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三林:一個全國勞模的無悔人生

孫文萍

人物小檔案:他曾是響噹噹的全國勞動模範,兩次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備極殊榮,風光一時,卻因為投資失敗,不得不遠走他鄉,艱難求生。

他曾是率先致富的農村萬元戶,即使債務纏身,也信守諾言,不逃避責任,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換取眾人的理解。

如今,他是遠近聞名的養豬大戶,歷經磨難,依然笑對人生,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回報鄉鄰和社會。

他叫譚三林,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逐浪,沉浮,堅守!

無上的榮光

早春三月,春風已經喚醒沉睡的大地,柳絲新綠,菜花吐黃。

丹陽市延陵鎮北圩莊村,譚三林依然早早地忙活起來,打開養豬場大門,啟動飼料自動攪拌傳輸設備,擰開水龍頭,看圈中小豬快活地爭食……

譚三林說,改革開放的40年,他從輝煌的巔峰,跌入人生的低谷,再慢慢地走出,但無怨亦無悔!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譚三林所在的北圩莊村屬於行宮鎮。蓬勃發展的鄉鎮工業讓大量農民脫離了世代耕種的土地,進廠當了工人。1955年出生的譚三林,卻有著很深的土地情結,他依然選擇了土地。

北圩莊村,從名字就可以知道,村子所處的位置地勢比較低,有大片的窪地、蘆灘。譚三林響應政府號召,挖渠、開荒、種糧食。1982年到1983年,譚三林種的地將近90畝。

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種個百把畝地不算什麼,但是那個年代農業生產還很落後,所有的勞作都依靠人工。在村民眼中,譚三林就是個“拼命三郎”,農忙時節,為了搶天時,他和妻子連著一個月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一百多斤的擔子挑起來就走,腳底下生風一般。

糧食打得多了,市場也活躍起來,糧食購銷還沒有放開,但是黑市收購已經很活躍。不少人都選擇將多餘的糧食賣給糧販子,譚三林堅持把糧食全部賣給了國家。

“小時候家裡特別窮,但是父親一直教導我,做人要光明正大,偷偷摸摸的事情不能做。當時,糧販子上門的收購價格每百斤高達108元,是糧管所收購價的三倍,人家都勸我,不要犯傻,但是我怎麼想的呢,我是一個農民,我能吃飽飯,種好地,靠的是黨和國家,我不能忘本。”最多的一年,譚三林賣到糧管所的糧食有9萬斤之多。即使按三毛錢一斤的收購價毛估,他的收入也近3萬元。

後來,糧食購銷慢慢放開,但譚三林依然把自己生產的糧食全部以平價賣給國有糧站,他成了鎮江地區最大的售糧大戶,榮譽也接踵而來。

他先後獲得市、省勞動模範、全國科技致富能手、全國售糧模範等稱號,1989年,更是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殊榮。

譚三林家的客廳裡,掛著兩幅大合影,分別是1989年和1995年,他作為全國勞動模範進京參加表彰大會,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中央領導人接見時的合影。

“1995年,我們江蘇省只有兩個特邀代表,一個工人一個農民,我被選中第二次到北京。不得了!我接到通知後,比1989年第一次去還要激動。”

無奈的出走

載譽歸來的譚三林,不改農民本色,種地、賣糧,村民不要的地他來種,有想要種的,他一句話不說就讓出。村裡要修路、成立老年協會,他捐款最多;有困難戶需要幫助,他慷慨解囊;有新技術新方法,他總是積極配合政府部門搞試驗推廣。

種田之餘,譚三林還搞起了水產養殖。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1年,一場大水沖垮了譚三林並不牢固的事業根基,這一年,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債務。這之後,他先後貸款十多萬,嘗試養螃蟹搞副業,由於投資經營不善,負債額不斷增加。到了2000年底,譚三林負債將近27萬元。

那一年的12月4日,譚三林終生難忘。

“當時,家裡有年邁的父母,兒子和女兒正在求學。12月4日,我把家裡的錢還債還得只剩下120元。面對將近27萬元的債務,當時真想一死了之,想到兩個孩子,我不能死。一晚上抽了三包煙,到凌晨5點多,實在想不出辦法,我決定離家出走。”

譚三林懷揣僅有的120元錢,帶上身份證,沒和家人說一句話,悄悄地出了家門。

“我自尊心太強,怕這麼大債務引來閒話。但是我知道,我是勞模,我不會給這個榮譽抹黑,等把孩子供上大學,我一定會努力償還欠下的債務。”

譚三林坐上了開往鎮江的汽車,腦袋裡一片空白,他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只是強迫自己不要回頭。

