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到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2018年9月印發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第六篇的全部三章十節和第三篇第八章第三節專門闡述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內容;22個主要指標中與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就有5個。可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在鄉村振興尤其是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中的重要性。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還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一是中國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特徵。

<strong>主導產業更加註重產值效益,農業規模化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產業結構得到調整。以蘇州為例,耕地面積由2010年的22.52萬公頃銳減到目前的15.96萬公頃,農業總產值佔國民經濟比重由2010年的28.1%下降到2017年的2.4%,同比2010年傳統行業呈現不同幅度的產量下降、效益上漲的態勢。

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二是中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呈現出新特點。

<strong>來源複雜、總量較大,自上而下多頭管理,項目帶動+生態補償。從來源結構上看,主要來自種植源、畜禽養殖源、水產養殖源、鄉村生活源、農村工業源。從嚴重程度上看,農業種植汙染最為嚴重,其次是畜禽養殖糞便汙染,再次是水產養殖汙染。從執行層面上看,環保、農林、住建、水利等部門分別擁有一定職能,各自制定或執行來自本條線上級部門的相關政策,多落實在基層鎮村政府,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處於被動參與地位。

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三是中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呈現出新問題。

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1)城鄉一體化帶來的環保思路問題。

<strong>隨著城鄉一體化深入推進,人們誤認為農村已經並將繼續城市化,進而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既然已經城鄉一體化了,今後就可用城市環境保護的辦法來統籌管理農村環境問題。城鄉一體化並不是不是消滅農村,只是將城市所具備的交通、醫療、教育、通訊、購物等便利條件輻射到農村,讓鄉村生活更加便利。

(2)農業規模化帶來的產業汙染問題。

<strong>隨著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生產逐步走上規模化經營發展道路,小農經濟下的家庭生產模式被徹底打破,農牧分離越走越遠、種養脫節日益嚴重。規模化種植農場沒有配套的畜禽養殖,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也沒有配套的農田種植,導致大量種植業和養殖業廢棄物沒有去處。

(3)生態補償政策的天然缺陷問題。

<strong>從生態補償受益主體看,生態補償款基本上都直接補給了村集體財政,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並沒有獲得補償,從而導致本應採取的環境友好技術難以實施;從生態補償經費來源看,市、區兩級財政均需承擔補償金,事實上造成了生態保護的越好,區級財政就要拿出越多補償金;從生態補償項目看,生態補償對象全部為農田、林地、水源地等資源要素,而不是環境友好技術和工程措施,享受生態補償的主體無論採取多麼不合理的生產管理方式,都能獲得生態補償金。

(4)環保技術措施的脫離實際問題。

<strong>農業農村環保技術背離了農業農村的實際需求,建設成本高、維護難度大、使用效率低,難以推廣和長效持久。在申報項目時人為設置申報主體條件和文本編制單位資質要求,部分申報主體不是實施主體,致使項目實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更有甚者,申報企業與職能部門上下串通,合謀套取項目資金,財政項目的申請、實施與實際需求脫離之嚴重,可見一斑。

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四是中國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可採取的發展路徑分析

1.可採取的政策路徑

(1)因地制宜適度調整農業產業佈局。在重要水體周邊1公里範圍內設立為生態保護區,禁止畜禽養殖、蔬菜生產、水稻種植,重點發展有機生態農業和生態林業,實施有機栽培和免耕少耕技術措施,建立河岸緩衝帶、植被過濾帶和有機生態農業圈。1公里以外區域設立為生態友好區,推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實施種養結合、三產融合、有機栽培和生態健康養殖,建立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區。

(2)修訂生態補償條例及相關政策措施。修訂完善生態補償條例中的補償金籌措、補償主體、補償項目等內容,將現行資源保護性生態補償模式升級到綜合性生態補償模式,建立生態資源補償和生態措施補償兩類補償辦法,任何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工程措施和生產技術都可得到政策性補償。明確生態補償資金應主要由市級財政和區級財政共同承擔,由市級財政統一支付,區級財政必須按生態貢獻比例分攤,貢獻大者補償資金承擔比例小,貢獻小者補償資金承擔比例大;明確生態補償金受益主體為具體生態保護項目的實際經營管理主體,而不能一概補償給村集體成為村委會的福利。

(3)制定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條例及相關配套政策條例。借鑑國外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制定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農業生態循環生產促進條例、化肥農藥控制條例、農村河道生態保護條例,建立健全市場機制、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制度,推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模式、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業面源最佳管理模式。通過條例政策對農業農村環境保護規劃、政府相關部門管理職責、農業農村環保資金使用管理、農業農村環境汙染監測及監管機制、獎懲及法律責任等做出規定。

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2. 可採取的模式路徑

(1)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模式。該模式不同於已經和正在實施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而是結合村莊整治開展農業環境綜合治理並配套長效管理機制的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新模式,將村容村貌、環境衛生、綠化美化、農田環境、道路設施、生活垃圾、農村廁所、生活汙水、河道溝渠、池塘溼地等結合在一起進行全面徹底整治,尤其是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村莊綠化覆蓋率、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村佔比、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5個主要指標,從而使農村環境得到根本性轉變和改善,發揮長效作用。該模式適合於村莊及周邊環境汙染和村容村貌的綜合治理。

(2)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該模式根據生態學及經濟學原理,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運用現代科技成果、現代農業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綜合採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栽培措施,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種養結合、立體種養、有機栽培和生態健康養殖,實現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農業生產體系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獲得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模式。該模式適用於農業生產汙染的過程治理。

(3)農業面源最佳管理模式。該模式根據農業農村實際情況,綜合採取政策措施、技術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三類管理措施,對農業面源汙染進行優化管理的模式。在政策上鼓勵實施環境友好技術和工程措施,對採取環境友好的技術和工程設立補償和獎勵;在技術上鼓勵實施應用化學農藥替代、化學肥料替代、廢棄物循環減量、農田及周邊溝渠自然生草、種養結合及立體種養、循環水養殖、綠色有機栽培以及其他任何環境友好的生產管理技術措施;在工程上鼓勵實施人工溼地構建、農田及周邊溝渠生態保護、水土流失控制、氮磷流失生態攔截等任何環境友好的工程措施。該模式適用於農業面源汙染的源頭治理。

中國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環境保護新問題新對策(原創)

3. 可採取的技術路徑

針對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實際需求,通過無門檻招標、擇優委託或課題申報等多種形式,開展調查研究、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工作,制定並完善相關技術規範、操作規程,提供操作簡單、價格便宜、方便實用、環境友好的技術措施。對當前生產上推廣應用的工程技術及生產技術進行投資價格、維護成本、技術難度、應用條件、實施效果等方面的調研,淘汰脫離實際的工程措施和生產技術,篩選實用技術。對生態補償主體開展技術培訓,凡領取生態補償金的主體均應接受技術培訓直至熟練掌握。

在工程技術措施方面,重點推廣實施人工溼地工程技術、農田及周邊溝渠植被過濾帶工程技術、河岸緩衝帶工程技術、暴雨蓄積池和沉澱塘工程技術、水土流失控制工程技術、溝渠塘生態攔截工程技術、畜禽廢棄物治理工程技術、種養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等環境友好的工程技術措施。

在生產技術措施方面,重點推廣實施免耕少耕技術、休耕輪作技術、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農業生物質再利用技術、化學農藥替代技術、化學肥料替代技術、廢棄物減量循環技術、自然生草技術、農牧結合立體種養技術、循環水養殖技術、綠色有機栽培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環境友好的生產技術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