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確立晉國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就出自這裡

或許很多人對於晉楚的城濮之戰是感到陌生的,但是提到成語“退避三舍”大家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而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於晉楚的城濮之戰,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回顧這段歷史。這場戰爭的意義也是深遠的,特別是對於晉國來說,這場戰爭的勝利在實際上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春秋確立晉國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就出自這裡

在公元634年,楚成王為了爭奪中原的霸權,率領兵馬攻打了宋國。宋國實力不如楚國自然要求自己的同盟國晉國前來救援。當時的晉國也立馬想到了救援宋國的方法,晉國想到的是攻打衛國和曹國。這樣衛國和曹國的同盟國楚國就會放棄攻打宋國而前來救援衛國和曹國。在晉國拿下衛國和活捉曹共公後,楚國並沒有前來救援他的同盟國曹國和衛國。此時的楚國一心一意只想拿下宋國,並且加緊了對宋國的攻打。

春秋確立晉國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就出自這裡

於是晉國的新任主帥先軫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提出先讓宋國假裝疏遠晉國。然後送厚禮給齊國和秦國,讓齊國和秦國去勸楚國放棄攻打宋國,而晉國再把剛剛攻打下來的衛國和曹國的一部分土地送給宋國,這樣一方面可以穩定宋國和晉國的關係,而楚國看到齊國和秦國接受了宋國的大禮,心中自然也是不滿的。果然楚成王果斷的拒絕了齊、秦的調解,而齊國和秦國也覺得楚國很不給面子,於是齊國和秦國都放棄看中立的立場,反而選擇和晉國同盟。這樣下來晉過和楚國的力量對比也瞬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春秋確立晉國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就出自這裡

楚成王看到齊、晉、秦、三個大國組成了聯盟也是非常的慎重,楚成王也收斂的收縮了自己的戰略地盤,並命令大將子玉撤出宋國,以避免和晉國的直接交戰。但是因為子玉的驕傲自負,反而聽不進楚成王的建議,堅決要和晉國決戰。楚成王對於子玉也是感到無奈,但是又希望子玉可以僥倖取得勝利,所以楚成王也派了小部分的兵力去支援子玉。子玉看到楚成王沒有制止,於是更是大膽的去尋求晉軍要求決戰。晉文公看到楚軍不斷逼近,他也做了一個讓很多大將感到不可思議的做法,他要求晉軍退避三舍,這個成語也就是出自於此。退避三舍也表示了晉文公對楚成王的承諾。晉國的將領們也是不明白晉文公的良苦用心,但是還是接受了晉文公的建議退避三舍。

春秋確立晉國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就出自這裡

但是子玉看到晉國的這個狀態以為晉國害怕了,子玉更是覺得此時是攻打晉國的最好時機。於是率領軍隊進到城濮。其實子玉此事的做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此時的晉國兵力只有楚國的一半,打勝利是十拿九穩的。但是子玉還是太自負了,一不小心就進了晉國的圈套之中。最終晉文公下定了決戰的決心,一場意義重大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春秋確立晉國霸主地位的城濮之戰,成語“退避三舍”就出自這裡

當子玉大將軍派人來挑戰晉軍時,晉文公也是果斷的答應接受挑戰。而晉軍的將領也是非常的聰明他們把戰馬披上虎皮,楚軍的戰馬看到“虎皮戰馬”更是嚇得不敢動,士兵們也是驚慌而逃,接下來晉軍更是巧妙的使用戰術把楚軍打的潰不成軍。就這樣晉軍將大部分的楚軍殲滅了,而剛愎自負的子玉也無臉面對楚王,自殺而死。城濮之戰就這樣以晉國戰勝而結束了,城濮之戰也一下改變了晉國和楚國的實力對比,城濮之戰的勝利也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戰大體經過就是這樣的,相信大家對城濮之戰也瞭解的差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