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當你穿梭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負一層時,你會發現那裡的絕大多數文物都出自於墳墓當中。可以說每一件文物的入土,都代表著一個生命的消亡,而一場葬禮是對一個生命的總結。

西方人曾經一直不明白兩件事:中國幾千年以來為什麼長期保持著大一統的狀態?為什麼中國人“安土重遷”,願意在一片土地上生而終老?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因為家國觀念,祖先信仰。

家國觀念保持了中國社會底層組織的穩定性,通俗來講就是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族長負責管理自家族人,既節省了朝廷管理資源,又緩解了統治者與民眾的矛盾。

祖先信仰則成為了貫穿整個國家上下的精神紐帶,“慎終追遠”不僅是對祖先豐功偉績的崇拜,更是對自己行為的約束、鞭策。

我記得我小時候第一次跟著家裡長輩去祖墳祭拜的時候,我父親對我敘述每一位先人的生前事蹟,我深受觸動。因為課本上講的偉人事蹟距離我很遠,而父親說的人物卻近在眼前。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不一定能做到;祖先做到的事情,我覺得我也能做到。

這個想法其實潛移默化地存在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個詞,更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通俗民諺。

例如,某某家的兒子考上清華大學了,其祖上幾代人都曾當老師搞學問,就會被人認為是理所應當;而牧羊人的兒子考上了大學,一準會有人說“祖墳上冒青煙了”云云,這樣的情況多不勝數。

所以後世才會流傳朱元璋開國一統之後,為鞏固統治,曾有意續家譜於宋朝大儒朱熹之下,這雖是後人的無端揣測,但從某種角度上,也說明了祖先信仰是中國人心中的共識。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由此可見“祖先信仰”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那中國人是怎麼信仰祖先的呢?或者說是從哪裡看出祖先信仰的呢?——殯葬制度。

殯葬二字,本來就是兩個意思。殯,死者入殮後停靈待葬;葬,掩埋屍體。

中國殯葬制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殯葬的起源

在人類社會早期,在嚴酷的生存環境當中,人類受思維能力限制,尚不清楚自身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繫,對生老病死困惑不解,此時並未形成靈魂、喪葬的觀念。而隨著原始人逐漸地對生死界限有所感悟之後,靈魂的觀念也就隨之產生,併產生靈魂不死的聯想,進而逐步發展為鬼魂崇拜,因此安葬死者、祭祀鬼魂的儀式應運而生。

1933年,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發現了墓葬的遺存,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婦女屍骨的身上佩帶著用獸牙、蚌殼和魚骨做成的骨墜、鑽孔的獸齒、石珠等裝飾品以及燧石石器等物,屍骨周圍還撒著赤鐵礦粉末,這說明喪葬禮儀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了。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二、墳墓的起源演變

在山頂洞遺址中,上層為生者的居室,下層擺放著死者的屍骨,這可以說是最原始的墓地形式。墓地大致可分為“墳”與“墓”兩種,“築土為墳,穴地為墓”,墳高而墓平。此外,“冢”是指高而大的墳墓,“壙”是墓穴,“塋”是墓地,“陵”特指君王的墳墓,意思是高大雄偉。

春秋以前,我國除東南地區外,一般都採取“墓而不墳”的埋葬形式。但到了春秋時期,統治者開始通過“高大若山”、“樹之若林”的修墓形式向世人展示死者的身份地位。而平民百姓因為戰亂導致背井離鄉,為了便於尋覓親人埋葬之處,便採用了易於識別的“封土為墳”(墓上封積泥土、隆而為丘)的葬制,因此“墳”和“墓”逐漸被混為一談,統稱為“墳墓”,也就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墳墓樣子。

我們今天常見的墓碑最早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此後形成一套完整的陵墓石刻制度,其內容一般包括三個方面:

1.對死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官職履歷、譜系等追敘;

2.對死者生平事蹟,才能品行的敘述和頌讚;

3.用“銘”文體的韻文,表達哀悼和稱頌。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三、葬法的種類

中國曆代的葬法有土葬、火葬、天葬、樹葬、野葬、甕棺葬、懸棺葬、水葬等等。

火葬:用火把屍體焚燒成骨灰,然後安置在骨灰甕中、埋於土中、撒於水中或空中,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自從二十世紀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節約耕地面積。

