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

寶哥說歷史


【龐統、諸葛亮和周瑜的恩怨,“三氣周瑜”,“龐士元送喪”的來歷。】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科研成果,嚴禁抄襲剽竊違者必究。    

【龐統第一、諸葛亮第二、周瑜第三的才情。】

龐統為南士之冠冕,諸葛亮就是冠冕上的“珠子”,周瑜既是冠冕之“繫帶”。周瑜生於公元175年,長龐統4歲;龐統生於公元179年,長諸葛亮2歲,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周瑜、龐統都是36歲而終,諸葛亮54歲而終。據《三國演義》講:周瑜臨終大呼:“既生瑜何生亮”。龐統臨終並無任何怨言,諸葛亮臨終交代好一切後事,何也?周瑜為氣病而死,諸葛亮為累病而死,他們都有時間交代安排後事;龐統攻雒城時中箭而死,根本沒有時間交代安排後事,天妒英才呀,天下第一才子絕對不是浪的虛名。

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龐德公的好友司馬德操,既水鏡先生的道號就是龐德公所起,龐德公娶了諸葛亮的大姐。《先賢傳》雲:“鄉里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龐統和諸葛亮皆為司馬徽先生弟子,在《三國志、龐統傳》中和《襄陽記》裡都有類似記載:『字士元,少未有識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謁德操。德操與語,自晝達夜,乃嘆息曰:“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必南州冠冕。”由是顯名。』

龐統的才能高於諸葛亮,被司馬徽稱為江南第一才子,必南州冠冕,周瑜的才能比不過諸葛亮。諸葛亮三分天下,功績遠在周瑜之上;周瑜幫助孫策平定江東,協助孫權戰敗曹操,戰績威名又在龐統之上;龐統在周瑜手下做事,赤壁之戰的功勞與他無關,幫劉備取西川身死雒城。司馬徽先生為龐統和諸葛亮,向天下傳名。只不過,龐統和司馬徽是亦師亦友。諸葛亮小的時候師從司馬徽,【世說新語】裡有記載,說諸葛亮小時候在司馬徽處學習,為了延長下課時間,諸葛亮揣米餵雞。

《襄陽記》:『統每稱詠,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曰:“方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兒惡人多。方欲興風俗,若不美其談,則名聲不足慕,今拔十失五,猶得的其半,而可以尊長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龐統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經常誇獎別人比自己有才華,當時很多人覺得奇怪就問他。龐統回答現在天下大亂,時風敗壞,好人少壞人多。現在要提倡好的風氣,假如不誇獎別人的言談,則名聲不足於讓人仰慕。現在從十個人裡選拔,失去五個人,還可以得到一半,這樣做可以尊長愛幼向天下示範,使天下有志向的人自勵自強,難道這樣不好嗎?

【周瑜、龐統、諸葛亮之間的恩怨。】

諸葛亮出道早,被司馬徽推薦給了劉備,其實司馬徽更看好龐統。《襄陽記》:『後先主訪世事於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有臥龍、鳳雛。”先主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先主後並用為軍師中郎將。』龐統出道較晚,赤壁之戰開始之前,經魯肅舉薦,先到了周瑜軍中,為功曹,就是秘書,職位不高。龐統為了周瑜取得赤壁之戰勝利,冒著生命危險去曹操處,向曹操獻連環計。由於曹操北軍不習水戰,軍士多暈船嘔吐,龐統向曹操獻計,把戰船用鐵環相連,上面搭上木板,軍士在其上行走,穩如陸地。為黃蓋燒曹操戰船,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

赤壁之戰勝利後,周瑜始終不向孫權推薦龐統。後龐統隨魯肅去柴桑見孫權,孫權也沒有用龐統。我們可以想見,孫權不用龐統,絕對不是因為龐統長的醜陋。可能的原因是周瑜已經提前給孫權寫了信,在孫權面前說了龐統的壞話,勸說孫權不用龐統。在《三國志》和《江表傳》裡,有很多誇獎美化周瑜說辭。比如:“曲有誤,周郎顧。”周瑜發現曲調有差錯,就馬上回過頭來,說明周瑜確實有才情,但也說明周瑜執著認真,毫不顧忌別人的臉面。

