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11方釋解

《黃帝內經》11方釋解

《黃帝內經》中稱方劑為湯液,言有十三方,似已成定論。近代醫家張驥撰《內經方集釋》認為,除醪醴、豕膏為單味藥物外,加上《素問·刺法論》遺篇中“小金丹”,實際只有11方,其中《素問》7方,《靈樞》4方。現根據文獻歸納於後。

01.雞矢醴

《素問·腹中論》岐伯方

組成:雞矢白乾者8合,無灰好酒3碗。

用法:將雞矢白炒香,加無灰好酒,共煎至一半許,用布濾出其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2~3次,皆黑水;次日覺足部漸有皺紋,又飲1次,則漸皺至膝上而收效。

主治:臌脹,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之證。

方義:方中雞矢白利水洩熱、祛風解毒;無灰酒通暢血脈、禦寒行藥。兩藥配合,有利尿通便、消除脹滿作用,其

無灰酒當為甜醴,才符合方名。

02.四烏鰂骨一藘茹丸

《素問·腹中論》岐伯方

組成:烏鰂骨4分,藘茹1分,雀卵適量。

用法:兩藥共研細末,和以雀卵為丸,如小豆大,每次5丸,食前用鮑魚汁送服,日3次。

主治:血虛精虧氣傷而致血枯經閉、胸脅脹滿、不思飲食、發病可聞腥臊氣味、鼻流清涕、四肢清冷、視物眩暈、便溺唾血之證。

方義:方中烏鰂骨又名烏賊骨、海螵蛸,收斂止血、除溼制酸;藘茹即茜草根,行血止血、通經活絡;雀卵為麻雀蛋,暖腎益精;鮑魚汁滋陰清熱。全方集藥療與食療於一體,對於血枯經閉有補精益氣、行血通經作用。

03.生鐵落飲

《素問·病能論》岐伯方

組成:生鐵落適量。

用法:取煅生鐵時錘落於地上之鐵屑,去其雜質,煅後醋淬,加水煎服,日2~3次。

主治:鬱怒傷肝而致之癲狂證。

方義:方中只用一味生鐵落,平肝鎮驚,對於癲狂驚悸者必有療效。

04.澤術麋銜散

《素問·病能論》岐伯方

組成:澤瀉、白朮各10分,麋銜5分。

用法:以上三藥共研細末,每服三指撮(約5~10g),食前用水沖服,日2~3次。

主治:酒風而致周身發熱,四肢倦怠,汗出如浴,惡風少氣之證。

方義:方中澤瀉利水滲溼、洩熱固腎;白朮補脾益胃、燥溼和中;麋銜即薇銜,祛風逐水、久服明目。三藥配伍,有健脾和胃、清熱利溼作用。

05.蘭草湯

《素問·奇病論》岐伯方

組成:蘭草適量。

用法:蘭草加水煎服,日2~3次。

主治:脾癉而致胃脘痞悶、嘔惡洩瀉、口中甜膩之證。

方義:方中蘭草即佩蘭,醒脾化溼、清暑闢濁,故對於溼熱內蘊、溼濁上泛之口甜有效。

06.左角發酒

《素問·繆刺論》岐伯方

組成:頭髮適量。

用法:取患者左頭角之發1寸,燒灰存性,用美酒1杯送服。

主治:屍厥,古病名,厥證之一,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如昏死之惡候。

方義:方中將頭髮燒灰存性,名血餘炭,止血散瘀、利尿通淋,加白酒可溫通經脈,對於屍厥危症有效果。

07.小金丹

《素問·刺法論》岐伯方

組成:辰砂2兩,水磨雄黃1兩,葉子雌黃1兩,紫金半兩。

用法:以上諸味同入盒中,外固,挖地一尺,埋於土中,外用20斤柴火燒煅7日,候冷7日取出,再埋於土中7日,然後取出研細,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1丸,和氣咽之。服10粒,無疫幹也。

主治:

闢除瘟疫,用於疫病未染之前。

方義:方中辰砂即硃砂,安神定驚、明目解毒;雄黃燥溼祛風、解毒殺蟲;雌黃鎮驚熄風、殺蟲解毒;紫金鎮心安神、解毒祛風。三藥用火燒煅,去其毒性,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有解毒闢疫、定驚安神作用,可用於預防疫病。

08.藥熨方

《靈樞·壽夭剛柔》伯高方

組成:蜀椒1升,乾薑1斤,桂心1斤,醇酒20升。

用法:將三藥咀碎,浸於酒中,加綿絮1斤,細白布4丈,並納酒中,蓋封塗嚴,勿使洩氣,置於馬糞中使之蘊熱,五日五夜後,出布綿絮曝幹,復漬之以盡其汁,候幹。並用滓及綿絮,復布為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用以熨寒痺所刺之處凡30遍,汗出又30遍,每刺必熨之。

主治:寒痺而致四肢攣痛,關節浮腫,得熱稍減,得寒愈甚之證。

方義:方中蜀椒溫中散寒、止痛殺蟲;乾薑溫經逐寒、回陽通脈;桂心補陽暖脾、除冷溫腎;醇酒暢通經脈、以助藥力。共為酒劑,浸綿布之後,藥力盡納,用之熨痺,有溫陽散寒、通脈止痛作用,此為外治法之先導。

09.馬膏桂酒熨

《靈樞·經筋》疑為伯高方

組成:馬膏、白酒、桂心、生桑灰各適量。

用法:以馬膏緩其急者,以桂心浸白酒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拍)而已。

主治:口僻證見急則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之病,即口眼歪斜症。

方義:方中馬膏即馬脂熬成的膏,性味柔緩,潤痺;桂心泡酒辛熱,和其營衛,通其經絡;生桑灰逐風祛痺,利水通竅。諸法外用,塗膏搽酒,輔以按摩食療,對此病必有效果。

10.半夏秫米湯

《靈樞·邪客》伯高方

組成:半夏5合,秫米1升。

用法:取流水8升,揚之近萬遍,取清者5升煮沸,加半夏、秫米,文火煎至1升半,取其滓,飲1小杯,日3次,有效以知為度,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主治:夜不能臥屬痰濁內阻、胃氣不和者。即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證。

方義:方中半夏燥溼化痰、降濁消痞;秫米益氣補中、和胃化濁。兩藥配合,加之流水又稱甘瀾水,可盪滌邪穢,以助和胃安神、化痰降濁之功。

11.蓤翹飲

《靈樞·癰疽》岐伯方

組成:蓤翹草和根各1升。

用法:將藥加水1鬥6升,煎至3升,分3次飲。服後加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主治:敗疵又名脅癰,多由肝膽鬱火而成,常發於婦女及體虛者,證見軟肋部初起如梅如李,色紅鍁痛,易膿易潰。

方義:方中蔆翹即連翹,常用果實,此處用莖與根,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故用於癰腫有良效。有一說蓤為菱角,翹為連翹,菱角性味甘涼,生食清熱止渴,熟食益氣健脾;果殼甘澀平,收斂止瀉、解毒消腫,兩藥配伍,定有奇功。

從上述所列11種藥方看,用法有內服、外用之分,劑型有酒、丸、丹、熨、膏幾種,而以湯劑為多,反映了早期方劑的基本特點。

《黃帝內經》11方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