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志愿者小札|义行者: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倾听

按语: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是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的公益组织。

北理工志愿者小札|义行者: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倾听


就在刚刚过去的平安夜与圣诞夜,义联组织了一次“义行者——行走的圣诞夜”普法温暖活动。这篇文章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几位志愿者在发放普法手册过程中和快递员交流访谈的一个小记。几位志愿者通过普法活动,不仅对外卖/快递员的生活、工作不易体悟更深,也对自己参与普法志愿活动的心态做了反思,从完成任务到栖下身子去真诚地聆听他人,也从快递员身上学到了很多象牙塔内所学不到的无形的东西。感谢几位志愿者授权我们发布此文。

文| 绿柳摇风

一开始,我是以一种做志愿的心态来的,按照着预定的流程,发小册子,问问题,合影。好像完全是一种程序化的操作,就是走走形式,基本上毫无收获。

但是后来,我跟着义联的研究员,她并没有以完成任务为导向,而是从快递小哥的角度考虑;不是单纯去问问题,而是和快递小哥们当朋友。她还帮助快递小哥整理单子,因为小哥正因为单子的混乱而烦恼,后来在我们的帮忙分拣下总算是整理好了一部分。最后分别的时候小哥也拿出了公司发的圣诞帽与我们合了影。试想要是我们直接跑过去说一大堆话,只会干扰他的工作而且得不到好的回应。这是调研,这是帮助,而不是机械、程序化地做志愿。所以这次之后,我的想法完全改变了。

后来去到的理工大学附近的菜鸟联盟的一个驿站,和里面的两个大哥谈了一个多小时,我感到很吃惊。为什么呢,因为我来过这里,也碰见过里面的一个大哥,他可能不记得我了,但是我记得,在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我是带着填写调查问卷的目的来的,思维很僵化,固定的套路,固定的台词,让他感觉到强烈的“走形式”。但是这一次我们坐下来促膝长谈,我们带着真心去请教,他们也将所了解的与所思考的分享给了我们。

其中一位快递员说到,对于他们这些农民工来说,法律这个东西,很有必要,能够保障切身利益。但是,他们的意识实在不够,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不足。所以,应该多多加强这一方面的普及,但是要考虑用适当的方式,而不是一些长篇大论介绍什么的。还有一点,他说得很现实。他们来工作其实都只是为了钱,养家糊口,过日子。假如当真发生了什么劳动纠纷或者工伤,确实可以上报,但之后“你的工作还要不要了?”他如是说道。他给我们透露了一些现象就是,在公司方面,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将你辞退,但是公司想要让你离开,总会有办法。很现实的问题,让我在美好的象牙塔中看到了现实的另一面。

另一位大哥是在管理层面的人,他首先为明确了我们这个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 比如说你问的问题,你派发的手册,都要和普法这个层面紧密的联系,否则这样的活动就毫无意义。比如,可以向快递小哥提问,对于合同的了解程度,对于解决劳务纠纷的方式。这是需要考虑清楚的,而不是形式上地派发一下册子,问几个毫不相干的问题。尚且能够真真正正地沉下心看这一本小册子的人恐怕也不多,很可能就是推在家里再也不翻开。他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些建议,一些他的想法,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因为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社会,那是不全面的,那看起来太美好了。可那可能是不完整的,并不是最真实的。

所以我很庆幸吧,庆幸能有机会听到那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声音,听到他们的想法。

文| Che

平安夜从热闹的校园离开,校园广播的圣诞音乐逐渐淹没在呼啸的寒风和引擎轰鸣声中。循着灯光,我和同行的志愿者推开了一处快递网点的玻璃门。向两位正在休息的网点员工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虽然对我们的到来有些警惕,但也许是觉得值班太过无聊,得知了我们的学生身份后,他们还是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坐下。

虽然一开始的聊天有些尴尬,但我们很快就和两个员工大哥熟悉了起来,话题也不仅限于普法宣传。两个大哥分别给我们讲了各自的经历和对我们活动的看法。让我对自己和本次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见解。

我的第一个启发来源于其中一个大哥对我们活动意义的质疑。他问我们是否熟悉发放的宣传册内容,我们参加志愿活动能不能有所收获。我很多时候参加志愿活动往往本着应付了事的态度,也很少有意识的思考这些志愿活动对我有什么意义,但这个大哥的提问使我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但很快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因为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明白此次志愿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向这些外地劳动者普法,更重要的是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处境。忙碌的工作使他们难以成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发声,在各类报道中被打上的标签则模糊了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我们经常和他们接触,但却对他们的生活一无所知。他们的声音需要被倾听。

另一启发则关于身份与认同。我们的学生身份和对外地务工者的刻板映像让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在教育者的位置,但这种无知认识必然要被现实粉碎。在和两个员工大哥的交流中,我们天真且幼稚的想法总是引来他们用自身经历给出的否定。身份的割裂使得我们这群志愿者难以理解他们遭遇的种种艰辛,提出的想法也往往脱离实际而显得可笑,但正是在这种交流中我们和他们互相理解认同,从而打破了身份的隔阂。

我们在大学学习,也应当去群众中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