再比如:“周瑜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雅量高致,氣度恢宏。”誇獎周瑜舉賢薦能,可以和鮑叔牙相比,鮑叔牙舉薦了比自己才能高的管仲,周瑜卻始終壓制著龐統。再比如:“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程普是江東老將,比周瑜年長,才能遠不及周瑜,曾經多次侮辱怠慢周瑜,周瑜都容忍下來。但是這不能代表周瑜能容忍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南方士人中,才能高於周瑜者,只有龐統、諸葛亮,周瑜當然是不能容忍的。

周瑜為人,的確有過人之處。比如,對孫權忠貞不渝,孫權剛接班的時候,因為只有15歲,大家不太服氣,不願意向孫權行叩拜禮。周瑜首先向年少的孫權進行跪拜,確立孫權國主的身份地位。比如在舉薦人才上,周瑜的確也向孫權舉薦了不少人才,舉薦魯肅,納降甘寧等等。但是周瑜向孫權舉薦的人才,沒有一個是比周瑜自己才能高的人,周瑜心裡明白,這些人不足以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

周瑜其實就是氣量狹小之人,《漢晉春秋》:“客問曰:‘周瑜、魯肅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漢晉春秋雖然是說周瑜、魯肅對漢室天下不忠,但是點出了他們“小人”的氣質。《漢晉春秋》說的一點也沒錯,周瑜、魯肅在任用人才方面,確實是氣量太小,容不下比自己高明之人,魯肅稍微還好一些,曾經還為龐統說過幾句好話。周瑜生前,從來沒有在孫權跟前,替自己的部下龐統說過好話。《三國志••魯肅傳》:『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採,瑜死不朽矣。』龐統在孫權處得不到重用,不得不離開江東,自行投奔劉備而去。

 

【關於諸葛亮三氣周瑜的考證。諸葛亮和龐統合力氣死周瑜。】

赤壁大戰前,魯肅借給劉表弔孝之名,前來江夏打探消息,劉備派諸葛亮隨同魯肅去見孫權。諸葛亮在孫權處,和周瑜打過很多交道,早就看出周瑜嫉賢妒能,有殺害自己的嫌疑。三國演義,孔明借東風設七星壇,雖然是羅貫中杜撰。但是諸葛亮絕對是看透周瑜心思後藉故離開的。周瑜氣量狹小,容不下比自己高明的人,諸葛亮是清楚的。龐統做過周瑜的功曹,瞭解周瑜為人。周瑜容不下比自己高明的人,勸說孫權不用龐統,終於和龐統、諸葛亮結下樑子。周瑜最終在諸葛亮和龐統的合力圍堵下氣死了。

 

一氣周瑜。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復從權借荊州數郡。”這個也是寫劉備與周瑜,屬於兩可的性質。這一條乃是以劉備來襯托周瑜。以致孫盛稱江表傳之言為“吳人慾專美之辭”。此條應該是寫周瑜的。說的是,諸葛亮幫助劉備取荊州之地,周瑜無暇顧及,自己沒有能力取得荊州,荊州原劉表軍吏都從曹軍中叛逃,歸降劉備。周瑜就假說把荊州借給劉備。這就是諸葛亮一氣周瑜的原型事件。

 

二氣周瑜。《三國志•周瑜傳》:『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根據這一段記載,周瑜使用美人計,孫權嫁妹,確有其事。只不過陳壽《三國志》為美化孫權,藉故說孫權沒有采納。

但是在江表傳曰:『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劉備在涪陵大會,和龐統飲酒密談的時候,問過龐統:你曾經是周瑜的功曹,我去東吳的時候,聽說周瑜秘密計劃奸詐陰謀,想勸孫權扣留我,有沒有這個事情,請軍師如實回答。龐統說,有這個事情。劉備嘆息著說,我當時處境危急,有求於江東,不得不前往,差一點就死在周瑜的手中。天下的謀士所見略同呀,當時諸葛亮勸我不要去,他說的挺堅決,也是考慮有陰謀呀。

三氣周瑜和龐統送喪,是龐統和諸葛亮合力打造設計的。執行三氣周瑜的是龐統,為此龐統也出了一口惡氣。《三國志、周瑜傳》:『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馬丘病卒,時年三十六。』這段話裡,就是周瑜上表孫權,想和奮威將軍孫瑜“孫權的侄子”,一塊起兵進取蜀地,得蜀以後再圖張魯,讓孫瑜留守其地,和馬超結好。周瑜再回來和孫權據守襄陽以威迫曹操,北方可以圖取呀。孫權同意了,周瑜準備好以後,而在半道上病死了,時年36歲。

