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自嘲:不會電腦、不會解碼、不會英語不配在這個時代做家長

家委會競選成名利秀,QQ群、微信群裡“排隊”點贊,家長“陪做”作業成心病……

半月談記者在上海、湖北、浙江、遼寧等地採訪瞭解到,隨著家長對子女教育關注度的攀升和各種現代化手段的廣泛介入,家校互動變得日益便捷深入。

家長自嘲:不會電腦、不會解碼、不會英語不配在這個時代做家長

與此同時,某些爭奪教育資源的功利性傾向、家校責任邊界模糊等也帶來負面影響。什麼才是家校良性互動的打開方式?

溝通頻繁渠道豐富,家校聯動日益緊密

武漢市民歐陽女士的兒子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開學頭幾周,她每天都能在家長QQ群、微信群看到老師發的課堂照片和視頻,可隨時關注孩子在校的情況。

全國幾乎所有中小學、幼兒園都會利用新媒體平臺,開設QQ群、微信群;組建家委會、舉辦家長學校。有些學校還會舉行評比,譬如讓老師們來選“優秀家長”,家長們來選“優秀老師”。

上海市特級校長、上海名校長培養基地主持人張人利說,他所在的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的家委會選舉有三個要素:

一是熱心為大家做事,二是要有時間,三是要考慮代表性,就是說成績好壞、家境貧富等各種條件的家長都要有。

“家委會成員工作也很多,如他們要定期來品嚐飯菜,決定哪個供應商承包食堂;春遊秋遊,由家委會成員投票決定選哪個旅行社。”

在浙江,各中小學中實行“家校共育”,建立“家長課堂”,讓家長更新了各自的教育理念,有效緩解與孩子的關係,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助力孩子成長。

杭州市朝暉中學九年級學生劉達曦說,自從自己的父親參加了學校的家長課堂,每天回家都會給自己一個擁抱。

“我感受到父親從一個很嚴厲的人變成了一個‘暖男’,他開始願意傾聽我的想法了,讓我感受到了被關注,很溫暖。”

比學歷拼資源,家校互動平臺出現異化苗頭

當家校關係從線下進入線上,一些創新方式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家長自嘲:不會電腦、不會解碼、不會英語不配在這個時代做家長

  • QQ群、微信群成馬屁群,曬成績、曬表現的“紅黑榜”。

“正在做方案,手機QQ不停地響,打開一看全部是孩子班級群一些家長們說‘老師辛苦了’等話語。”在武漢一家寫字樓上班的張瑞無奈地說,“有時候到晚上11點,有的家長還在討論,我想退出,又怕錯過老師發佈的重要通知和作業信息。”

半月談記者採訪瞭解到,從小學到中學,各地家長群或多或少存在給老師“拍馬屁”“送紅包”、老師借班級群發佈學生成績“紅黑榜”等現象。

有家長說,家長在微信群裡發送紅包,註明“幾位美女老師專領”,有老師不僅點擊紅包,還回以“跪謝磕頭”的表情包,“毫無尊嚴”。

也有老師在個人朋友圈做微商、代購,不少家長只能購買,希望換得老師對孩子在校期間的關愛。

家長在微信群裡的“過度反應”也讓老師感到困擾。

武漢水果湖二小老師杜蓓說,自己有一次在群裡說了兩位同學最近進步比較快,隨後就有5個家長單獨在QQ上詢問是不是自己孩子退步了。

杜蓓說,現在她只在群裡佈置作業或者發佈一些活動信息。

  • 家委會異化成名利秀、衍化成為學校的隱形資源庫。

“不同的學校,家委會的形成有所不同,有些是班級選舉,有些是老師指定。尤其在一些名校的重點班裡,大部分家長都是幹部、老闆或者孩子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家委會的成員也更有‘能量’。”瀋陽市四年級學生家長張媛坦言。

不久前,上海、杭州兩地的小學家長競選家委會的“神履歷”“神學歷”引發社會熱議。在競選中真假難辨的曬房、曬車、比職業、比資源、拼圈子等“刺激”下,也有家長表示“在這種差距面前,感覺自己無力競選”。

家長自嘲:不會電腦、不會解碼、不會英語不配在這個時代做家長

  • 學生作業成家長作業,家長白天上班、晚上上學甚至成義工。

“才三年級的孩子,就要做調查報告了,還要PPT演示。”武漢市民葉女士告訴記者,這類作業一般都要展覽或者參加比賽,那些得獎的沒幾個是孩子獨立完成的。

這哪裡是孩子在比賽,簡直是家長在PK!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隨著電子作業的興起。老師通過QQ群、微信群、電話、群發短信給班裡家長佈置各種預習、聽寫、簽字、勞作、手工、作文的事情也變得多了起來。

“如果你不會用電腦,不會用QQ,不會下載,不會解碼,不會上網學習視頻,不會英語,你不配在這個時代做家長。”葉女士調侃道。

守好相互責任邊際,形成正向合力

這些現象背後是我國家校合作責權不清,家校合作仍缺乏制度保障。

教育領域研究人士熊丙奇表示,我國中小學正在推進民主管理,建立家長委員會是其中的內容之一,最終被選擇代表家長參與家委會管理的家長要服從公眾利益。

相比於家委會競選中的偏差,更要反對假選舉走過場的家委會產生方式,要謹防挑選的成員都是有資源、人脈的。

“家委會應該是獨立自主的組織,而不是學校控制的傀儡。如果家委會受學校控制,以換得老師對孩子更好的關注,更多的機會,這種家校關係就成為一個被物質異化的關係。”

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會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任蘇加勝認為,在家校合作方面,亟待確立明晰的責權邊界,暢通的溝通渠道,遵循教育基本規律。

武漢七一華源中學語文組組長梅麗旻認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不可相互推卸責任,也不可越俎代庖,而應守土有疆,各盡其責,同時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合力,讓教育效益最大化。

採訪中,一些學校負責人和教育部門人士表示,信息化時代“群”是一種交流方式,但是家長和老師都不可過於依賴這一方式,家訪、電話交流、約談家長依然應該是學校和家長之間交流的主渠道。

張人利認為,家校關係的異化,往往是學校教學理念異化的折射,甚至可以說學校校長的辦學思路出現了問題。

學校和家長有共同的而又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必須明確文化知識的學習主責在學校,而學生人格養成、性格培養、學習態度是家校聯動共同負責,在低年級孩子家庭的潛移默化影響力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