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路朝天》編劇、導演苗月:一封給時代的情書

作為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重點獻禮影片之一,由峨眉電影集團、山東影視製作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電影《大路朝天》即將於2018年12月22日全國上映。近日,該片編劇、導演苗月接受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專訪,分享了電影《大路朝天》的創作歷程和心得體會。

以下內容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年12月06日 第 12 版)

《大路朝天》:一封給時代的情書(對談)

《大路朝天》編劇、導演:苗 月 記者:苗 春

如今,我國高速公路總長達13萬公里,遍佈祖國城鄉,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以高速公路修建為背景、聚焦路橋工人群體的影片《大路朝天》,作為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重點影片之一,將於2018年12月22日公映。該片導演是曾經成功執導過《十八洞村》的實力派導演苗月。本報記者對她進行了採訪。

問:一位女導演率隊拍攝《大路朝天》這樣一部影片,可能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影片是選取哪段高速公路進行拍攝的?具體的籌備、拍攝過程是怎樣的?

答:2017年12月,我開始去雅西、雅康高速公路採訪。重點採訪的是雅康高速公路在建中的瀘定興康特大橋。同時,我們的航拍小分隊開始了前期空鏡拍攝,比如壯美的冬季公路雪景和大橋建設的一些過程。我帶領創作團隊又用了6個月的時間實地採訪,創作劇本,進行拍攝前期籌備。今年6月初開機拍攝,在四川境內轉場數個場景,歷時90天完成前期拍攝,9月開始後期製作,到現在整整一年,製作完成了這部電影。

專訪《大路朝天》編劇、導演苗月:一封給時代的情書

李保田 飾演 唐金全

問:撫今追昔,您為什麼選擇拍攝路橋工程來體現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

答:這座超級大橋喚起我對40年來以及更遠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路橋工人生活的認識和了解。很少被外界瞭解的路橋工群體的前世今生展現在我面前。幾十年來,他們在崇山峻嶺中、在古人稱為“難於上青天”的蜀古道上,修建了一條條壯美的天路、“雲端上的高速”,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是改革開放40年來四川最亮麗的一張名片。這樣的題材最能代表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的巨大進步和建設成就。拍攝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高速公路題材電影,最能喚起我們每個人因國家、社會、時代的偉大鉅變而產生的自豪感。

專訪《大路朝天》編劇、導演苗月:一封給時代的情書

陳瑾 飾演 江雪花

問:影片通過哪些人物設置和架構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從哪些方面打動觀眾?主創們在其中傾注了怎樣的感情?

答:《大路朝天》寫了路橋三代人的故事。年輕的大橋分項目部經理盧橋亮出身於路橋工人家庭,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出生在大橋建設工地上,他的祖父與父親都是普普通通的路橋工人。祖輩修建的是石橋,如今盧橋亮修建的是超級特大橋。唐真紅是改革開放40年的親歷者,是盧橋亮的學長和人生楷模。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生張弛是剛來到大橋項目工地的年輕技術員。盧橋亮向張弛講述了唐金全、江雪花、唐真紅以及自己父親路橋三代人的故事。一代接一代普通路橋工人風風雨雨為國家築路架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修行。影片中的人物既鏈接了歷史,也鏈接了未來。影片通過普通路橋人的命運工作生活情感來寫路橋建設,寫普通人的故事,以小見大,用溫暖的人情賦予宏大的路橋情感的力量。

專訪《大路朝天》編劇、導演苗月:一封給時代的情書

問:高速公路很時尚,但影片故事其實很樸素。攝製組有哪些難忘的經歷和特別的收穫?

答:《大路朝天》是一首散文詩,展現了壯美的路橋,表達了我們對大時代鉅變的感動和驕傲。《大路朝天》更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影片中有樸素的、極具年代質感的生活敘事,記錄了幾十年來路橋三代人鮮為人知的生活,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觀影體驗。全組全程在高海拔山區實景拍攝。影片中在建的大橋與我們的拍攝同步進行,項目部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還全程參與了我們的拍攝。場景真實,人物真實,影片有了真實的生活質感。

我們最重要的收穫是認識和了解了路橋工這樣一個群體。工人,他們創造了偉大,但是他們默默無聞。我們希望通過電影,能讓觀眾關注我們默默奉獻的工人群體。

問:您對主旋律電影拍攝情有獨鍾。這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答:就是堅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汲取有價值的創作素材,還要不斷修煉再創作的能力。創作要有情懷,也一定要遵守生活邏輯和情感邏輯。詩意地表達情懷,真實細膩地表達有質感的生活。

專訪《大路朝天》編劇、導演苗月:一封給時代的情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