其實,周瑜假途滅虢的計策,就是龐統原來獻給孫權的統一大計,龐統心知肚明,怎麼能不防範周瑜。我在【龐統的統一大計和劉備諸葛亮的戰略分歧】一文中,早就分析過龐統的統一戰略大計。周瑜,想借道荊州去取西蜀,其實就是想趁劉備等不防範,一舉拿下荊州。荊州劉備擋在那裡,周瑜取西蜀根本就是空中樓閣,除非是別有用心,想襲取荊州而已。這就是三氣周瑜的來歷,龐統識破周瑜計謀並且親自實施阻擊周瑜的計劃。

【龐統到底是氣死周瑜前投奔劉備,還是氣死周瑜後投奔劉備。】

《襄陽記》:『初,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先主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劉備領荊州牧的時間是公元209年,就是赤壁之戰的第二年,這時候龐統已經到了荊州,劉備給了個縣令,龐統不理政務,被免職。魯肅曾經給劉備寫推薦信說:“龐士元可不是治理百里的才能,必須給予治中別駕職務。”劉備很器重,就任命龐統治中從事職務。治中、別駕是州牧的副職,相當於副州長。後來,龐統被任命為副軍師中郎將,就是因為阻擋並氣死周瑜有功的原因。

周瑜死的這一年是公元210年。《襄陽記》:『吳將周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陸績、顧邵、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有怒馬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這段話什麼意思?東吳大都督周瑜死了,龐統親自送喪到東吳。這裡用的是“送喪”,龐統護送靈柩到達東吳,並非以周瑜的部下的身份。如果,龐統以周瑜屬下身份護送周瑜靈柩到東吳,應該用“扶靈”或者“扶柩”回東吳,而不是“送喪至吳”。說明:“周瑜借道荊州的時候,劉備是派人阻攔的,當然不一定真的動武。荊州方面,誰在場?龐統在場,諸葛亮也在場。”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弔孝,其實是龐統給周瑜送喪。說明什麼問題?策劃粉碎周瑜假途滅虢的就是龐統。諸葛亮和龐統共同設計了氣死周瑜的這出大戲,龐統明知道周瑜和自己有恩怨,可是還是不顧安危,親自護送周瑜靈柩到東吳。因為,氣死周瑜是各為其主,護送周瑜靈柩到東吳,既是孫劉兩家的禮節,也是龐統的個人請求,畢竟周瑜曾經是龐統的頂頭上司。東吳很多人聽過龐統的名聲,陸績、顧邵、全琮等東吳名士都去看望龐統。龐統談笑風生,對他們一一點評。

所以說,三氣周瑜是歷史事實,儘管有些誇張,但是那是諸葛亮和龐統兩個人共同導演的大戲,在這場大戲中,龐統在三氣周瑜和給周瑜送喪,這樣的關鍵事情上扮演了頭等角色。現在,一切謎團就都揭開了。龐統通過這件很不一般的事情,徹底取得劉備信任,也讓劉備徹底明白,龐統的才能在諸葛亮之上,劉備毅然決然的任命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讓龐統輔佐自己去取西蜀。

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公眾號,為您推送更多精彩內容,謝謝!









冷清先生


周瑜的軍事生涯極其輝煌,十六七歲便帶部追隨孫策轉鬥江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二十四歲時便成為東吳軍中第一的人物,壓了程普、黃蓋等一干老將一籌。三十三歲時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周瑜更是率領三萬精兵火燒赤壁,親手砸碎了曹丞相一統天下的美夢。之後更是為了東吳親臨戰陣,不幸被流矢射中。而受傷後的周瑜沒有選擇靜養,而是想抓住東吳難得的戰略發展期進行拓張,憂心國事而忘身,最後病逝于軍中,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是一個天才型的統帥,他的軍事才能在三國眾多名將中可以排在前三位。可惜英年早逝,不然能夠取得更大的軍事成就。但即便是周瑜短暫軍事生涯中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小視的,唐朝武廟六十四將、宋朝武廟七十二將中,周瑜都赫然在列。

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不上週瑜的,諸葛亮是一個勤奮型的統帥,他的軍事特點是陣法精妙、軍事器械設計巧妙、軍法嚴正並且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能調動優勢資源用於北伐戰爭。但是臨敵應變、料敵於先非其所長。