這以後的七個月裡,他在鎮江打工,但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夠生活。有一天,他聽說雲南邊境地帶可以賣血,掙的錢多。於是,實在顧不上法律禁止,鋌而走險去了雲南。再後來,譚三林來到中緬邊境的瑞麗,在一家醫院裡長住了下來,打雜看門、看自行車,靠自己的勤勞博得院方的同情,醫院提供房子讓他住,水電也無償使用。

無言的感動

譚三林離家出走,沒有告訴任何人,一開始,年邁的父母都以為兒子已經不在人世了,直到譚三林給正在上大學的兒子譚忠義寄了點錢,家人才知道他還活著。

譚三林出走後,他的遭遇引起了丹陽市總工會的重視,工會組織不但每年給家裡送來勞模慰問金,還經常派人前來看望,打探他的行蹤;2003年,丹陽市總工會和行宮鎮的領導先後給他家送來7000多元補助款……

2004年,兒子大學畢業了,這讓譚三林心裡輕鬆了許多。思鄉之情難熬,兒女一再勸說,譚三林終於在9月28日踏上了歸途。但他沒有勇氣回到家鄉丹陽,而是先到南通、崑山等地,在浴場當擦背工。

春節前,表哥韋留根和妻子韋正姊先後給他打電話,告訴他這些年工會和鎮村領導的關心、村民和親朋的呵護。妻子特別告訴他,那些借了錢給家裡的村民、親友,從來沒提過還錢的事。這一切讓譚三林既感動又愧疚!

農曆大年三十晚上8點多鐘,譚三林悄悄回到了闊別4年多的家。得知他回來了,村裡的鄉親們不約而同地前來探望,搶著跟他握手。

2005年春節過後,譚三林在重回崑山打工之前,特意去丹陽市總工會拜訪、致謝。4月25日,丹陽市總工會盛情邀請譚三林回丹陽參加勞模座談會,“失蹤”4年多的他終於公開露面了。在座談會上,時任丹陽市委書記楊根林熱情地握住他的手說:“老譚呀,以前你為國家做出了那麼大的貢獻,現在遇到了困難,要來找組織,大家一定會幫助你的!”除了暖心的話語,市總工會還轉交了上級工會專門撥給他的5600元補助款……

隨後,丹陽市總工會把譚三林列為“一幫一”扶助對象,由全國勞模唐敖齊結對,藉資助他養豬,並承擔他女兒的求學費用。

無悔的人生

“我在田野裡跌倒,也要在田野裡爬起來!”譚三林說。

2006年,譚三林辭去了崑山浴室的工作回到家鄉。在丹陽市總工會的鼓勵下,這一次,他選擇了自己熟悉的養豬事業。

沒有場地,村裡將廢棄的校舍借給他;沒有資金,全國勞模唐敖齊幫他……譚三林一邊學習新的養豬技術,一邊和妻子一起辛勤勞作。第一年,他賣出了200多頭豬,賺了七八萬元。吸取以前失敗的教訓,譚三林將賺得的錢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來還債,一部分用來發展養豬。

2007年,養豬行情相當好,譚三林想趁勢擴大養殖規模,可是想盡一切辦法後仍有3萬多元的資金缺口。丹陽市總工會得知情況後,發動全體工會幹部,籌集了3萬餘元幫助他。譚三林說:“總工會給了我一把椅子,他們就是我的靠背。我原本很自卑,有了這個靠背,越來越自信了。”

就這樣,債越還越少,豬越養越多。2008年,為了減少養豬場對村民的影響,譚三林到村子外面租了地,蓋起了新的豬圈,規模大了,他和妻子兩個人忙不過來,在他的動員下,兒子譚忠義辭去了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專心跟父親養豬。

大學畢業的兒子回來,譚三林的養豬事業如虎添翼。互聯網上搜集信息,生豬苗豬市場行情,數據變化一目瞭然。父子倆每年都要外出考察學習,飼料改良,自動化餵養設備,化糞池無害化處理……現在,譚三林的養豬場存欄量達500多頭,年出欄量1000多頭,生產越來越有序列,管理越來越輕鬆。

2012年,譚三林還清了所有債務,還幫兒子和兒媳在南京買了一套房,2016年,為了方便小孫女上學,一家人又在丹陽市區買了一套房。女兒從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也已經結婚成家。

“做夢都想不到,我還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譚三林感慨地說。由於長期的辛苦勞累,譚三林身體早已透支,四年前被診斷為胃癌,做了手術,如今,年過六旬的他已經幹不動重活,但是他依然閒不下來。他說養豬是一門科學,來不得半點大意。現在的譚三林依然是村裡的熱心人,愛操心大家的事。無論哪家鄉親有難處,他都二話不說給予幫助,光借出去的錢就有20多萬元。

這麼多年,譚三林走過的路有順利也有磕絆,生活有快樂也有痛苦。他說,不管怎麼樣,只要不忘做人之本和感恩之心,就能活出無怨無悔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