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知乎和头条是两个世界?

三个R的爱


关注我,获取更多深度解读

二者的区别在于ugc社区建立过程中的社区调性,知乎的社区调性更偏向精英式的投票体系,而头条则更加像是去中心化的兴趣部落。




虽然知乎和头条在做的共同的一件事都是信息的去中心化,但是两个产品的发展阶段不同,切入点也就各异,这里,从两家的slogan就可以看出。

一个好的ugc社区,既要具备优质内容也要考虑用户需求。

众所周知,知乎常常被调侃是逼乎,在知乎上,精英、中产、小资是话题的最佳贡献者。

虽然最初是邀请一些名人,但是明显这些人不可能天天答题,知乎在短暂的邀请制度后,开始放开创作门槛,用户可以自主贡献内容。

此后,知乎逐渐培育出一批大V,但是,时至今日,知乎仍旧是部分精英掌握话语体系,普通用户即使回答问题也很有可能不会获得太多回应,尤其是热门问题,普通用户的回答基本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并且,基于知乎的社区调性,大多数用户在大部分时候是只看不说的。

而今日头条,定位则更加像是一个聚合类APP。

就拿并入头条中的问答来说,在许多回答中都是普罗大众,问答领域常常是与生活相关,是普通人比较切实的问题,这样的问答,即使是普通用户也可以贡献内容。

但是这就有几个问题,回答长度较短,内容较浅,部分表达相对感性,对于阅读者来说,可参考性往往较低。

但是由于今日头条的内容分发是基于用户兴趣,而非是知乎的高赞第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普通用户贡献内容。



一个好的产品建立护城河必然是取内容标准的最大公约数。

知乎的体系已经构建差不多,即使最近常有知乎大V出走的话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出走一批,知乎依旧能培养出下一批。

而今日头条正处于培养用户习惯的发展早期,活跃的用户与海量的内容都是一个ugc产品早期最需要的,在这种发展阶段,社区调性必然不能过高,将话语权从特定的少数人手中转移到普罗的多数人手中才是第一要义。



我是吴怼怼,虎嗅、36氪、钛媒体、产品经理等专栏作者、前澎湃新闻记者,专注互联网科技文娱解读,更多深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原创不易,你的关注和点赞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吴怼怼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一议。

去年听到一消息,某企业把收到的简历分成两摞,一摞是985、211,一摞是普通院校。

普通院校的看都不看,直接倒进垃圾桶,面试通知只发给985、211的应聘者。

这家企业做错了什么吗?

“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之所以流行,之所以振奋人心。内在原因是这样事情发生的并不多。如果遍地都是这种故事,这句话就是一句陈词滥调。没有任何价值。


回到知乎和头条问题,这是两个世界吗?

还真是。

知乎基本就代表者精英,而头条基本就代表者普罗大众。这两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居的,甚至每天推杯换盏;但是在意见阵营中,却泾渭分明,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那么是谁在抛弃谁?

答案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精英在往更高的精神领域去攀爬,并且率先掌握高层领域的话语权。

普罗大众虽然也在往更高的精神领域去怕,但是由于自身经历、学历等原因,处处落后于人,总是拾人牙慧,一直拿不到高层话语权。不过转身去拿底层话语权却很容易。

人一旦选择了阵营,不论这个阵营是国家、民族、种族、省份,甚至小到学校、班级、家庭,只要选择好自己的阵营,就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阵营的正确性。

一旦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有着怎么怎么样弊病,你只要跟他敌对着去说,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找到更多案例,比如公德心不足、同情心不足等等,用来证明你是错的,他是对的。