做個比喻,周瑜是一個天賦超群的學生,學什麼東西都很快很好。而諸葛亮是一個天賦平平但是學習方法很好自身也很勤奮的學生,他會用更多的時間和努力,但是他也能做到哪些天才能做的事。

就軍事成就來說諸葛亮和周瑜是各有千秋的,而單論軍事才能周瑜更勝一籌。


建寧李俊陽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很多人對於三國的歷史都是從《三國演義》上了解到的。事實上《三國演義》是羅貫中人為杜撰的故事。小說的虛構描寫程度被無限誇大。真實的三國曆史和羅貫中的小說相差甚大。

就拿周瑜和諸葛亮二人比較。在羅貫中的小說中。諸葛亮簡直就不是人,那就是神了。整個一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無所不能的人。而周瑜也被刻畫成了一個小肚雞腸的將領。但真實歷史上單純就軍事能力來看的話,諸葛亮遠遠不及周瑜。周瑜出生於官宦之家並且聰明睿智,在江淮一帶名氣很大。早期袁術就看中了周瑜的能力想要收服周瑜為己用。但是周瑜看出袁術不能成事所以就拒絕了他。而且據《江表傳》記載,曹操佔據北方之後大有雄霸天下的氣勢,曹操十分愛才,他知道周瑜是個難得的人才,所以曹操派了善於機辯的蔣幹去遊說周瑜投奔曹操。但是被周瑜嚴詞拒絕了。因為周瑜對於孫氏十分的忠心。不願意做背主之人。



再到後來孫劉聯手抗曹,實際上主力是江東孫權也就是周瑜統領的大軍。而劉備的人就是屬於敲邊鼓蹭經驗的。赤壁之戰也是周瑜打的根本沒有諸葛亮一點事。所謂的草船借箭和諸葛亮獻計火攻都是小說杜撰的。歷史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只是等周瑜擊敗了曹操大軍之後開始搶地盤。


而且真實歷史上的周瑜心胸開闊很受東吳將領的尊敬。周瑜年紀輕輕就做了大都督之後,很多東吳老將都不服周瑜。甚至有人還想給周瑜一點顏色看看。這些人以程普等人為首。後來周瑜的能力以及狂逛的心胸徹底的征服了他們。程普甚至後來還說過。“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很明顯可以看出對周瑜的評價是相當的高。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是,世之奇才。原話是這樣的“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要知道陳壽可是編撰斷代史《三國志》的史官。他的評價是相當的中肯了。

而陳壽對於諸葛亮的人評價也十分的高,他充分肯定了諸葛亮的內政能力。但是對於他的軍事能力評價一般。原話為“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重點就是後來這兩句話,諸葛亮的內政能力和管仲蕭何之輩也不逞多讓。但是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而軍事也不是諸葛亮擅長的。


由此可見歷史上諸葛亮軍事能力一般。而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就可以看出,劉備也清楚諸葛亮軍事能力一般。否則怎麼會把兵權託付給李嚴。而且諸葛亮統帥蜀漢大軍數次北伐,均無功而返。可以說是一點便宜都沒佔著,反而嚴重的消耗了蜀漢的國力。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諸葛亮軍事能力確實很平庸。以蜀漢舉國之力多次征伐曹魏,但寸功為立。這要說諸葛亮軍事能力超強恐怕就是自己騙自己了吧。

還有一點諸葛亮比不上週瑜。那就是諸葛亮識人不明。而且極度專權。喜歡大權在握的感覺。諸葛亮的死也可以說是活生生累死的。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的時候司馬懿曾接見過蜀漢使者。司馬懿向使者打探諸葛亮身體情況以及休息飲食情況。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司馬懿聽後大笑後來告訴旁人說:“諸葛孔明吃的東西少了,辦的事情越來越多了,如此勞累之下,他離死不遠了!而且自劉備死後,劉禪繼位,但朝廷大事事無鉅細皆由諸葛亮辦理。鐵打的人也熬不住,何況血肉之軀呢?



所以我們通過對比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果討論處理國家內政周瑜比不上諸葛亮。但如果單純看軍事能力的話,諸葛亮差周瑜很多。諸葛亮頂多算一個參謀。而周瑜則是韓信一般的人物,是一個統帥。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和周瑜誰的軍事才能最歷害?

