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中蘇情報技術合作所初建後,淪陷區情報滾滾而來

隨著上述機構和各地情報組的組建完畢,中蘇技術研究所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建立起來的情報小組各類情報源源不斷的送向武漢,情報效益不凡。

【說諜】中蘇情報技術合作所初建後,淪陷區情報滾滾而來

各分支機構不斷向漢口總部發來所獲得的敵方情報,並向中蘇雙方政治、軍事機關與最高當局提供了大量經過分析研究和判斷的情報成果,為當時民國政府和大本營開展對日政治軍事與外交鬥爭,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與輔助。

【說諜】中蘇情報技術合作所初建後,淪陷區情報滾滾而來

據現有檔案可詢,到1938年底,技術研究所總共獲取敵偽情報148件,經節選後呈報上級的有91件,其中來自蘇方提供的有27件,佔18.3%;來源於上海組的20件,佔13.5%;天津組的21件,佔14.29%;漢口組的18件,佔12.2%;香港組的10件,佔6.7%;寧夏組的52件,佔35.1%。 從實際情報運用情況來看,中方是中蘇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受益者。在全面抗戰初期階段,戰爭局勢千變萬化,因此,交戰雙方對情報的需求都十分迫切。需要值得提出的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中統和軍統兩大情報機構其工作重心還沒有完全從對內轉向對外時,中蘇技術研究所的情報就顯得異常重要 。

【說諜】中蘇情報技術合作所初建後,淪陷區情報滾滾而來

獲取外勤情報的同時,中蘇雙方還在技術研究所內研究密寫、照相、編制密碼和破譯等情報工作手段並取得了非 凡的成績(可以說,軍統以後再情報傳送中的技術環節,很大部分得益於此時間的學習和培養)。

1938年底,中蘇技術研究所又擬定了該所的《1939年度工作計劃》。

在情報隊伍建設方面,技術研究所要求各地情報組織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其原有的情報員隊伍,增派前往敵佔區各地的流動情報員。各地情報組要大力發展對敵反間工作,按照“有孔即入,無微不鑽”的原則,深入日軍內部發展組織,充實後方與敵佔區之間及各地小組間的交通力量,加強內部組織管理運作的領導工作。

【說諜】中蘇情報技術合作所初建後,淪陷區情報滾滾而來

發展原有情報組織的同時,中蘇技術研究所還根據戰爭的形勢變化在各地增設新的情報網站,主要設站地點:

包括廣州、徐州、鄭州、西安、太原、瀋陽、哈爾濱、宜昌、長沙、南昌、日本、朝鮮、臺灣、馬公島等地 。

為了更有效地協調各地情報組織,技術研究所將所有的情報組重新編區,實行統一的,局域性的全面指揮和調度,在各區普遍設立群眾性情報網,其工作區域劃分及分工是:

第一區負責四戰區全部地區,組長在東莞。

第二區負責三戰區全部地區,組長在上海。

第三區負責五戰區全部地區,組長在漢口。

第四區負責一 戰區全部地區,組長在鄭州。

第五區負責二戰區全部地區,組長在太原。

第六區負責山東全省及蘇北地區,組長在濟南。

第七區負責河北及察哈爾省地區,組長在北平。

第八區負責九戰區全部地區,組長在九江。

【說諜】中蘇情報技術合作所初建後,淪陷區情報滾滾而來

在情報網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中蘇技術研究所還準備進一步擴充其工作範圍與工作領域,主要是將情報蒐集工作向細緻化方向發展,要求其內容更加充實、完整,以便能更直接的為抗日軍政服務。除對日工作外,他們也更加重視對日本在淪陷區各地扶植的偽政權及其主要漢奸人物的偵探與策反工作,並開始運用反間諜手段 。(未完待續)

(以上照片為塔斯社老照片,和本文情報歷史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