而如果是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好,他就会极力为中国人洗白,说中国有多少美德。

一些人尽管他对普罗大众本来是平常心的态度,一旦站到精英阵营,他也一定会逼出棱角来。

精英认为自己有责任感,有责任带着普罗大众去往更好的方向。有时候,即使脱离实际,还是坚持自己是对的。

而普罗大众则认为精英太高冷,太脱离实际。不愿意靠近。即使有时候精英说的方向很正确,还是要坚持走弯路。

历史这么长,发生这么多事情。不论地理边界还是立场边界,当边界形成的时候,边界两边的人都是不断将边界划分得更加清晰,而不是打破边界,除非到了已经形成势如水火的敌对状态,才会爆发革命,一方推到另一方。


小到一家公司,985、211是一种阵营,一旦划清边界,和普通高校学生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了。

知乎、头条,用户间界限一旦形成,也就形成两个世界。


零售新物种


在本科的时候开始刷知乎,内容的确丰富有趣,涵盖了专业知识圈分享个人、情感成长经历、经典反鸡汤金句,的确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享受于他人的分享,却很少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一来是懒,二来是相形见绌。

我是一年多以前开始接触今日头条的,此时已经是奋斗在临床一线的妇产科医生,临床上有太多有趣的故事啦,有很强的诉说意愿,也有满肚子的专业知识想和女性朋友们分享。今日头条版面丰富,微头条类似于微博,问答类似于知乎,文章更是体裁题材不限,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价值,所以就常驻在这儿了。

今日头条比之乎更加接地气,用户群体更为广泛,从留言者来看,有十几岁的学生,也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不同的思想在这里进行着碰撞。


妇产科小超人


确实非常有趣的回答,所以想认真写一下:

我是知乎房地产话题下的活跃用户,目前在知乎有67k关注,出过2本电子书,开过8场live,回答近300个问题,累计获得194531个赞同和128180次收藏;

与此同时,我在头条有3.3k粉丝,获得了5300个赞同,只有两篇阅读超过10万的“爆款”文章。

从用户群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发现,知乎以学生、以一二线城市年轻人为主;

而头条的年龄结构更偏年长,区域分布也更加广泛。

受众不同,受众喜欢的东西也自然不同。

知乎最火的,是“个人成长”、“情感”、“影视”、“故事”等内容;

头条最火的,是新闻、娱乐等内容。

知乎因为检索机制,会很“慢”,我经常有一两年前的回答被“挖坟”,每天都有几年前的回答被点赞;

头条因为信息流,会很“快”,内容短、更新快,几天会突然爆发,但以后根本不会起来。

所以,在知乎里,“干货”受到尊重,在头条里,“标题党”得以横行。

不同的规则,会吸引不同的用户,造成不同的氛围,导致不同的结果。

但是知乎在变,头条也在变,两边的用户更在变,日后鹿死谁手,真的尚未可知。





羊迪


典型分歧如关于崔永元揭阴阳合同事件、转基因问题、李光宇提议废除中学英语课程问题。

关于崔永元揭阴阳合同和反对转基因的事件,头条是接近100%的支持,知乎却出现了大量质疑的逻辑。关于转基因,头条大部分情况下是反对,知乎大多数情况下用科研论证的方式证明问题不大。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先生提出废除英语的主张,头条上不少评论者支持,但是知乎上不少回应者主张不能废除英语。

头条,是提供信息和资料的地方;知乎是论证问题的地方。头条对观点正确、方向积极有相对严格的审核制度,当然头条也有它的广泛性和包容性;知乎是用科研和学术的思维和方法讨论问题的地方,免不了有钻牛角尖和方向不积极的成分。头条讨论的是平凡生活中略微疑难的问题及针对难题的解决方案,而知乎论证的是针对看似平凡的事件不同寻常的思路和方案(略钻牛角尖)。

知乎反映了知识分子和类知识分子的思维,有他们的先进性,也有他们的脆弱性和虚无缥缈的特征。头条反映了生活的多样性,但是多而不杂不乱,哗众取宠的很多成分还是经过过滤的,只是需要考虑社会的复杂性。

