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融合地 旺火節節高——山陰縣邊塞文化生態淺析

引言:邊塞文化是山陰縣域文化生態的一個突出特徵,包含:軍事古城文化、遊牧文化、長城防禦文化、半農半牧的融合文化及視死如歸的愛國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邊地風俗、婚俗、飲食、詩歌等文化,共同構成了山陰縣獨特的邊塞文化和山陰人堅韌、果敢、開放、包容的性格特徵。山陰縣邊塞文化生態是以“黑、白、綠”三色產業為基礎,亟待迸發活力的一種文化生態。

邊塞融合地 旺火節節高——山陰縣邊塞文化生態淺析


山陰縣,隸屬於山西省朔州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縣總面積1651平方公里,下轄4鎮9鄉。春秋屬狄域,戰國為趙地,秦屬雁門郡。金大定七年始稱山陰,此後雖一度改為忠州併入金城縣,但為時較短,後有復置山陰縣。宋、遼時的“金沙灘大戰”就發生在山陰縣境內。明朝為縣制,屬應州轄,縣城故址,在桑乾河南,即今山陰城。山陰縣境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其中以煤炭為主,是產煤大縣,有“煤鄉”之稱。著名景點有:廣武邊塞文化旅遊區、戍邊亡魂漢墓群等。歷史上也不乏名人志士:有北魏安遠將軍庚嶽、唐朝芮國公苑君璋、宋趙匡胤的大將米信、遼丞相沙彥恂、元朝平陽元帥安明本、明代內閣首輔王家屏、清朝梁啟超的老師崔增瑞、民國國民黨陸軍中將豐玉璽等。燕麥是當地的名優特產。

據歷史考證,漢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擊瓦刺,廣武歷經戰鬥4700餘次,在歷史變遷的滄海桑田中,承擔著中原農業文明和遊牧草原部落文明既衝突又融合的重要角色,成為歷史上的戰略要地和著名的古戰場,是一個具有邊塞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觀和奇險獨特的自然景觀的旅遊景區。

山陰縣主打“邊塞文化”牌,重點突出廣武明長城、廣武漢墓群、廣武宋遼古城三大國寶。以此為龍頭,全面展示桑乾河生態溼地、王家屏研究等山陰特色的邊塞文化。邊塞文化、長城文化、漢墓群文化、桑乾河文化、王家屏研究、奶牛文化代表著山陰縣人文、生態、經濟和社會風貌。統籌歷史文物資源、自然生態資源、人文景觀資源、地理氣候環境,打好邊塞文化牌、民俗特色牌、優質雜糧功能性農業牌、健康養生牌、溼地自然景觀牌以及春光、夏涼、秋爽季節牌,著力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旅遊集散地。山陰縣政府應大力構建文化生態,繼續辦好中國·山陰邊塞文化周暨奶牛節,還應著手“山陰廣武古城杏花節”、“山陰桑乾河生態文化節”等工作,促進山陰縣的綠色健康發展,把旅遊業發展成支柱產業。

邊塞融合地 旺火節節高——山陰縣邊塞文化生態淺析


“黑色經濟”:山陰縣過年有點旺火的民間習俗,是產煤之鄉。按照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思路,全力做好立足煤,延伸煤,發展煤的項目文章,著力延伸煤炭產-運-洗-銷和煤-電-冶-建及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全面加快工業新型化進程。山陰縣把中煤金海洋“雙500億工程”為主的重點轉型項目建設作為一號重點工程,全力做好立足煤、延伸煤、發展煤的項目文章,依煤而電、依煤而化、依煤而冶、依煤而建,不斷提高資源轉化率、傳統產業循環率、新興產業佔比率、節能減排率和科技貢獻率。晉北現代煤化工基地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全國七大煤化工基地最後一個基地,全市六區縣乃至全省119個縣唯山陰縣一家獨有,必須緊緊抓住這個平臺,將其作為山陰縣轉型升級和招商引資的主戰場,全力以赴推動基地建設。

“白色經濟”:山陰是全國乳品加工示範縣,全國奶牛生產強縣,奶牛乳品業是該縣的一項富民支柱產業,也是省、市農業產業化的一張名片。以山西古城乳業集團為例,是全省最大的乳製品加工企業。古城乳業集團平穩運行,銷售市場逐步擴大,中國·山陰邊塞文化周暨奶牛節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介作用。搶抓國家支持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生態畜牧產業集聚區建設和全國草牧業發展示範區的良機,發揮生態畜牧產業優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做好糧改飼這篇大文章,進一步做強做大生態畜牧產業,全力提升半農半牧、農牧結合的農業經濟特色,引領農業轉型升級、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綠色經濟”: 山陰縣是全國京津風沙源治理重點項目區,多年來通過整合國家和省生態綠化項目,大搞荒山綠化、村莊綠化、環城綠化和廠礦、單位、社區綠化活動。

以桑乾河溼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為例,山陰縣境內桑乾河河道面積615畝,原生溼地面積3525畝,林木綠化面積1785畝,當年水量充足,各種珍奇鳥類和野生溼地植物遍地可見。桑乾河溼地生態修復治理工程規劃建設為河道景觀、城市發展、城市門戶視覺‘三條軸線’,城市名片區、城市文化區、植物園區、溼地涵養區、邊塞文化區、王家屏墓風景區六大區域,將來要把山陰建設成為晉北地區乃至山西的一張‘綠色名片’”。