當然是周瑜的軍事才能更歷害了,三國演義為了尊劉貶曹歪曲了歷史真相,尤其是在諸葛亮身上,張冠李戴的把很多其它人的英雄事蹟統統加到了諸葛亮身上,其實諸葛亮真實是一位全才多能又聰明絕頂的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是他諸卵才能中最弱的一項了,而且在劉備去世前他從未涉足過軍事指揮,赤壁之戰是周瑜一手指揮的東吳立國之戰,因為事關東吳的生死軍事決策層根本沒有諸葛亮,諸葛亮的作用僅限於聯絡達成了孫劉聯盟,順便提供一點天氣預報僅信息,而且真實歷史上的周瑜氣量一點不狹小,非常的謙虛和寬宏大量,感動了程普等一些東吳老將。從各自的對手來看周瑜面對的曹操軍事集團的實力要比司馬懿的軍事集團(司馬懿的威望不高且不受魏主信任)的實力大的太多了!如果周瑜不死的話取西川的可能就不是劉備了,因為周瑜已經做好準備了!


我是孔仲尼


我是華衣夏服,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諸葛亮和周瑜的軍事才能誰更厲害?

這就需要兩個前提:

第一,有才能

第二,被重用

首先周瑜和諸葛亮都被重用了,這是前提,不被重用就無法展現才能,就無法判斷他的軍事才能。

先看看周瑜的功績,就提一個,赤壁之戰。本來周瑜準備打蜀中的,被赤壁之戰耽擱了。赤壁之戰的重要性和意義不多說,如果曹操贏了,就沒有什麼三分天下了,所以周瑜贏了這一仗,就可以吹一輩子。不要說什麼沒有諸葛亮借箭,借東風,周瑜就贏不了,傷不起!也不要說諸葛亮氣死周瑜,相對周瑜,諸葛亮只是個小年輕。吹牛也要大點吹啊,怎麼不說諸葛亮氣死吳國魏國,一統天下?

我們看看諸葛亮得軍事成就。蜀中是法正龐統這些人的功勞,漢中是劉備親自帶兵打的。諸葛亮什麼功勞?七擒孟獲!至於出祁山,不也是一事無成嗎?

所以說不要吹諸葛亮的軍事了,他和軍事的關係真不大,至於什麼三分天下的戰略,那別人一統天下的策略豈不是可以吹破天了?


華衣夏服


真正的歷史上,周瑜與諸葛亮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互有長短。後代史學家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器量廣大”“公瑾雄烈,膽略兼人,不分上下。”,但只怪周郎早逝,未能像諸葛亮一般輔佐季漢,又兼《三國演義》中對周瑜的抹黑潑墨,更是虛構了所謂的諸葛亮三氣周瑜來抬高諸葛亮,導致其真實才幹被人誤解。


時局論與隆中對

早在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出現前,周瑜就對天下大勢進行了充分的闡述,並且對未來局勢的走向進行了一定的預測與規劃,可以說兩位的對時局把握的智慧不分高低。

  • 母前定議,定下東吳發展軌跡

早在公元201年,曹操向孫權下書,要求孫權向朝廷送交“質任子”,漢代的“任子”制度規定,二千石以上高級官員,任滿三年,可以保舉子弟一人為郎,即做官。“質任子”,即向孫權徵一名“任子”赴朝廷作為“人質”,表面上推恩孫權,但本意牽制孫權,藉以控制孫權。周瑜、孫權和孫權母親商量如何應對曹操下書孫權送交“質子”的事件時,周瑜就局勢作出了第一次的分析判斷。《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

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陽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土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最後結果是聽從了周瑜建議,不送質子,這意味著政治上抗衡曹操,就是要和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決裂,那針對孫權如何建立孫氏霸業周瑜提出:

第一,繼承父兄基業,憑藉“六郡”,自立於江南,不求封侯於漢獻帝劉協的傀儡朝廷,確立“南面稱孤”的政治目標。

第二,總結了江東六郡的優勢:沿江有銅礦,沿海產鹽,盛產糧食;境內河流密佈,港口眾多,航運發達。優越的條件為建立霸業提供了雄厚的基礎。

第三,援引楚國的歷史,提出了“廣土開境”、向南發展、“至於南海”的藍圖。

正是在此戰略規劃下,孫權最終以江東為根據地,與曹劉有了爭奪天下之資本。。

  • 詣京見權”規劃西征、北伐藍圖

公元210年,周瑜從南郡專程進京,拜見孫權,向孫權提出“西征”、“北伐”的密謀,這是擴展霸業、統一全國的戰略宏圖

今曹操新折衂,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操,北方可圖也。

圍繞“北方可圖”的戰略目標,提出了“西征”和“北伐”的計劃:

