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时科学使用自然声区最重要,不会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出的嗓音,除了前述的言语声和歌唱声,还有一类既不属于言语声,又不属于歌唱声的嗓音。譬如,哭声,笑声,叹气声,打哈欠声,打喷嚏声,咳嗽声,等等。这类嗓音的发声,不学自通,因此,我们称之为自然声。

自然声,不学自通,人人都会,这是对我们有利的一面。然而,我们为什么把它纳入一个和言语声、歌唱声相提并论的高度来讨论呢?这是因为,所谓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就蕴涵在自然声的发声过程之中。

唱歌时科学使用自然声区最重要,不会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我们先来看一看:自然声都有些什么性质?

“自然声听起来是否真实?”“真实。”

“人们发出自然声时,是否自然?”“自然。”

“自然声听起来是否生动?”“生动。”

由此看来,“真实、自然、生动”,是自然声普遍存在的自然属性。

自然声不学自通。这就是说,对于我们每个发声生理正常的人来说,就目前的嗓音状况而言,要想发出能给人以“真实、自然、生动”感受的嗓音来,并不困难,可以说人人都有这样的能力。


唱歌时科学使用自然声区最重要,不会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然而,“真实、自然、生动”的感人效果,又恰恰是我们进行言语声和歌唱声表达时所向往追求的目标。这样说来,练声的问题就非常明了现实了。练声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如何把自然声“真实、自然、生动”的属性充分地展现在言语声和歌唱声里的问题了。不错,事实也正是如此。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说来也并不复杂。可以想见,要实现这一目标,和我们发声时的生命状态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当我们运用言语声或歌唱声进行表达时,如果把自身的生命状态调整到发自然声时的状态中去,用发自然声的生命状态来说话唱歌,那么,可以肯定,我们的言语声和歌唱声也一定会给人以“真实、自然、生动”的感受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自如地进入发自然声时的状态之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我们的生命状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

人的生命总是处于三种相对立的状态之中,即:

(1)有意与无意状态;

(2)主动与被动状态;

(3)自觉与不自觉状态。

我们的生命状态,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我们所训练的言语声和歌唱声都是在有意的、主动的、自觉的生命状态下发出的。而自然声都是在无意的、被动的、不自觉的生命状态下发出的。要想把自然声状态下的声音效果充分地展现在言语声和歌唱声里,无疑需要我们培养的是:用生命的有意、主动、自觉的状态,自如地调动驾驭无意、被动、不自觉的生命状态的能力。

唱歌时科学使用自然声区最重要,不会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了解更多”进行系统的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