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

故宫博物院现任馆长单霁翔曾说:普通民众千里迢迢来一趟故宫,其实最大的心愿不过走走皇帝走过的路,看看皇帝坐过的龙椅跟起居的大殿。但要搁以前,路是能走,大殿能看看,至于龙椅,那可真见不着。

事情还得从1916年说起。在一片兵荒马乱中,袁世凯于北京称帝。在故宫太和殿中,他不仅撤下了清朝的匾联,还将殿中的雕龙髹漆大龙椅换成了适合自己身材的小龙椅,椅上甚至还有他自己设计的标志。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袁世凯的龙椅

故宫太和殿中龙椅的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到了1959年,一位工作人员从资料库中找出以前的老照片,对比着从故宫上百间库房中将已经蒙尘破损的龙椅找了出来。

之后又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这位工作人员带领着修复团队一起修好了太和殿龙椅宝座。这就是我们现在去北京故宫参观时,会见到的太和殿雕龙髹漆大椅。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故宫太和殿

这位低调得不为人所知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叫做朱家溍。他年轻时在故宫陈列部工作,修复及保护了龙椅等一系列文物,并学习研究乃至于成为一代文物鉴定大师。晚年退休后被返聘回故宫,他又编撰整理了一系列关于故宫的图文资料,造福了无数后来的研究者。

此外,在戏曲界他是公认的京剧和昆曲大师,八十多岁时唱《单刀会》里的关公,声如裂帛惊艳无数艺评家。在收藏界他是捐赠大户,将家藏无数珍宝分三次捐给了国家,自己却“蜗居”一处30平的平房中怡然自得。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朱家溍先生

朱家溍出生于一个世家望族,他是明代大思想家朱熹的第二十五代孙。其祖上世代为官,家世显赫。为此还有一段关于他与好友启功先生的轶事。

朱家溍先生字季黄,而启功先生字元白,两位先生的姓氏又刚好是明清两朝的国姓。有一回,朱先生陪同启功先生参观故宫书画馆,一进紫禁城,朱先生开玩笑说:“元白,今天您是回到祖宅啦!”启功先生笑答:“季黄,紫禁城是您的祖宅才对呀!”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少年时期的朱家溍

虽说将故宫当做祖宅是文人间的玩笑话,但朱家溍先生一生中,是真的将故宫当做自己的挚爱与归宿看待的。1943年,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的他从自己不喜欢的粮食部被借调到了故宫协助办展工作,这是他长大后与故宫的首次接触。

他爱极了这项工作。尽管每天跟好友王世襄先生两人搬搬抬抬一箱箱文物,做很多艰难的体力活。但等到文物到馆,开始坐下来拆箱取件、登记编号、陈列布展,边工作边欣赏着这些精美绝妙的古老物件,此前所有的疲劳便都一扫而空。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朱家溍先生和王世襄先生在故宫倦勤斋室内装修论证会上

抗战胜利回到北京后,由于他大量的文物知识积淀及丰富的经验,正式进入了故宫工作。他与好友王世襄可谓一动一静的两位文博学者,王世襄在外奔波追讨战时遗失的文物,朱家溍就在故宫中将运回的文物一件件登记造册,组织妥善修复后纳入库房。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故宫中藏着的无数珍贵文物,王津等文物修复师说的故宫中现在还有他们修一辈子也修不完的文物,那都是上世纪张伯驹、王世襄、朱家溍这些老前辈们倾尽自己一辈子的心血保护下来的。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晚年的朱家溍先生

然而好景不长,1951年“三反运动”开始,朱家溍与王世襄这两位接触过大量文物的学者被以莫须有的贪污罪名投入看守所。被证实无罪后王世襄先生遭遇不公待遇被故宫革职,就此转入民间收藏界,终成一代收藏教父及“京城大玩家”。

