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2月23日,在頭條偶然看到一篇浚縣古城文章,幾人相邀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浚縣訪古行程。浚縣距大名大約一百公里路程,中午到達古城西門,西門外古石橋橫跨古運河。浚縣的城牆是不完整的,沒有連通,城內縣衙、翰林書院等雖然是後建的,但整體街道臨街建築全部仿古翻建,石板路又有古樸的味道。城內管線全部入地,店鋪幌子,、仿古門匾、成串的紅燈籠烘托出古城的氛圍。這一點我們大名古城應該借鑑。

浚縣古稱黎陽,西漢置縣,明初改稱浚縣至今。縣域面積966平方公里70多萬人。

浚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已有2300年的建城史,現存古城建於明洪武三年,與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國家4A景區大伾山,共同構成了“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古城格局。浚縣古城牆在新中國成立後漸次被拆除,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基部鋪砌青石,高4米;上部以磚砌成,磚牆厚1.3米,白灰灌漿,內實以夯土。此段城牆上有垛,下有兩門,南曰“觀讕門”,北曰“允淑門”。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城垣只有東、南、北三面,西以衛河為險阻。正德五年(1510年),知縣陳滯增筑西城垣,抵浮丘山而止。此後歷代多有修補。四城門外本各建一石砌拱橋,橋頭各建一石坊。今護城河已殘缺不全,北門石橋於1985年擴建北關路時拆除,南、東兩門外石橋仍在使用,橋上石坊已不復存。

文物古蹟薈萃,現有國保單位4處16項、省保單位4處9項,浚縣大佛全國最早、北方最大,黎陽倉遺址入選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正月古廟會、泥咕咕、民間社火、西路大平調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品已形成石雕、泥塑、古陶等30多個門類1000多個品種。

李傑作品↓↓↓↓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在大街中心有一座古建築——文治閣,原名中心閣,始建年代失考。清順治六年(1649年)毀於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縣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閣”,意為“以文為治”。清代書法家張皙(字子白)作《重修文治閣記》。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誌。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臺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券門外嵌鑲青石橫額,東曰“丹流東壁”,西曰“碧瀉西山”,清代書法家趙素廬書。南曰“清環黎水”、北曰“黛護伾嵐”,清代浚縣書法家張子白書。東北角有磚砌階梯可以攀登。平臺上建兩層高樓,雙重簷,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平臺邊建有方孔女牆,高1米。閣高10米,上層四面開窗,窗口上分別懸“視承顧問”、“面奉特知”、“三待經筵”、“五知貢舉”橫匾。閣內供福、祿、壽神像。平臺上建築為重簷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臺上有水泥欄杆,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泥咕咕分為“泥貨”、“燒貨”兩種,凡是需用嘴吹的泥玩哨,一般都要經過低溫燒製後再施彩叫“燒貨”。未經燒製晾乾的泥塑幹後再施彩刷漆為“泥貨”。浚縣泥咕咕的特點是以黑色為底色,然後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筆點畫出各種花樣。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林彬作品↓↓↓↓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楊柳作品↓↓↓↓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大名縣攝影家協會—浚縣訪古記(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