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字經”帶領群眾脫貧的“紅梨書記”

——記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大龍潭村駐村第一書記羅國祥

文、圖/滕德銀

“現在我曉得了,老農民也要懂科學,才能掙更多的錢。梨樹地裡千萬不能種包穀,新栽的小樹上掛的所有果子,也必須儘早摘!這是‘紅梨書記’請來的專家教的。”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鄉大龍潭村的村民鄭紅雲說道。

鄭紅雲所說的“紅梨書記”名叫羅國祥,2015年8月,羅國祥從攀枝花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下派到該省級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在他的帶領下,2016年全村已經種上了1600畝的紅梨,2017年底,紅梨產業成功幫助大龍潭村實現了脫貧致富。老鄉們之所以送了羅國祥一頂“紅梨書記”的 “桂冠”,還得益於他念好了紅梨產業發展的“三字經”,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用“三字經”帶領群眾脫貧的“紅梨書記”

羅國祥(右二)到貧困戶家中瞭解紅梨種植情況,幫助解決問題

念好“科技經”,奠定脫貧底氣

2015年8月,剛到大龍潭村的羅國祥就到28戶重點貧困戶家中一一走訪。村民的貧困實情,曾讓羅國祥兩次掉下了眼淚。“必須找一個好產業,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羅國祥暗自在心裡發誓。

梳理、分析、歸納走訪調查情況後,羅國祥三次請來10餘名農林專家現場“把脈問計”,並花了一週時間寫出了種植紅梨產業的發展方案。

“三年前,我們之所以建議大龍潭村種植紅梨,主要基於三點:一是大龍潭村的荒山上有很多野生梨樹,長得很好。二是大龍潭村的土壤、氣候、光照適合紅梨樹生長。三是在全市,紅梨種植面積幾乎為零,全省也不多,發展紅梨有良好的銷售市場。現在看來路子選對了!”南充市順慶區農牧局的專家趙家華說。

為引導群眾種植紅梨,羅國祥採取了三個方式來宣傳。一是一家一家地上門做宣傳工作;二是組織村民到雲南紅河州、昆明安寧市考察;三是召開村民大會,請專家來講課,請參與考察的村民講參觀考察後的感受,並展示所拍的圖片。

“羅書記的這‘三板斧’還真管用。第一次只有50餘戶願意種,第二次增加到了100多戶,項目申報後,又有100多戶爭著要進來。為何會這樣?因為我們農民早就該這樣相信科學種植嘍!”新村組村民小組長張國雄這樣說。

“在這3年來組織的4次紅梨種植科技培訓上,我們學到了不少東西。正因為有了科技墊底,我們才能發紅梨果果財呢!”這是大龍潭村村民們的心聲。

念好“觀念經”,澆灌脫貧思想

“老農民也要懂科學,才能掙更多的錢。這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變化。其實,逐漸引導村民用好政策實現產業轉型,增強勤勞致富信心,也是另外一種觀念改變。”

“2016年我一口氣種了40畝紅梨,為啥這麼‘貪心’?因為國家政策好,挖掘機整理土地、開槽都不要錢,果苗也不要錢,這種機會好難得哦!”53歲的村民陳桂芳談起她當初的 “貪心”時,依然很激動。

“項目申報後,為啥還有100多戶要爭著進來?原因就是陳桂芳說的,機會太難得,政策太好了,必須抓住機會,主動適應,主動轉型!”大龍潭村黨支部書記高興鵬說。

貧困村之所以窮,原因很多,村民懶懶散散、得過且過的思想是制約脫貧致富的重要緣由。“做懶漢的思想工作不容易。羅國祥在村裡畫了一幅‘紅梨果果發財圖’,調動了很多人的積極性,效果很好。”鄉黨委書記賴雲平這樣評價羅國祥的工作。

“如今,我哪裡敢再懶嘛,越懶就會越窮,你看人家錢興兵、張國友兩人,因為種了10來畝紅梨,媳婦兒就上門兒了,我也想討媳婦,不敢不勤勞嘍!”村民王炳學這樣說種植紅梨的初衷。

其實,就羅國祥本人來說,其扶貧觀念也在不斷變化、提升。“扶貧要嫁接好項目,扶貧要捨得拉下面子去跑,扶貧還要和群眾一起幹。這就是我總結出的扶貧經驗。”羅國祥說。

2016年9月,當獲知區國土整理項目即將在村裡展開,羅國祥就將紅梨產業作為“後續文章”,寫在了這個土地整理項目的後面,並立馬熬更守夜做方案,拉下面子跑各級部門勤彙報爭取立項。2016年11月底,終於敲定了195萬元的紅梨發展項目。

如今,“扶貧要嫁接好項目”的觀念正在深化。高興鵬表示,2019年,大龍潭村將在200多戶種植戶中迅速建立一批示範戶,選擇30—50戶紅梨長勢較好的農戶為示範戶,針對性地給予資金和技術支持,徹底解決缺水、缺肥和管理不到位等短板,讓紅梨從夢想中的“金果果”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搖錢樹”。 目前,培育示範戶預計需要的10萬元費用已經到位,正在組織落實中。

念好“汗水經”,突出實幹脫貧

“2016年9月,我當時正在做連接西大溝的水管網方案,分別向區農辦、區扶貧移民局、區水務局、區民宗局等單位做了多次溝通、彙報,準備儘快把水管網建起來,在10月旱季來臨時,紅梨樹苗才有水喝!回過頭來看,那段時間的辛苦很值得!”羅國祥這樣說。

“扶貧就是要和群眾一起幹!”這是羅國祥工作的座右銘。在過去的3年裡,栽下果樹苗後,搞培訓、現場指導技術、督促搞好後續管理……羅國祥一直都很忙。

“2016年正月初三,為趕在大寒前後栽下樹苗,羅國祥就帶著16臺挖掘機一起在地裡開槽了,足足幹了20多天才回家一天,難得有這樣的好書記。”村民劉明元說。

“當時,我家勞力不夠,栽樹苗時,羅書記幫我家抬水,推車到地邊,用水管來澆水,他滿身都是泥,可真苦了他。”談起當年栽果苗時的情景錢永康還記憶猶新,很感激這位“紅梨書記”。

“據說每畝紅梨地裡,最低可產6000斤果子。羅書記帶領我們實幹,出點汗水怕啥。只要樹上結的是‘金果果’,讓我出多少的汗水也樂意,因為我們看得到希望。”村民王文俊這樣說。(作者單位/攀枝花市仁和區委組織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