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公辦民辦並舉搞好學前教育

日前,教育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召開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座談會,推動各地積極穩妥、紮實有效地做好治理工作。教育部有關負責同志在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不動搖,讓人民群眾的子女“有園上”“上得起”;要堅持公辦民辦並舉不動搖,充分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的作用,既要大力發展公辦園,也要鼓勵支持更多的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


堅持公辦民辦並舉搞好學前教育


針對很多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存在沒有規劃、規劃不落實、應建未建、應交未交、挪作他用等問題,或者被辦成了高收費的營利性幼兒園等問題,今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啟動了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工作。治理行動要求按照國家和地方的配建標準,通過補建、改建或就近新建、置換、購置等方式予以解決這一問題。把小區配套園建設成公辦園或者普惠性幼兒園,擴充城鎮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解決民眾就近上好園的問題。這是政府積極履行學前教育職責的體現,是實現幼有所育目標的重大民生工程。

城鎮小區配套園是重要的公共資源,具有鮮明的公共服務設施屬性,將其辦成公辦園或者普惠性幼兒園,意味著政府責任的迴歸。這既是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的重要抓手,更是落實建設規劃要求的應有之義。治理行動只限於小區配套園,非小區配套園可以選擇辦成非營利性幼兒園,也可以選擇辦成營利性幼兒園,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學前教育需求。而小區配套園辦成普惠性幼兒園之後,其公辦或者民辦的屬性並沒有發生改變。

民辦幼兒園是擴充學前教育資源的重要力量。日前,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民辦教育較快發展,規模與佔比穩中有進。其中,民辦幼兒園16.58萬所,比上年增加5407所,佔全國比例62.16%;在園幼兒2639.78萬人,比上年增長2.62%,佔全國比例56.69%。民辦幼兒園在促進學前教育發展、滿足民眾多樣化的學前教育需求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不管是《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還是民辦教育促進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的態度都非常明確。實現幼有所育的目標,離不開民辦幼兒園,為民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學前教育,同樣離不開民辦幼兒園。

但也要看到,民辦幼兒園也存在辦學不規範、保教質量不高以及過度逐利等問題。對此,在堅持鼓勵社會力量辦幼兒園政策的同時,也需要對其進行規範,尤其是要避免資本在學前教育領域跑馬圈地、過度逐利,製造教育不公。對於民辦幼兒園來說,規範發展才有出路,規範發展才有未來。

學前教育是一項民生工程,辦好學前教育,尤其是發揮民生兜底功能,讓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園可上,是政府的職責所在。由政府承擔起發展學前教育的主體責任,加大對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投入,能夠有效發揮兜底線、促公平、平抑幼兒園收費、引領辦園方向、提高保教質量的作用,而這也是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國際趨勢。

不管是提高公辦園比例,還是鼓勵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都有賴於政府學前教育投入的增加。不久前,北京對普惠園的補助統一為每生每月1000元,用於彌補辦園成本支出。為了提高普惠性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還要求普惠性幼兒園用於人員經費支出比例佔保教費收費收入和財政生均定額補助收入之和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70%,充分體現了政府推動學前教育發展的職責。當然,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距,財政投入能力不一,因此,有必要發揮中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資金引導作用,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力度。

歸根結底,實現幼有所育,既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堅持公辦民辦並舉。既要大力發展公辦園,又要鼓勵支持更多的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解決好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努力提升學前教育質量,提高民眾的學前教育滿意度和獲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