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之人,必读的一本书


爱书之人,必读的一本书


你能想象的出,这个世界要是没有了书店,会有多糟糕。

几天推荐的这本书,是每个爱书之人,尤其是爱书店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吉井忍的《东京本屋》。

这本书脱离了读者、游客的视角,从书店的创办者眼中去看待书店的种种美好与辛酸,这样一种新的视角给了我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作者吉井忍女士,在中国留过学,用汉语写作,挺难得,文笔很是朴素,书读起来挺舒服,没有多余的修饰。

作者花了六年时间前后追踪采访了十家东京的独立书店和两位书业界的专业人士。这本书的定位是专门写给中国的读者的采访集和作者的亲历感受。中日两国关系一直是相当微妙的,时冷时热,总体还是处于带着沉重历史包袱的看法。能给中国读者带来真实的关于日本关于东京的书店,难能可贵。

对书虫来说,生在东京是有福的。这里并不算是书店密度最高的城市(2014年,东京都共有实体书店1496家,相当于每九千人有一家,而北京则每五千人就有一家),不过东京神保町书店街向来几乎是读书人的朝圣地。

不仅如此,东京的许多书店都极具特色,无论是专卖古籍、、绘本、乃至航空类书籍,又或者是“一周只卖一本”的书店、带咖啡座的书店、画廊里的书店,以及流动书店,可说应有尽有,足可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精神需求。

很多人之所以反对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而支持独立书店的存在,就是因为后者更能呈现不同的个性。

书店为何有必要存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容纳不同特色的书店,是一个城市精神生活的多元化的外在表征。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每一家独立书店的消亡,都是对公共文化多元性的一种打击。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专卖海事相关书籍的百年老店海文堂关闭时,在日本读书界激起那么深的哀伤。

整本书最让我获益匪浅的是对BACH的幅允孝的采访,一位很厉害的选书者,书架设计摆设专家,对如何选书有很深入的实践和成果。书中也透露了他如何选书、如何设计的方法论——尊重人,尊重读者的需求,通过多次的实地调查和采访,深挖用户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很好看的一本书,舒服、有趣、又有许多让人思索的埋点,比如书中有受采访者提到中国人做生意的毛病,上海人貌似挺少看书等等。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有机会去日本的话一定要去体验东京本屋,希望到时这些本屋都还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