如果希望学到具体内容,头条较好(需要认真搜索);如果希望论证出不一样的辨析,知乎较好(不排除伪大V)。


科学与智谋


事实上我觉得知乎的人实在太过于装逼,双标狗、美分、公知太多,大家就不能好好的唠个10块钱的吗?非要搞出个优越感,好像越向西方靠拢就越政治正确一样,我就搞不明白,都是俩肩膀扛一脑袋,到底谁比谁优越,好像把国内的成就贬低的一文不值就能上天咋的。

最近火爆的《流浪地球》,双标情况如图所示:

一边讽刺《流浪地球》物理知识缺乏,如同弱智,另一方面又拼命的吹《星际穿越》,却对其中反物理常识的现象视而不见,这种自卑的人到底他的过去经历了啥?另一方面,自己的丑事被人扒出来后又急于删帖,还一副受了欺负的小人嘴脸,真是无话可说啊!难怪鲁迅先生要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种人渣关键还在知乎混的风生水起,这真的是一件十分吊诡的事情了。

再如图所示,我是真真真真儿的服了!


据我多年以来的观察,一般这种人带有先天的优越感,毕竟知乎是精英聚集的地方,自然,自以为是的长篇大论再加上上万的点赞量更让他飘飘欲仙,但除了有什么物质上的好处呢?我还真的搜索了一下,结果让我找到了“旅行社”、“移民介绍所”之类的回答,好吧!好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们继续介绍吧!

最后,我还是喜欢我们头条接地气!!!


地摊文学家


如果仔细去看一下知乎和头条的起步,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知乎早期的时候,知乎是邀请制度的,采用的小米的饥饿营销在内,同时知乎的运营人员会去联系很多的名人来参与内容的建设,当整个平台上面都是一些特别厉害的人,同时内容也都是精华的那种,那么这时候势必会引发很多人的观望,同时部分被邀请的人也会感觉到自我良好,毕竟别人都没有被邀请,而他却被邀请,那么这自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了。


因为前期有过一批很大量的优质的人参与,那么平台本身的内容也都是很不错,这当然会引发外界的很多评论。


而头条最早是起开放的形式起来的,正式因为前期的开放,没有设置太对的门槛,所以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内容上没有知乎好。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知乎曾经是因为内容好而出名,后面随即进行了开放,于是乎就引发了很多曾经观望的人去进入,而这批观望的人并非都是内容产生都是很好的人,其中也自然会包括一些企业会去知乎上面进行广告宣传。


但头条一开始就是以开放起来,从最初至今都是一贯的路线,没有太大的差异化。


知乎和头条的差异化,在于最初的起步,而非现在,从现在来看,头条还是略胜知乎一筹,毕竟头条是有一些相关的奖励机制在内,能够更加的鼓励作者产生内容。


文非


我从运营的角度看知乎和头条两款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知乎在走下坡路,头条则势头越来越猛。

知乎原本在开始初期,邀请众多行业顶级大咖前来站台,在内容和口碑上打下很好的基础。随着知乎运营的时间变长,大咖退场,知乎也暴露了自己娱乐的本质。说好的理性高端知识分子呢?在知乎的热门榜里,一看就是拙劣的娱乐话题炒作,快变成第二个娱乐话题版的微博了。

头条则根植于自己完善且齐全的内容制造领域,头条、西瓜、抖音、悟空问答,在多种不同的内容载体上拥有近10亿粉丝,用户的体量规模和层次,都是知乎不能比拟的。

2、知乎的精或不精,都会导致越做越小。

知乎其实很类似于豆瓣,都是根植于一个用户群体,做明确的事。比如豆瓣是文青,内容是影评书评,知乎是精英,内容是高水平问答。

但这里有一个痛点,豆瓣的内容本身就是兴趣使然,而知乎所谓的高水平问题,真的能吸引网民中的精英大咖来回答问题吗?在没有极大物质回馈的奖励下?

