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這個習慣很必要:找個理由,說“謝謝”

請想象以下情景:陌生人撿到了你的錢包,錢包裡有重要資料還有現金,然後完璧歸趙;早上起床趕公交車,你等的公交車馬上就啟動了,如果錯過這班公車意味著你要遲到,這個月的全勤獎泡湯了,而你卻還有兩百米的路程,你快步跑起來,公車司機看到了你然後停車讓你上來。你趕上了公交,不會遲到,全勤獎在向你招手。

這些情景中你願意說“謝謝”的概率是多少?大概不是百分之百也得是百分之九十八吧。

再想象這些情景:你在銀行櫃檯順利辦了一張借記卡;你出小區樓丟垃圾,碰巧清潔工正在清理垃圾,Ta順手接過了你手裡的垃圾袋。

這些情景中你願意說“謝謝”的概率又是多少呢?可能說與不說之間都是百分之五十。

為何這些情景中願意說出“謝謝”的概率不同呢?這是因為前面情景中的“利我”特別明顯,而後面場景中的“利我”太弱。

“利我”是人心裡潛在意識一個評估,對更有利於自己的事情,人更願意主動說“謝謝;而“利我”不是特別明顯時,人更會選擇忽略。而實際上所有的他人的“利我”行為都值得說一聲“謝謝”。

養成這個習慣很必要:找個理由,說“謝謝”

近日美團針對118000名外賣騎手做了調查問卷。在回收的有效問卷裡,騎手們對顧客的訴求有:

1 高峰期時希望得到顧客的理解---70%

2 惡劣天氣時多給與關心和理解---70%

3 收餐地址寫正確---70%

4 及時接電話---65%

5 不要因為商家原因給差評---64%

6 提前出來拿餐,減少等待時間---51%

7 不要提無禮要求---51%

8 收餐時說聲謝謝---31%

9 其他---2%

問卷中三項70%的騎手訴求沒有得到關注,31%的訴求——“收餐時說聲謝謝”反而上了熱搜。70%的訴求都是基於騎手的工作性質提出的合理化要求,結果消費者卻配合地不是很好因而需要消費者改進。消費者為了面子選擇性地忽略了這些高訴求。而31%的訴求“說聲謝謝”的主動權在消費者手裡,說或者不說都可以,為了一件似乎可有可無的事情卻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很多人莫名地心裡不爽。爭論分兩大陣營:一部分人支持應該說聲“謝謝”;一部分人不支持說聲“謝謝”。

我是前一部分的支持者。

拒絕說聲“謝謝”的人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他們有心理優勢。顧客就是上帝,騎手是服務人員,他們有什麼理由和資格讓“上帝”說“謝謝”。騎手送外賣難道不是職責所在嗎?他們完成了工作難道不是理所當然嗎?他們只是盡心盡力完成了工作,卻還想別人說謝謝,這個要求過分嗎?我覺得不過分,這個訴求合情合理。

許多人是平時對別人畢恭畢敬慣了。當消費者總得有消費者的架子,否則對不起花出去的錢。然而我卻不這樣認為,隨時隨地說聲“謝謝”不但不會讓你掉價兒,更是一種禮貌,一種尊重。說“謝謝”也該從小開始培養。

大寶現在兩歲多了,我從九月份開始教她說“謝謝”。她現在已經完全清楚“謝謝”的意思以及什麼時候還說“謝謝”。

前天帶她回奶奶家,奶奶幫她拿保溫杯。她接過杯子很自然地跟奶奶說“謝謝”。奶奶先是一愣然後又笑了起來,回覆“不用謝”。

我們經常被教育,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要把什麼事情都當做理所當然。“謝謝”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

成人的世界裡充滿了太多色彩。在他們看來,“謝謝”裡不但有感謝的意思,更有身份優勢在裡面。對騎手說“謝謝”拉低了自己的身份。而實際上,主動說“謝謝”時,你的形象才更高大。

外賣是現代人的訴求,騎手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我們越不願意出門的日子,騎手越被需要:夏天,酷熱難耐,我們躲在空調房,不想出門;冬天,寒風刺骨,我們窩在溫暖的被窩,不想出門……不管什麼天氣,只要你在室外,你身邊總會有幾個騎手擦肩而過。

養成這個習慣很必要:找個理由,說“謝謝”

我們被父母含辛茹苦養大,很多人長大了,工作了,依然沒有獨立。仍然依賴著父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日常生活裡非但不感恩父母,更感嘆自己怎麼沒有會賺錢的老爸,否則自己也不用如此辛苦。

我們會說這種人太混蛋,可是你有沒有意識到你可能就是離這種混蛋並不遙遠呢?

該說“謝謝”時不要猶豫。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