用性是小学生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对品牌追求较为理性,热衷度差;有从众心理、攀比消费的小学生占比较低。有59.3%的小学生感觉乱花钱有点可惜;有29%的小学生有时想过乱花钱可惜;只有11.2%的小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说明节俭消费的理念逐渐形成。购买一商品时,有27.8%的小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是否实用;有27.6%的小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喜爱;有22.4%的小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质量优劣;17.4%的小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高低;只有0.48%的小学生考虑的是品牌影响,说明我市小学生对品牌追求不热衷,消费比较理性。当同学购买一件新款商品时,有66.5%的小学生选择根据自己需要购买;有18.43%的小学生不想购买;只有15%的小学生选择也买一件同样的,或要求父母买一件比他的更好的,说明我市大多数小学生能自觉抵制攀比消费、盲目消费的行为。

(三)小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已养成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大多数小学生已经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消费习惯,不仅能够合理支配零用钱而且能注重消费场所的选择。43.7%的小学生零花钱主要用来购买学习用品、书刊、报刊类;31%的小学生将零花钱存起来;14.8%的小学生零花钱主要用来购买零食;零花钱用来购买娱乐用品、给同学买礼物、购买体育用品的合计不过10%,说明小学生注重学习方面的消费,并逐渐养成理财习惯。有64%的小学生选择在商场、超市购买商品;17.5%的小学生在小卖部购买商品;12.5%的小学生在批发市场购买商品;只有0.6%的小学生购买校门口流动商贩和马路边地摊的商品,说明小学生更注重消费安全。

(四)小学生消费技能不断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小学生的消费技能不断提高,索证索票意识,查看商品相关信息及自我保护能力明显增强。有52.43%的小学生认为购买商品时必须索要购物凭证;33.52%的小学生认为经营者给就要,不给就不要;只有14%的小学生认为不用索要。知道索要购物凭证的小学生占大多数。57.97%的小学生在购买食品时每次都注意看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配料表、添加剂成分等信息;32.85%的小学生有时看,有时不看;0.59%的小学生从不看,0.32%的小学生不知道这些;43.64%的小学生经常关注产品说明书;3829%的小学生有时关注;17.76%的小学生一般不关注,说明绝大多数小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及其他消费安全知识。权益受损时,有4937%的小学生会向有关部门投诉;34%的小学生会找商家理论;17.47%的小学生自认倒霉。说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小学生消费教育渠道不断拓展

消费教育途径调查显示,小学生能通过家长传授、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途径学习到消费知识,更喜欢有特色的消费教育形式。36.58%的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消费教育;33.52%的小学生从父母那里得到消费教育知识;29.89%的小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消费知识。43.26%的小学生反映学校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消费教育的;28.93%的小学生反映学校是通过定期上课的方式进行消费教育的;21.58%的小学生偶尔听过消费教育课。30.46%的小学生喜欢以实地学习的方式进行消费教育;24.16%的小学生喜欢用生动的课件进行消费教育;18.14%的小学生喜欢消协人员上门上课;12.89%的小学生喜欢发放资料,11.8%的小学生喜欢开展征文、绘画活动。说明小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消费知识,更喜欢生动、直接的消费教育形式,学校消费教育占主导地位。

(六)小学生越来越重视消费知识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小学对消费教育知识的学习越来越重视,有77.45%的小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学习消费知识;13.65%的小学生认为暂时不需要;只有0.88%的小学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说明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消费知识越来越重要,学习消费知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三、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市小学生消费状况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你认为目前小学生的消费现状是什么样的?”问题中,有31.42%的小学生认为目前小学生消费群体中有攀比消费的思想;有27.22%的小学生认为小学生目前存在盲目消费行为;有14.32%的小学生认为小学生在消费中还缺乏自主消费的能力。

(一)合理消费的观念还需进一步树立

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每月手中都有一定的零花钱,仍有11.2的小学生没有想过乱花钱可惜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养成节约花钱的好习惯;还有27.6%的小学生购买商品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喜爱,忽视是否实用和价格高低等因素;看到同伴买一款新商品,15%的小学生选择也买一件同样的,或要求父母买一件比他的更好的。说明少数小学生具有“别人有,我也要有”的从众心理和“他有,我要有比他更好的”的攀比心理,还需要进一步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

(二)少数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少数小学生在日常消费中,相关技能短缺、安全消费意识淡漠。有14%的小学生不知道索要相关购物凭证;有1%的小学生购买食品对不注意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17.47%的小学生权益受损时,自认倒霉,不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说明少数小学生缺乏对消费安全的关注和思考,出现问题时缺乏应对的有效处理能力。

