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獎多少,阻擋不了回家的路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

人民日報評論:

年關將近,一盞盞亮起來的紅色燈籠烘托出越來越濃的年味,南來北往的人潮湧動中,似乎也能聽到年歲的腳步聲。不知道小夥伴們是否已經背上行囊、踏上歸程了呢。一年的春耕夏耘,回家的行囊中少不了禮物和祝福,估計也有不少疲憊和煩心。但不論如何,家都是旅途的目的地,都有一盞燈等待著你。今晚和大家聊點什麼呢,不妨從行囊中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年終獎”聊起。

年終獎多少,阻擋不了回家的路

每到年末,“別人家的年終獎系列”“朋友圈大型炫富現場”,讓年終獎牽動無數上班族的心,也屢屢成為話題榜的主角。果不其然,最近就有幾則與年終獎相關的新聞,登上了熱搜。先是“羅輯思維”內部通知取消公司產品技術團隊的年終獎,認為“年終獎制度不合理,對真正表現突出的同事不公平,是所謂的懶政”,引發網友的嘲諷;最近又有網友稱,“微信一部門年終獎20億,人均280萬”令人直呼羨慕嫉妒恨,雖然有關公司已經闢謠,但年終獎有增長卻是事實。熱議發不發年終獎、年終獎的多少,或許有點自嘲、自嗨的成分,不過透過年終獎也能看出一些人們的期待、職場的變遷。

應該說,作為一種激勵機制,發不發年終獎是企業自己的選擇。據瞭解,2017年銷售收入超過6000億的華為公司,談及管理的秘訣之一就是給員工開高薪,優厚的薪酬激勵、充足的物質保障,為其招攬了大量人才,員工拼命工作的勁頭也就不難理解。一位企業家也曾經說,“員工離職無外乎兩點:錢沒給夠、心委屈了。”衡量員工個人價值的標杆也好,體現公司溫情和人文關懷的方式也好,提升公司形象、吸引人才、激勵員工的手段也好,當下的年終獎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一份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90.5%的受訪者表示今年有年終獎。雖說獎金的多少因為企業規模、效益各有不同,行業和地域之間差距也頗為明顯,但是不少人能夠通過年終獎分享企業經營、經濟發展的紅利也是不爭的事實。從1995年5月1日開始實行雙休日,到職工五險一金繳納範圍逐步擴大,從績效考核、薪酬管理步入正軌,到國際常見的年終獎激勵引入國內,現代企業管理經營的制度日漸成熟,可以說構成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鮮明註腳,也成為中國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不落下風的重要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樂見年終獎能夠見證企業的成長,也希望更多人能夠共享經濟發展的果實。

期待年終獎越多越好,最好還逐年增加,這是人之常情。畢竟忙碌了一年,誰不想過一個愉快的春節呢,誰不想自己的辛勤勞動得到應有回報?但也要看到,年終獎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的唯一標準,也不應該作為是否辭職的唯一理由。那些站崗執勤的子弟兵,他們頂風冒雨、摸爬滾打,或許還從未體會到年終獎帶來的喜悅;那些付出辛勤汗水的環衛工人,拿到手的工資也許不多,但是他們的工作值得每一個人尊敬;那些市場上打拼的企業經營者,即便遇到一時的坎坷,心中的夢想和奮鬥的熱情未曾磨滅。

在時間的長河中定位自己的價值座標,我們嚮往更好的生活,也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一些東西終究不是金錢所能取代的。

年終獎多少,阻擋不了回家的路

比如說回家這件事情,就無法取代。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老話雖然土得掉渣,但也說明,回家在我們心中的獨特意義、在文化中的深刻內涵。讓奔波勞累的腳步放慢一些,檢視時節更替給彼此留下的痕跡,我們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中重溫團圓的意義,也獲得心靈的棲息。而賺的多也好,賺的少也罷,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始終是家人最大的期望。

這正是:金錢有價情無價,時節如流願相伴。大家晚安,我們來年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