要知道,行业的精英是很忙的,基本没有时间一直泡在知乎,知乎的内容量就少,内容少用户也少,那知乎拿什么盈利?所以知乎要扩大,吸引了各路自媒体人、营销公司、推广进来,对于这些人,注重的是用户流量。如果写的东西没人看,肯定会退场。那么知乎的选择不多,基本上就是运用热点话题炒作,但又要维护自己本身的“高素质”,渐渐的,最近知乎的内容越来越惨不忍睹。

知乎做精,囿于固有用户的性质,会导致体量过小。知乎不精,会导致平台越来越不伦不类,定位模糊。无论如何,知乎的未来我都不是很看好,相比知乎,我更看好拥有完善用户体系的头条。


黑泽曦


知乎和头条本来就是两个世界。

首先就是头条用户和知乎用户完全不同。

知乎用户主要就是年轻人,大学生,高中生为主。

而头条什么人都有,涵盖的人群更广。

用户不同,喜欢看的内容就不同,知乎上,尤其是物理,科技和程序网络会天然被高看一眼。虽然流量也是重在情感,故事,职场,热点新闻。但由于科普类的受众教广,氛围不同。对我们这种小众学科来说,其实更容易生存。

而头条,主要还是新闻,热点,趣文为主。所有爆点,博人眼球很重要,内容好不好另说。

两者用户不同,内容选择就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你觉得价值观,世界观差异都很大。

另一影响内容的就是审核机制。

同样是发文章,不管你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人看,只要没有违规内容,在知乎都会允许你推送,至于后期有多少人看是你自己的问题。

但是头条不一样,一旦你文章没什么人看,很可能被认为不适合收录,最后只能删除。

从这一点来说,头条还没有知乎宽容。大约是头条的作者太多了吧,不稀罕这一两个没有人看的东西。

当然,你要说知乎威胁到头条肯定暂时是不可能的。而知乎的目前来说,体量也只是达到头条两三个产品的比重罢了。

但是悟空完败于知乎的较量是已经显而易见的了,当初悟空问答挖了那么多大V,但是最后留在问答区的大V还有几个?

对了,我个人在知乎上也有近两万的关注,近百万的点赞,几千万的阅读。

欢迎关注法医阿一,知乎上也叫:阿一。





法医阿一


看了很多人的发言,观点基本一致,无非是知乎更理性更具知识性,而头条则是荒草遍地鱼目混杂。我感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搞清楚定位,就像我们在讨论法拉利跑车和秋名山神车一样,你要看它们的市场定位和老百姓需求,而不是看它动力上有何区别,操控有多牛掰。

知乎从开始到现在,走的仍是高冷范儿,它就像一个拿着咖啡坐在装饰考究的馆子里的人,不管自己实力如何,起码先要把格调搞的与环境配套起来,谈一谈北美最近上了什么好片子,巴黎走秀上出现了什么好款,下个星期准备和哪个基金老板见面,过几天还有一个课题等着讨论等等。大家一团和气,表面上都是谦谦君子,即使我心里想怼死你,但我得场面上做的绅士一般。

而在头条,就是巷子口的闲磕,不忙的时候来唠一唠,吹吹牛,或着坐在弄堂边上的烧烤摊,喝着烈性的牛二,狠狠心点一串腰子,然后哟五喝六的开始吐槽,隔壁吴老二被绿了,谁家老婆又养野汉啦,菜价又高了两毛,孩子成绩又下降了等,都是家长里短,都是鸡毛蒜皮,我高兴了可以大口喝酒,不高兴了可以跳起来开口大骂。或者直接干就完啦。

知乎小众,头条大众,这就是定位和区别。知乎就像老师在上面讲课,大家听一听,而头条则是人人都有话筒,不管讲的对不对,语言糙不糙,上了台想说就说,不用憋着。

知乎也许更专业,但头条更接地气。知乎更多的是理论上的专业性,而头条更多的则是实际的实践者,就像一个汽车制造者一样,工程师只负责造,而到底好不好开则要广大的用户去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