(三)消费知识学习还需要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少数小学生对开展消费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在思想上、行动上没有足够重视消费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少数小学生认为学好语文、数学主科就行了,消费教育课可有可无;二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掌握消费知识了,现在学太早,不支持、不主张、不引领孩子学习消费知识,致使部分小学生科学消费观念淡薄,消费知识短缺。

四、消协建议

针对小学生安全消费调查结果,沈阳市消费者协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消费教育要实现社会化。引导小学生科学消费、文明消费,切实保护小学生消费时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家长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消费教育,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提高科学理财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发挥优势,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消费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增强维权意识;社区要利用寒暑假,利用宣传栏、学生假期社区活动等有效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教育活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正确的消费理念,批评错误的消费行为,使小学生避免盲目消费、跟风消费、攀比消费等误区。

(二)消费知识要实现教材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编印小学生消费教育统一教材,包括安全消费、文明消费、科学消费、正当维权等方面的知识,根据不同年级,将消费知识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成为一门学科,使之固定化、常态化。让小学生通过课本学习,消费理念更加科学、消费决策更加理性、消费行为更加成熟、维权意识得到提升,从而形成影响一生的好的消费习惯。

(三)教育机制要实现长效化。开展小学生消费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家庭、学校、社区、消协组织及新闻媒体要积极探索消费教育机制长效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巩固消费教育的成果,坚持长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消费的理念,培养正确的消费方式,防范消费陷阱,营造和谐消费氛围。

学生范例

关于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调查报告

陈信瑜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雾霾天气十分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导致许多人生了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它的成因有许多:汽车尾气、工厂排出的废气、农民焚烧麦秸秆、过年时过多地燃放烟花爆竹等。虽然我们是小学生,年纪小,无法管到工厂的废气排放,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可以过年不燃放烟花爆竹。为此,我们“绿景星之队”小组成员在小区内做了一次调查,一边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坏处,一边查看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同时做做环保宣传工作。

二、调查方法

访谈调查法、抽样调查法

三、调查内容

1在小区内调查儿童,成人和老人是否要燃放烟花爆竹,并作记录。

2询问放炮原因,从中了解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并劝人们不要放炮。

3上网查阅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空气污染指数是多少。

四、调查情况的资料整理

人员 放炮 不放 合计

儿童 12 22 34

成人 6 8 14

老人 11 12 23

合计 29 42 71

五、结论

人们几乎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些老人觉得放炮没事,不会污染空气。有些人很固执,认为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必须放鞭炮。小孩则认为放炮是一种乐趣,没有想那么多,但更多的人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危害,开始纷纷行动起来,主动不燃放烟花爆竹。总体来说,不放炮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趋势是十分好的,相信大家以后都会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六、行动

多做一些公益宣传手抄报,让大家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大家认识到放炮的危害。将此文上传,在网上做宣传。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这个环保行动中来。

学易点评

《关于沈阳市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正文部分简要写出调查情况、调查结果,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小学生有自主消费的能力、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技能、消费教育渠道、消费知识学习方面,运用科学统计,展开缜密分析,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合理消费的观念、自我保护意识、消费知识学习等问题提出看法,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建议,希望消费教育要实现社会化、消费知识要实现教材化、教育机制要实现长效化。作者根据自己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分析得很有条理,头头是道。

这篇《关于过年燃放烟花爆竹的调查报告》的文章写得很好,是在新年之前写的,及时给那些还不了解燃放烟花爆竹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唤起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调查报告的五个部分都写得很明晰、很有条理。“问题的提出”能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身边的人与事入手,选题很贴近生活,调查很有价值。“调查情况的资料整理”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以致用,表格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示了所调查的结果,把数学课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并与语文结合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结论写得简单、准确,很有实效性。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撰写正文要让调查的事实“说话”。使用调查资料一要“点”“面”结合,既有典型事例,又有反映总体情况的综合资料。二要文字、数字、图表三种形式结合使用。文字表达具有叙述性、分析性和概括性;数字表达具有数量精确性和意义抽象性;图表表达具有直观性和示意性。三者结合,发挥各自表达功能的优势,可使调查报告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三要统计资料与座谈、访问、观察资料相配合,这样可以提高调查资料的可信度。

调查研究报告的语言要准确、简炼、朴实。准确,要求概念明确,陈述事件真实可靠,引用数字或语句正确无误,评价问题把握分寸。简炼,行文言简意赅,不能拖泥带水;对调查事件的叙述,不作过多的描述;对观点的阐释,不作烦琐的论证。朴实,行文通俗易懂,要用朴素、明白、平易近人的语言文字,不宜采用冷僻术语和华而不实的辞藻;应以叙述和议论为主,不要随意使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比喻,也不要用抒情和渲染的描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