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治国
甲午战争再打下去,你就不怕大清亡了?当然,要说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可是我们细想起来,大清在19世纪头个十年就走到了穷途末路,这是和18世纪最后五年发生的甲午战争是分不开的,正是甲午战争打垮了大清,打醒了国人。
清军太惨了,再打下去穷途末路、死路一条,可以说,甲午战争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满清身上榨取出那么大额度的战争赔款,这就是因为这些钱是用来买国家存亡的钱,这不是和英法那样的战败赔款,这是救命钱,大清不出这个钱,日本继续打下去,大清只能灭亡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大清水陆两军都已经败了。
但是要说大清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似乎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大清也是有胜面的,但是必须得是法德俄美等四国能够出钱出力,限制日本扩张,因为日本在清朝的扩张和侵略,已经严重侵犯了包括沙俄等国在内的所有列强的利益,除了英国会因为和日本结盟,并且利益限制在长江以南不会对日本动武,恐怕再打下去其他列强就要撸起袖子打日本了。
再者说,甲午战争打到最后,日本也很困难了,政府欠下了巨额的战争外债,军费已经接近于全部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日本已经完全动员了自己的力量,日本的潜力已经挖掘殆尽,再打下去也很困难。但是清朝的问题就出在他们连动员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就没有形成可以动员国家战争力量的体制,所以清朝更困难。
日本作为一个实现了近代化的国家,他们当时已经建立了国会、议会、首相、军部、参谋部等现代化的行政和军政体制,有财政部、民政部等现代化行政机关,士兵都已经转化为国家的常备军备,但是清朝还是封建古代社会体制,笨拙且愚昧,效率低下,极度腐败,因此从国家力量上看,清朝也不具备继续打下去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这场战争打下去,日本不会亡,反倒是清朝就有可能亡了。
海事先锋
有一种说法是说甲午战争中如果清军坚持抵抗几个月,日本就会因为透支过度,军费没有了,经济就会崩溃,清朝就会不败而胜,日本反而会输了战争,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甲午战争是一场新时代和旧时代的一场战争,落后的农业国家清朝和一个有着初步工业化的日本开战,其结果还是会输,毕竟落后一个代差想赢真的很难,类似于用冷兵器和热兵器对打一样,几乎没法打啊,就算清朝坚持几个月,也只是输多输少的问题罢了。
日本为了打败清朝那可是处心积虑搞军备建设几十年啊,为了买军舰,几乎把内裤都给当掉了。就是因为日本上下一心卧薪尝胆,海军实力就超过了北洋水师,就算清朝坚持几个月,你清朝拿什么去顶日本啊,北洋水师都给打惨了,海军肯定是没希望了,只能靠陆军啦,问题是陆军也顶不了日本啊!显然日本因为没有军费了,可能停止进攻的步伐,进攻停止防守就行了的,可是清军能击败日军吗?开战初期,日军可是压着清军打的,士气就不一样,现在要清军主动去进攻日军,士兵可没有进攻的欲望啊,士兵被打怕了嘛,日军士气如鸿,清军士气萎靡,还怎么打啊!再说了清军想打,可是无兵可调啊,甲午战争那都是汉族士兵和日军开战,而清朝的八旗兵都是废物,清朝开战只能依靠地方训练的汉族新军,问题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根本就不看好这场战争,和日本打只能是输,所以清朝政府想在各地调兵,有兵的官员一定敷衍了事,调不了什么兵的,没兵可调还打什么啊!因此清朝没有坚持下去的资本啊,日本可能会停止进攻但是占领的地方,清朝也没能力夺回去,最终还是输了战争!
清朝和日本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也不同,日本那是一定拼了命去打,赌上了全部家当的,意志很坚决。可是清朝却不一样啦,内部的主战派个主和派吵的不可开交,光绪的主战派要求开打,可是慈禧的主和派却要求讲和,赔点银子给日本就行了,何必要打下去呢!最关键的是慈禧是主和派啊,慈禧可是清朝的幕后操控人啊,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上啊,慈禧希望的是战争早点解决,不要妨碍她过生日,她可不想光绪借着战争的机会增长实力,打压支持自己的李鸿章啊!所以掌握大权的慈禧一定会压着光绪停战和谈的,光绪最后只能屈服了,所以最后清朝还是会签订败仗条约的。
如果清朝真的坚持几个月,日本是没有军费,欠了英国一屁股外债,可是无所谓,英国也不会债务到期,卖了日本人去抵债啊,因为英国的心思就是想扶持清朝或者日本去对抗沙俄,结果甲午战争清朝输了,那么英国就扶持日本啦。英国的态度就是清朝赶紧认输,让日本拿到赔款发展军备去对抗沙俄,同时英国也不想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壮大实力威胁到了英国,所以英国肯定出面向清朝和日本双方施压,赶紧签订和平条约,该给的钱要给,而在英国的压力下,清朝和日本肯定服软,毕竟当时的英国可是世界霸主啊,谁敢不听啊!所以清朝到最后还是要签订条约,只不过可能比历史上少赔一点银子罢了,但还是无济于事啊!