對於“西征”的部署大致分為三步:第一步是進軍四川,兼併劉璋;第二步兼併川北的張魯;第三步是聯合“馬超”,鞏固西部地盤。

對於“北伐”,是在安定西部以後,留下奮威將軍孫瑜堅守四川;自己回師協同孫權,揮師漢水,進軍襄陽,以襄陽作為北伐的突破口,進逼曹操,進而收復“北方”。

  • 時局論與隆中對,兩位智者的智慧碰撞

雖然周瑜與諸葛亮各為其主,但對於天下大勢的分析可以說是一致的:

第一是堅決的與曹操把持的東漢政權決裂,發展自身。都認識到東漢朝廷昏暗,國柄早已被曹操竊取,東漢的滅亡是必然的。

第二是都充分肯定江東六郡的政治地位,皆認為以江東六郡為基礎的廣袤江南將成為抗衡曹操的物質基礎。諸葛亮看到“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所以為季漢定下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政治方針。

第三是戰略上都主張先西征,再北伐。除上文已經提到周瑜的西征計劃外,諸葛亮在其隆中對中也同樣提出了“西征”的明確計劃,主張“跨有荊、益”二州,再以“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再“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奪取兩京,“則霸業可成”。


周郎赤壁安天下,奠定天下三分基礎

與《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最大不同是孫劉聯軍最早也是由魯肅提出而非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東吳一方,實際指揮佈置的則是周瑜,曹操一方也一直將對手視為周瑜而非諸葛亮。赤壁之戰可以說是周瑜的軍事才華的最好的展示。

公元208年,曹操揮兵南下,這時的劉備已為曹操所破,敗於當陽,“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東吳“將士聞之皆恐”,以張昭為主的投降派主張“不如迎之。最後全靠周、魯為主的主戰派對孫權闡明要害,使孫權下定抗曹的決心。

後周瑜主動請戰,願領“精兵三萬,前往夏口迎敵”。赤壁之戰前期,周瑜為了擊潰曹軍主力,運用黃蓋“詐降火攻”之計取得了“火燒赤壁”大捷。後在公元209年,追擊曹仁過程中,周瑜“親跨馬操陣,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激揚了士氣,打敗曹仁。從此曹操再無力南下。


可惜天妒英才,誰也沒有想到,周瑜人生的巔峰就是其人生落幕之時,僅僅第二年公元210年,周瑜便因病去世。試想,如果周瑜能多活幾十年,他的西征戰略得以開展,那麼我們看到的搞不好就是天下一分為二的孫曹對抗,最後問鼎天下的是誰還未定。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黑洞哥,擁有會計師、稅務師、律師資格,閒暇之餘寫寫字,如果文章還合您胃口,歡迎關注,歡迎置頂,歡迎轉發,歡迎評論,進入我的主頁還有更多以往的文章等著您。(每一條評論我都會盡量回復,每一個關注我都會盡量回關,鞠躬感謝!)


財進讀史



真正歷史上,周瑜的軍事才能顯然更強!!!

拋開《三國演義》,單看正史的話,你會發現;其實諸葛亮真正厲害的點,並不是他的軍事才能;劉備死後,諸葛亮統領三軍,打過的幾次大戰役,基本上可以用“一塌糊塗”四個字來形容;缺衣少糧,識人不明,部下分歧,猶豫不決,作為三軍統帥,諸葛亮顯然不能與周瑜相提並論;為帥者,不懂糧草先行的道理,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多次,兵家大忌;為帥者,不懂識人用人,不能才盡其用,兵家大忌;為帥者,不能使其部下團結一致,和諧相處,共同進退,兵家大忌;為帥者,慮多而少決,不能當機立斷,延誤戰機,兵家最大禁忌;諸葛亮為帥,統御、治兵、識人、指揮、應變皆不如周瑜!!!在我看來,諸葛亮不應該為帥,司馬懿曾多次提到,諸葛亮“慮多決少”,這是為帥者最大禁忌,為帥者,不能當機立斷,多謀而少決,註定常失戰機,失敗在所難免!!!


