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衝擊波在治療肌肉痙攣中的研究

肌痙攣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引起的最常見的運動障礙之一,初發腦卒1年之內肌痙攣發生率為 17%~ 39%。肌痙攣是以速度依賴性的張力牽張反射(肌張力)增強,伴隨牽張反射興奮性增高所致的腱反射亢進為特徵的一種運動障礙,易引起運動功能受損、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

體外衝擊波在治療肌肉痙攣中的研究

目前對肌痙攣和肌張力亢進的病理生理學原因尚不清楚。在康復治療中,肌痙攣引起的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畸形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的恢復。目前針對肌痙攣的康復方法主要有牽伸固定法、藥物干預、注射治療、手術治療、肉毒毒素注射等,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持久性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探索起效快、療效持久、不良反應少的痙攣治療方式是康復領域的研究熱點。

體外衝擊波在治療肌肉痙攣中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體外衝擊波先後被應用於泌尿繫結石和肌骨系統疾病 ,成為許多疾病的首選治療方式。近年國內外有報道,體外衝擊波具有緩解痙攣的作用。本研究擬通過表面肌電圖分析肱二頭肌肌 張力的變化及肘伸展時肱二頭肌的協同收縮情況,同時結合運動量表,綜合評定放散式體外衝擊波緩解腦卒中後肱二頭痙攣的即時效果。

ESW利用能量轉換及傳遞原理,造成不同密度組織之間產生能量梯度差及扭拉力,產生裂解硬化骨、鬆解粘連、刺激微血管再生、促進骨生成等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ESW通過物理效應和生物效應對機體產生作用,但這兩種效應均取決於衝擊波的能級和能量密度。ESW 通常分為低、中、高三個能級。高能量的衝擊波可產生空化氣泡,空化氣泡塌陷, 繼而降解肌腱附著處的鈣化沉積部位,產生物理性震動刺激骨折部位。低中劑量的衝擊波可對神經元軸突產生強刺激,使之重新適應神經連接的改變而達到鎮痛效應;另一方面可改變神經膜極性促進代謝終產物的移除和吸收,進而達到消炎的作用。1980年體外衝擊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首次應用於腎結石患者的碎石治療,緊接著 ESWT 又成功地運用到多種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治療,如骨折的延遲癒合、足底筋膜炎、肩部的鈣化性肌腱炎、一些炎症性肌腱病和肌筋膜痛綜合徵等。由於其具有安全、無創、無痛等特點,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種新的康復治療技術,其在腦卒中患者肌肉痙攣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和認可。

體外衝擊波在治療肌肉痙攣中的研究

體外衝擊波在治療肌肉痙攣中的研究

體外衝擊波在治療肌肉痙攣中的研究

體外衝擊波在治療肌肉痙攣中的研究

討論

痙攣肌肉肌張力增高的因素包括牽張反射和軟組織內在特性的改變u。肌 肉長期痙攣會引起肌肉慢性纖維化和僵硬。衝擊波輸入到人體,在通過不同介質時,會在交界面產生不同程度的機械應力效應,包括拉應力和剪切力,可以鬆解軟組織。有臨床研究報道,衝擊波可以抑制慢性痙攣肌肉的纖維化,並改善其黏彈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放散式體外衝擊波可以即刻緩解腦卒中肱二頭頭肌痙攣,降低肘伸展時肱二頭肌的協同激活水平及協同收縮率,改善上肢運動功能 。

參考文獻

林歆, 叢芳, 吳瓊, 等. 體外衝擊波對偏癱患者上肢痙攣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3(8): 755-758.

姜雪, 李綱, 周禹鑫, 等. 體外單次衝擊波對偏癱患者肱二頭肌肌張力的即時影響[J]. 中國康復, 2013, 28(4): 295-2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