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2位浙师校友亮相《新闻联播》!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

好消息传来

就在刚刚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播出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新闻

这其中,就有两位浙师人的身影

他们不仅作为代表参会

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

还有幸与总书记握手

到底是哪两位浙师人?

他们就是

我校1997届校友竺建江2000届校友蒋一平

值得骄傲的是

浙江省一共有6位代表参会

其中来自基础教育战线的2位代表

都是浙师人

厉害了!

1997届校友竺建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他驻守浙江诸暨东和乡村中学22年,用心守护“野百合的春天”。2018年,他成为了一名援疆教师,继续助力教育扶贫。

2000届校友蒋一平,她是东阳中学思政理论课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2014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

刚刚,2位浙师校友亮相《新闻联播》!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

右一为竺建江,右二为蒋一平。

与总书记面对面

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

来看看他们的感受

“听了习总书记讲话,我感到热血沸腾,深受教益,同时也深深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忘初心,继续努力,用行动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竺建江

“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见到习总书记笑容满面出现在会场的那一刻,我的双眼瞬间湿润了,内心非常激动,好似见到了精神的偶像。会后跟习总书记握手时,手心直冒汗,感到习总书记的手大大的、软软的,非常温暖,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幸福感瞬间爆棚。

这次会议的含金量非常大,习总书记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引经据典阐释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对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让我深受鼓舞。习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不仅自己讲,还要引导学生讲。而习总书记本人就是讲故事的高手,从改革开放到民族自信、从家国情怀到时代精神,两个多小时的讲话中,他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示范课。”

——蒋一平

让我们一起走近两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

听听他们的故事

“教书育人是一份事业”

刚刚,2位浙师校友亮相《新闻联播》!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

援疆的“竺哥”。

自1997年浙师大毕业,竺建江被分配到诸暨市东和乡中任教,在这里的22年间,他看过好些初中学生因贫失学。

“当初,我不是没有想过‘跑’。”竺建江说,刚到东和,除了教学楼是新的,其他设施都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操场是烂泥地,宿舍楼是老木板房,里面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得在校内绕5分钟,用点水要去井里打。加上语言不通,回嵊州老家又交通不便,竺建江十分失落。

可失落归失落,书照样得教。鉴于当时学校最缺语文老师,校长“赶鸭子上架”,让学历史的他改行教两个班语文。“山里的孩子特别单纯,我和他们说起大学看过的名著、看过的电影,他们就用闪亮的眼睛充满着仰慕的神情在讲台下‘哇哇哇’。他们叫我‘竺哥’,套近乎溜到我宿舍,找能看的一切书籍。他们的求知欲深深地打动着我,在当时学校教师奇缺的情况下,我真的无法开口说回老家”。

野百合也想开花,山里的孩子也想成才。

每当看到那一张张对知识充满渴望的脸庞,竺建江躁动的心就会平和下来。“人是感情动物,每当看着孩子们在我的教育下有一点点进步,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我就对自己说,留下来也许真的是不错的选择。”

这期间,中心学校的校长换了7任,初中的校长换了9任,同事走马灯似换了一拨又一拨,他都没挪窝。

东和山区是贫困的,留守儿童较多,单亲家庭不少。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得到更多关爱,竺建江常常和一些城区的同行描述这些孩子的困境,希望他们能帮自己想想办法。

2011年4月,在诸暨教研室教研员赵文老师的建议下,他和诸暨市9所初中学校老师共同出资,创设了东和乡中学阳光爱心基金,目前已向23位学生发放了1万多元爱心款。2014年5月第二届诸暨名师工作室再次送来爱心款2500元,让这份沉甸甸的爱不断延续。

工作之余,竺建江还参加诸暨市爱心蚂蚁义工联合会活动,为东和的贫困孩子牵线搭桥,让更多的人关注东和,支助东和,温暖东和。

诸暨市教研室领导曾这样评价竺老师,“他是把教书当作事业在做”。路漫漫其修远兮,竺建江老师继续学习着,思考着,执着着。

寄语浙师人: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做着平凡的事情。希望学弟学妹们奋发努力,学好知识,扎实功底,倾心付出,要相信只要去做,梦想都能实现!

“追求一种负责的人生”

刚刚,2位浙师校友亮相《新闻联播》!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

爱笑的“平姐”。

“她教育你的方法不是来自教育学,而是来自她对这些眉眼稚嫩的少年由衷的爱与激情……”这是一个学生笔下的“平姐”,一位实至名归的“优秀教师”。

2006年开始,蒋一平便开始了她的班主任生涯。在学生们眼中,蒋一平不仅是老师,更是他们喜爱的“平姐”。“平姐,你今天的衣服好漂亮。”“平姐,你吃饭了吗?”……虽然比学生大20多岁,但学生们都毫无距离地叫着一声声“平姐”。确实,因为她是一个特别爱笑,充满正能量的老师。哪怕在别处有什么烦恼,当她一走进教室里,还是很开心的,她经常把自己的充满精气神、美好的一面,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快乐幸福的氛围。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的眼界应该开阔一点,仅仅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心态,面对困难、挫折,去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应该用可持续的眼光,教孩子一种幸福生活的能力。”蒋一平笑着说。

“教育是为名利场准备的,我时常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不可以追名逐利、投机取巧,但也不能淡泊名利。”已有12年班主任经验的蒋一平笑着说,在平日的德育过程中,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名与利。当学生们犯错误时,会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不喜欢打电话“请”家长。

有一次,一名刚转到文科班上不久的男孩为了一个女孩同别班的学生发生了争执,情绪激动,之后被蒋一平带到了办公室。“为了一个女孩集结一帮同学闹事,勇气可嘉……但问题是方法欠妥。”蒋一平没有同其他人一样“不耐烦”地说教,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分析问题,循循善诱。在男孩的情绪稍微平复后,蒋一平让家人将其接回家。师生两人还相约在周末,进行了一次朋友似的深入交流,在了解男孩的困扰后,蒋一平还积极安慰开解。

人难免犯错,这时需要班集体给予他温暖。”蒋一平在男孩回校前动员全班同学欢迎其“重新归队”,同学们的热情令男孩感动地流下眼泪,也让这个曾经的“问题学生”迅速融入班集体,成为一颗新星。

“对待学生不能简单化处理,我们需要包容他的错误,有时候只有给予一定的肯定,才有可能激发他的另一面。”蒋一平说,她将更以感恩的心去迎接每一天,“追求一种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人生。

寄语浙师人:

非常感谢母校浙江师范大学的培养,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好好沉下去,多学知识、扎实本领、增强底蕴,修好教师基本功,做一名高素质、有情怀、宽视野的优秀教师。

“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

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

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为人师,我们一直在路上!

素材来源丨金华教育局、东阳新闻网、诸暨教育局、诸暨日报,部分由本人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