諸葛亮之所以能名垂千古,能入居武廟十哲,與姜尚、張良等人平起平坐,更多的是依靠他的政治才能;陳壽對其評價“諸葛亮的治國政治才能或許不下於管仲、蕭何,可惜他當時找不到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說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欠缺,他想要助蜀國統一天下,必須要一位軍事才能頂尖的人來輔助他,否則單靠他自己的能力,無法完成統一大業;陳壽對他最直觀的評價是“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愛尚文史


真正歷史上,末將以為周瑜的軍事才能高於諸葛亮!

我看到很多朋友回答這題都用周瑜臨死前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來舉例論證,證明諸葛亮強於周瑜。其實那只是演義小說的橋段...而已【正史中,甚至都沒有二人互動的記載。諸葛亮過江提出聯盟是直接找的孫權,周瑜一直在前線統兵。負責聯絡孫劉的也是魯肅。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也一直負責後勤。周瑜和諸葛亮見沒見過都成問題】


我們進入正題:

周瑜作為孫權時期淮泗軍事集團的領軍人物,又是東吳前線部隊的總指揮。他的專業就是軍事統帥【在奠定江東基業、赤壁之戰前後,周瑜也確實表現出了超水準的軍事能力。若非因病早逝,說不定我們還可以看到周瑜在益州之戰中大放異彩】

再說諸葛亮,諸葛亮的政治、管理水平堪稱一絕【真正配得上“治世之能臣”這五個字】軍事水平就...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結尾部分,陳壽評價道:“軍事行動、用兵謀略並不是諸葛亮的長處。”

《晉書》中也有記載,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出兵禦敵前這樣評價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就是說諸葛亮用兵,抓不住戰機,顧慮過多而決策少,也不懂得合理授權...】


對於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評價,如果說陳壽是外行沒資格評價的話,那司馬懿作為一個軍事大家說的話絕對有資格吧。司馬懿對陣諸葛亮多年,對諸葛亮已經有了一個十分深入的瞭解。

而在諸葛亮所經歷的漢中之戰、北伐之戰中,諸葛亮的表現也確實如司馬懿所評價的那樣:抓不住戰機、顧慮過多【北伐之戰的諸葛亮受整個蜀漢國力太弱所影響,沒有浪的資本-這點我們還可以理解。但是漢中之戰中坐鎮成都的諸葛亮面對劉備發兵增援的文書,竟然猶豫不決,最後還是楊洪極力勸說、曉以利害,諸葛亮才發兵增援漢中前線】


諸葛亮在軍事方面過於求穩,顧慮太多,不能很好的抓住戰機。這樣雖不會遭受潰敗,但也不會有太大的戰果成就【末將以為不如周瑜】


左將軍


如果是從歷史角度分析的話,諸葛亮是優秀,而周瑜則是完美。

並且糾正第一位朋友的錯誤,歷史上周瑜比諸葛亮要年長7歲,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時是27歲,周瑜那一年已經34歲了。而且諸葛亮要比周瑜高一些,而且歷史上周瑜雅量高致心胸寬廣為人謙遜,所以那些比較都是不成立的。

真正歷史上,周瑜二十幾歲同孫策定下江東基業,文韜武略,個人修養極高,又精通音律。

諸葛亮懷有很高的才能,但是他最擅長的是治內不是打仗,所以並不像《三國演義》裡面描寫的那樣精通軍事,他是個文人,治理國家管理政事很優秀。


亳州編織袋


正史上週瑜的軍事才能肯定是高於諸葛亮的。

《三國志》記載,周瑜一直以來擔任的就是武將,孫策時期建威中郎將,中護軍,孫策死時周瑜領兵在外,回來奔喪。孫權時期周瑜任大都督,偏將軍,都是武將官職。赤壁之戰東吳的一把手將領就是周瑜。

而諸葛亮在正史上的功績在治國理政方面遠遠大於軍事方面,《三國演義》中絕大部分關於諸葛亮的奇謀是不存在的,比如火燒赤壁是周瑜主謀,草船借箭是虛構的,借東風就更是沒有的事。

《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千,優於將略。就是說他擅長整頓軍隊,不擅長出奇制勝,治理國家的才能高於統兵略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