結論:以“山陰縣邊塞文化旅遊節”為抓手,打造山陰縣廣武古城邊塞文化遊、古城乳業畜牧文化遊、桑乾河生態康養遊、金海洋“旺火”清潔遊四大經典板塊,為山陰縣的綠色健康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勢必促進山陰縣支柱產業的良性發展。

邊塞融合地 旺火節節高——山陰縣邊塞文化生態淺析


壘旺火

旺火也叫做火塔子,是根據它的形狀來說的。點火後,熊熊燃燒,火勢很旺,預示著這家人的運氣也會一年旺盛,取其意,所以叫旺火。

壘旺火的第一道工序是將方方正正的大炭塊用斧刃順紋理劈成二寸來厚的片塊,再將大片敲成小片;第二道工序是壘,先找三塊磚頭,按東、西、北三個方向擺好(南面是風口),然後將片塊炭往磚頭上面一層層壘,每壘上一層時,必須壓住下一層的縫,以求牢固。底座是圓的,一層一層逐漸縮小,最後到了頂部,用一小塊炭蓋頂。中間空的部分填滿大小長短適中的劈柴,風口上填塞豆秸之類作為引火柴。點火時,先點引火柴,然後人力扇風,使裡面的劈柴著火,由劈柴再點燃炭塊,這時候整個火塔子就熊熊燃燒起來了。

根據傳說,遠古時期,“年”和虎狼一樣,是兇猛巨大的野獸,常於寒冬新春時,夜間深入村莊傷害人畜,令人叫苦連天。有一年臘月三十傍晚,年到了某個村子,恰好牧童甩鞭子,它就逃到下一個村子,又看見一個婦人曬出的紅衣裳,慌忙跑了。人們就知道這個害人的傢伙害怕紅色和鞭聲,所以每到除夕之夜就在院內點燃篝火,掛起紅燈籠,通宵達旦。

其實旺火也不一定是傳說中那樣的由來,主要是在除舊佈新時候,圖個吉祥如意、喜慶熱鬧,在朔州就另具特色。雁北氣候寒冷,木材匱乏,但地下的煤炭豐富,到了宋朝仁宗時,人們就開始用炭塊代替木材,篝火變成旺火,關於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興旺,來年光景紅火。

以前壘旺火,人們只用小塊的炭壘個尺餘高的塔狀旺火,既要紅火又得考慮節約。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旺火的形式和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倒不太明顯,在城內的旺火越壘越高越壘越大,動輒十幾米二十幾米,所需煤炭二十幾噸,成本很高,最後一燒了之,環境汙染,資源浪費,將旺火最初的寓意漸漸淡化。可能這也是旺火本身的悲哀。

山陰婚俗

在山陰縣一些地方,男女婚娶有三個習俗:一是妻比夫大一歲;二是成親之日女家送女兒上門,新郎只在自家大門口等待;三是新娘除了戴紅蓋頭,還要戴眼紗。這些習俗是怎樣形成的呢?

民間傳說,王家屏(祖籍太原,明初遷至山陰,明朝的內閣首輔,政治家、文學家。)幼年家境貧寒,父母都給當時村內的財主李家當長工。比他大一歲的財主家的小姐看上了他的品行,悄悄與他相愛了。李家財主知道這事後,大發雷霆,把女兒痛罵一頓,不許女兒再與王家屏來往。這時,鄰村不少青年愛慕李小姐的美貌,紛紛登門求婚。哪知李小姐感情專注,非嫁給王家屏不可。她一面督促王家屏發奮讀書,赴京趕考,一面想方設法對付來自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後來乾脆往眼睛上戴一條眼紗裝成瞎子,拒絕求婚者。

三年之後,王家屏赴京趕考,終於金榜題名,衣錦還鄉。李財主這時一反常態,親自登門求親,王家屏心裡雖恨李財主的勢利,但他時刻惦記著李小姐的情意,也不嫌棄李小姐大他一歲,便當即定下了迎娶的日子。李財主詭詐多疑,唯恐王家屏變卦。結婚那天,早早僱了花轎將李小姐主動送到王家屏家裡。李小姐早知道咋回事,仍然裝成瞎子,用紗巾蒙著眼睛,以假隱真,想試試及第後的王家屏是否情篤意誠,非等洞房花燭之夜,新郎親自為她摘去眼紗。經過曲折和磨難,王家屏與李小姐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自此這一帶的人們紛紛效仿,形成了婚姻嫁娶時妻大夫一歲、男等女送和女戴眼紗的風俗。

一種民俗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也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相關聯。自古以來雁北就為邊塞要地,是中原歷代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交戰的場地,戰事頻仍、血染疆場,無數血氣方剛的兒郎捐軀在這古戰場上,這是造成男女數量對比懸殊的重要原因。清初,左雲、朔縣、大同被清軍大肆屠殺,男人死傷更為慘重。由於男性青年少,促使女方家庭須儘早為女兒覓偶,這樣就減少了對男方過分的苛求,不像中原內地及南方少數民族那樣的繁縟禮節,恐怕這才是山陰獨特婚俗傳承的緣由。後來人們把積久成習的婚俗與王家屏聯繫在一起,用以對這一習俗的解釋,只是藉以表達人們對文化名人的緬懷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