甲午战争说明了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清朝怎么垂死挣扎没有用,不彻底改革是不行的,而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了,所以能打赢清朝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清军再坚持跟日本对抗几个月?清政府靠什么再坚持对抗呢。
历史上到签署《马关条约》的时候,淮军败了,湘军也败了,历次战斗总计清军阵亡3万多人,而日军死亡不过1000多人。而且清军采取的传统的募兵制度,士兵是一个职业,从军以后做到老,没有什么预备役的概念,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在战斗中损失的部队只能靠临时招募来补充,新招募的士兵没有最基本的军事训练,很多士兵还是第一次拿到枪就匆匆上阵,根本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可言,补上图一张: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日军大部分的战斗都只有个位数的阵亡数,清军的战斗力已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正因为赢的如此轻松,因此实际上日军根本就没考虑停战,就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军部制订了一个宏大的作战计划,以7个师团巨大兵力在山海关登陆,然后直扑北京。从东北、山东的历次战斗不难看出,清军不具备任何挡住日军攻势的可能,北京失陷是必然的局面。
也有一些人认为可以迁都再战,可以选择拖延战术,等日本没钱了自然就胜了。可惜这些人完全搞错了一点,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军费是靠发行国债,前后一共筹集了1.44亿日元的军费,此时所存尚多。而在战争里日本也所获丰厚,历史上一共掠夺了总价值为3000万日元的财物和价值8982.2万日元的军用物资。加入攻占北京,那么日本的缴获会更加丰厚,完全可以再打上一两年。
倒是很多人认为不缺钱的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爆发以后财政困难,因此不得不举借了4000万两白银的外债应急,如果一旦北京被攻占,那么很难继续借款,所以在财政上首先面临危机的,反而是清政府。
军事和财政都难以支撑,而更糟糕的是满清还是一个少数民族政府,没法玩全民抗战,在这种情况你说它靠什么来继续抵抗?
不沉的经远
虽说历史没有假设,但是有时候我们做一下猜想也未免不可以。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
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中国武器不如人,而是清政府软弱无能的态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考虑政治因素,就单纯的军事角度和经济角度来看,如果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再坚持几个月,日本必败,就算不败,日本也会让西方列强紧急调停。在甲午战争之前,欧洲列强是比较看好中国的,因为当时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相当程度的现代化,在武器方面甚至还要比日本更胜一筹。
虽然清朝八旗军队在末期腐朽不堪,但在对外战争中清朝统治者从没有依靠过八旗兵丁。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涌现出来的湘君和淮军等其他地方军队在清朝末期的军队历史中扮演者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甲午战争前夕,作为主力部队的淮军已经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枪、土炮。在火炮方面,他们已经装备了12磅到108磅不等的火炮,很多欧美名枪例如德国的毛瑟等都已经装备到了淮军的部队,甚至还有部分军队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枪。有记录表明此时的淮军“约有洋枪三四万杆。”在平壤战役中,据日方记载清军使用了七连发枪和十三连发枪。
在炮兵装备上,淮军主要有英国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鲁森式和德国的克虏伯式后膛炮。仅1871年至1873年,李鸿章就购置了德国克虏伯后膛四磅钢炮141 门,到1884年淮军配备的后膛钢炮已达370多门。
而同时期日本陆军使用的枪支,大多依靠欧洲进口,型号庞杂,性能比清军落后。因为日本人没有清政府那么财大气粗,所以他们只能进口欧洲落后的单发枪和由此改进制造的日本国产枪,其性能远远不如清军使用的武器。
我国陆军连发毛瑟枪的威力十分惊人。平壤之战,9月15日日军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在这场战斗中,日军两个联队3600人进攻只有200人的清军守卫,只有单发枪的日军强行冲锋,结果困在缺乏隐蔽物的开阔地上,完全暴露在清军连发枪口下,日本的记载说:清军“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让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鬼子伤亡甚众,中队长林久实大尉被当即击毙,最后日军旅团长大岛见弹药用尽,士气低落,而且部队全天未吃饭喝水,不得不逃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痛失全部击毙这股鬼子的机会。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及联队长、大队长等也被击伤,大败而返。
战争结束后日本外交大臣陆奥宗光说,如果清朝坚持下去日本的财政就会枯竭,以日本的财力根本支持不下去这场战争。而且此时日本新的兵役制刚刚施行,根本没有预备役,战前24万人的陆军已经投入战场了17万,再打下去不是大清亡了,而是日本跨了。
