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增負”,教師要怎麼辦?

給大學生“增負”,教師要怎麼辦?

近日,教育部出臺的《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對給大學生合理“增負”提出了明確要求,如“加強考試管理,嚴格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這就意味著學生的平時成績會顯得更加重要,以往那種平時不學、考前抱佛腳的學習方式將行不通。

給大學生增負,教師要給自己增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我們要給大學生合理“增負”,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三增”:增學分、增課時、增作業,也不是簡單強調紀律約束性。而是要增加“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特別要聚焦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要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為此,廣大教師要認真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爭當“四有”好老師。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必蓄一潭水。要不斷“充電”,擴充專業知識面,提高給學生授課的廣度和深度。要經常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做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向學生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履行好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

給大學生增負,教師要把講臺站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教授就得教書授課,離開了教書授課就不是教授。”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會議上,陳部長強調,高校教師不管名氣多大、榮譽多高,老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近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範,劃定基本底線,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其中,該準則第四條提到“潛心教書育人”。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教師要時時探索和追求新知,不斷琢磨和挖掘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愛上學、愛學習。要善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勇於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深入研究為誰教、教什麼、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引導學生求得真學問、練好真本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要認識到“增負”有利於增強大學生學習的緊迫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大學階段的主題仍是學習,在大學校園,大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更豐富,視野需要更開闊,各方面能力都需要進一步提高。這需要大學生把握住自己經過苦讀得來的學習機會,多學知識,多學道理,多學本領,砥礪品德,陶冶情操,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簡介:劉勇,江西工程學院黨委辦公室主任,講師,教育碩士,在《中國教育報》、《江西日報》、江西教育網等媒體刊有作品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