而朱家溍先生奉母命,也是继承父亲遗志将家藏汉唐碑帖七百余种捐赠故宫博物馆。在1956年他才重新接到故宫博物院人事处通知,回到陈列部工作。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捐赠文物后获得的褒奖状

在陈列部,由于他本身博学多识,对各种类型的文物都能准确鉴定。朱家溍被安排负责历代艺术馆明清部分综合艺术品陈列的相关工作。

就是在这段工作期间,他敏锐地察觉到太和殿中的龙椅形制明显不对。通过查阅史料,对比各种老照片,再到故宫近千宫房中一一翻找库存,朱家溍最终找回了已被掩埋在灰尘中的真正龙椅。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率队将龙椅用了两年的时间修复如初。自此,袁世凯称帝时“偷换”的龙椅才被撤下,太和殿迎来了真正的“故人”。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太和殿龙椅

朱家溍先生本以为自己可以就这样为故宫,为心爱的文物贡献一辈子。然而,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964年,朱家溍先生接到上级的指示,在乾清宫两侧布置“清代历史文物陈列”。一心想为群众呈现出最好布展效果的他夜以继日地研究史料,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再按最贴近史实的情况精心布展。

然而,朱先生呕心沥血完成的陈列完成后,尚未开放展出之时,一场众所周知的文化风波就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展览关闭,故宫全体成员被要求“重新学习”。朱家溍先生也与老友王世襄再次蒙难,这次还好,是被下放到了农村干活。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朱家溍先生

朱、王二位先生性格一静一动,但对待逆境时这两位老友却是一致的洒脱。王世襄先生在乡下与老农结为好友学会捕鱼,朱家溍先生也与另一位被“下放”的语言学家结为好友学会了俄文。

朱家溍先生的妻子担心他想不开,他宽慰妻子:才不会,他们来抓我时我还摆了一个京剧中的亮相,过了把戏瘾。历尽劫难后回到家,这对神仙眷侣隔着家门唱了段《武家坡》中,薛平贵一路追赶王宝钏来到寒窑之外的对戏,传为文化圈美谈。

如此胸襟气度,真是千年难得一见。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朱先生和夫人赵仲巽 1972年

回到北京的同年,已有60岁高龄的朱家溍先生就在故宫办理了退休手续。之后明清家具、文物收藏突然大热,朱家收藏颇丰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人上门求购,朱先生皆婉言拒绝:“此乃先父遗物,不卖。”

奈何世人实在太坏,买不得,竟打起了偷抢的主意。彼时朱家小院门口每日都有些游手好闲之辈鬼鬼祟祟地探头探脑,将朱家溍先生的家人吓得不轻。

日渐年老的朱先生担心无力守护好祖辈传下的国宝,叫来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的人,将家藏明清家具全数捐出。一下子叫那些贼人全死了心。同年,他又将家藏善本古籍数万册全部无偿捐赠给中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朱家溍先生的“蜗居”

然而,捐献出上亿珍贵国宝的朱家溍先生后半生却一直在一处只有30平的小屋中度过。他请好友启功先生题写了“蜗居”二字挂于屋中,小屋藏美,怡然自得。

尽管一生受尽磨难冤屈,仍不泯他对文物、对国家的爱。1978年,朱家泾先生接受故宫返聘,回到故宫工作。整理、鉴定文物,编撰图书,捐赠字画,兢兢业业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故宫的后辈们。

他捐出价值上亿的文物,却在30平的小屋中度过后半生

朱家溍先生成了故宫中最受敬重的老前辈,无数后人虽未曾有幸见其一面,但翻阅故宫图书馆中朱先生留下的各种资料,无不蒙其恩惠。

直到2003年在北京仙逝,去世前的一周朱先生还在故宫自己办公的院子中度过,真乃奉献一世的故宫人。

朱家溍著 《故宫退食录》

朱家溍著 《故宫藏美》

朱传荣著 《父亲的声音》

朱家溍:故宫处处留有他的影子

缅怀:一个称职的博物馆工作者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佳偶天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