微言大义品历史
马关条约过后,还用额外的三千万两白银买回辽东半岛,这还只是俄国法国德国三国联盟施压日本人,才有这个结果。
为什么要去买回来,京师危机才能避免,不然日军随时随地都可以从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夹击北京,日本军队已经拥有战争主动权。
为什么要去签署马关条约,而且是李鸿章亲自出马才有效,而且地点必须要由日方决定一切。
甲午战争中,陆海两军战败,主力军队被打的只有跑路了。再打北京不保,所以割地赔款在所难免。
二十多年洋务运动,彻底的被检验为失败,国运从此衰落下去了,变成半殖民地。再打必将可能被灭国。
随雨飘渺
清军如果再坚持几个月,日本必然亡国。
日本与中国死磕,已经耗费了全部的国力,皇室都节衣缩食,为了打赢中国,基本上都是在拼了。
反观中国,临近战场的旅顺都在睡大觉呢!中国的力量压根就没有调动起来。
所以随着战事的胶着,日本再难以扩大力量,战力衰减迅速,而中国随着战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力量卷入进来,力量会不断的增长。
随着战事的推进,中国对战争的理解也再深入,战争会越来越顺手,熟练的士兵越来越多,而日本人口少,兵员少,熟练的士兵会越来越少。
从国际政治来说,随着日本在战争的深渊越陷越深,国际列强必然盯上战略位置极好的日本,原来难啃的骨头如今成了探囊之物,那些信奉海权论的西方列强还不手到拈来?以前列强不是没有打日本的主意,只不过日本觉醒的早,能够给列强以重创,让列强有了顾忌而已。当此之时,日本在中美苏的中间,进可攻退可守,大国得之就是利器,除了愚昧无知的中国,谁不艳羡!二战后罗斯福要蒋介石接收冲绳,蒋介石推辞,让罗斯福顿时瞪大眼睛,像看傻逼似的看着蒋介石。何况整个日本。这是说日本地缘位置的重要。
偌大的中国谁都不可能一口吞下,而日本则可以。
同时谁吞下了日本,在瓜分中国的时候谁就占更大的优势。
如此,中日战争,谁更危险?明显是日本更加危险。而且日本是岛国,各岛自成一体,占一个地方就是一个地方,安全系数较高。
所以,只要没有一个投降派李鸿章迅速促成投降,中国还是有机会打倒日本的。
45年战胜日本,就是中国打死不投降赢得的机会。
那个时候日本难打,还正是当年李鸿章投降催生了日本的强大,让日本迅速崛起。中国打的那么艰难,也正是投降让中国衰落后的结果。一正一反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胜利,回到起点的甲午战争是的中国,怎么就没有机会。这是卖国贼李鸿章及其徒子徒孙们不愿意正视的。
倚天38058017
显然不会,日本作为入侵的一方,即使战争受挫无外乎退回本国自守。而且在战争的前期日本已经几乎全歼了北洋水师,即使日本后续战败,清政府也没有能力进攻日本本土,何谈灭亡。但是如果日本战败,东亚的格局必将会改写,至少不会发生十年后的日俄战争,有可能会延缓或者扼杀日本的崛起,日本永远沦为不入流的国家。
这场战争对中日双方影响都十分巨大,这场战争正值我国洋务运动蓬勃发展时期。清朝国力有所恢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现象,清朝组建了北洋水师也是亚洲最强的海军力量之一。如果清政府过了这个坎,或许在一个强有力的君王的领导下,能够度过晚清亡国的危机,再次崛起为世界强国之林。可惜战败了,这次战争打断了中国第一次求变图存的进程,使得清政府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得本来就财务困难的中国雪上加霜。
而这场战争对日本同样重要,可以说是日本的崛起之战。战争的胜利首先使得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其次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有充足的财力推动国家发展计划的实施。日本使用赔款中的一大部分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日本军事力量迅速提升,为10年后的日俄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武力基础。可以说这一战使得日本走向腾飞,也是这一战使得日本更加膨胀,坚定的推进其“大陆政策”。
综上,日本即使战败了也不会亡国,但是正式日本的战胜完全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深刻影响着东亚的局势。等到几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中国才扭转了下行的国运,重新走向民族复兴之路!
以上就是老范的观点,认同就给点个赞,谢谢!
图说地理
大清根本不可能再坚持几个月,大清举国体制早已腐败不堪,思想保守,根本不可能再组织对日进行进攻性战争,这样的大清国就是再多的钱也无法挽救,迟早还是灭亡。现代人往往以今人的思维要求或者设想过去事情,站在当时的社会角度,完全可以看出大清国已经无法回天,全国上下民情汹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完全没有一种开拓进取之心,反观当时日本,日本是全国上下改革,开疆拓土,一副欣欣向荣。所以任何一个国家若想强大,不能止步不前,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清水一江2
国家间的战争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都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战争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回看甲午一战的失利完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失败,这与鸦片战争国门被破有极其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是先期为破败的开始后者是彻底完蛋,甲午之败不是日本崛起的巅峰而是中国封建帝制彻底溃败具体表现。
zdl6928
对日本人就要学习俄罗斯,想要赔钱没有,虽然打败了不行再打,钱没有,要命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