天葬:將屍體拿到指定的地點,供鳥類啄食屍體,西藏人推崇天葬,認為拿“皮囊”來餵食胡兀鷲是最尊貴的佈施,體現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捨身佈施。

樹葬:將屍體置於深山或野外的大樹上,任其風化,也稱為“風葬”、“掛葬”、“木葬”。在古代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頗為常見。

野葬:人死後將衣服脫光,清水淨屍,給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纏身,把屍體放在馬車上,不用人駕馭,讓它任意顛簸奔走,第三天後沿車轍去找屍體,然後將屍骨、遺物就地掩埋,古時流行於北方遊牧民族。

甕棺葬:一般是用日常使用的甕、盆作為葬具,用兩到三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底部一般鑽有小孔,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出現於新石器時期時代至解放前,我國西南邊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留這種習俗。

懸棺葬:親屬收殮死者遺體入棺,將木棺懸置於插入懸崖絕壁的木樁上或置於崖洞中、崖縫內,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其俗流行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

水葬:將死者遺體投於江河湖海之中,具體形式多樣,不一一贅述。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懸棺

四、喪服制度

喪服制度是在人死後,其親屬要在一定時間內改變通常服飾的制度。原始先民擔心死者鬼魂會降禍作祟,為了不被鬼魂辨識,便在辦理喪事時披頭散髮,以泥塗面,更換衣著服飾。後來隨著倫理觀念的發展,喪服逐漸成為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悲痛心情的形式。

喪服制度是在周朝得以完善的,因西周實施分封制的宗法制度,而喪服制度也成為“別親疏,分嫡庶”,強調等級的手段。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統治逐漸名存實亡,但喪服制度卻更加完善,儒家將其整理歸納並加以理想化。

漢代以後,儒家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而儒家所倡導的喪服制度也藉助政治力量,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得到普遍的推行,逐漸在民間一一落地,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系統化和等級化的喪葬儀禮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孔子像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五服:

斬衰

斬衰(cuī),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毛邊。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披麻戴孝”指的就是斬衰。

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明清時期,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斷處外露,不緝邊,毛邊

齊衰

齊衰(zī,cuī ),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疏的麻布製成,衣裳分制,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區別於斬衰的毛邊。

具體服制視與死者關係親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不等。清朝時期,凡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均服齊衰一年,杖與否,各有規定;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且齊衰三月。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

大功

大功,次於“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製做,服期九個月。清朝時期,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小功

小功,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個月。清朝時期,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緦麻

緦麻(si),次於“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服期三個月。清朝時期,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喪服制度的根本原則和理論基礎是“五服”,稱之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服制,代表著貴賤親疏關係。

我們常聽人講,中國社會是人情社會,關係很重要。這一點確實是現實情況,從喪服制度當中就可見一斑,連親戚之間都詳細地劃分為三六九等的不同關係,何況整個社會之間呢?

可以說殯葬制度的形成,最早是源於原始人對於死者亡靈的恐懼之下,以一種討好的心態安撫死者亡靈的儀式,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直到周朝時期,殯葬制度添上社會倫理的光環,並配套服務於周朝的宗法制度以及禮儀制度,成為祖先信仰的萌芽,而在同一時期,希臘城邦人民崇拜著奧林匹克諸神。

直到西漢初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祖先信仰由此正式形成,並伴隨著整個中國封建社會。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可是從什麼時候中國人就不再信仰祖先了呢?這個時間可能因人而異,可能是1840年,也可能是1895年,1937年,還可能是1966年,還可能是1978年,也可能是從昨天開始的。

一群人泣聲禱告祖先保佑,依然被強盜砍殺的時候;

一群人手握核武器按鈕,隨時可以毀滅整個世界的時候;

一群人朝六晚十全年無休,忙得昏天暗地的時候;

一群人吃穿不愁,性命無憂的時候。

其實《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說的最有直白,最有道理。

從殯葬制度上的演變來看中國人的“祖先信仰”

豪哥:“小馬,你信不信有神?”

小馬:“信,我就是神。神也是人來的,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就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