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缺乏的死亡教育,能不能在下一代實現?

我們缺乏的死亡教育,能不能在下一代實現?

小時候,當我說“死”字的時候,大人總要責備,淨說那些不吉利的話。

但是,死亡真的不值一提嗎?

的確,死是痛苦的,死亡帶給人類的是無休止的恐懼,逃避恐懼是人類的本能。

可是,很多時候,中國人對死亡的避諱已經發展到不能理喻的程度。記得有一次在醫院推拿室,醫生讓老人翻過來,老人還要頑固地糾正道,應該說滑過來,死人才是翻過來。

說到對死的忌諱,可能很多人要搬出孔子來: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內觀己心,外察世界

對於“未知生,焉知死”這句,大眾比較認可的解釋是都不知道活著的人生意義,又談何死後的世界。

但是注意,這裡的“死”,孔子想說的是死後的世界。中國的哲學,包括孔子在內的諸子百家,都不願描繪彼岸世界。

但是我們誤解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不去想死後的世界,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對死亡的知情權。

要知道,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每當電視上放有死亡的畫面,父母們會迅速地捂住孩子的眼睛,就算有親屬的葬禮也不會帶孩子去,他們也只是告訴孩子他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

我們捂住的不是孩子的眼睛,而是他對死亡的知情權。

我們缺乏的死亡教育,能不能在下一代實現?

死亡源於恐懼,而對死亡的無知,又讓孩子在對外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失去了對生命的尊重。

最近有一個案件讓我們觸目驚心,湖南沅江12歲少年弒母案。

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什麼我們會把孩子教育成這樣?我們過於相信教化的力量,以至於不願讓孩子看見一點不好的事情。

正因為沒有對死亡的概念,很多中國的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甚至漠視生命。弒母案的主人公,就是這種淡漠到極致的可怕產物,在他眼裡,殺了親人,不就是讓她去另一個世界,有什麼可怕?他不知死,更不知生。

我們想編織一個美好的世界給孩子,試圖用素質教育培養孩子的道德,但卻忘記告訴孩子對生命應有一份敬畏之心。只有知道死亡的痛苦,才能明白生的價值和意義。

啟迪多元思維

反觀其他哲學,比如世界的三大宗教,都是“一神教”,並且都詳細地解釋了死後世界。也許正因如此,它們才獲得世界範圍內的信眾。

只有人類面對了死亡的恐懼,才能讓他們的心歸屬於自己的宗教。而中國本土文化缺少這一部分內容,包括像道教這樣的本土宗教,也並沒有解釋彼岸。

佛教傳入中國,一波三折,直到現在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正是因為它描繪了死後的世界。

我並不是鼓吹人們去信奉宗教,而是我們可以從中認識到死亡是人類必須正視的問題。

在美國,死亡教育已經成了一門系統的教育體系,有一門課程就叫死亡體驗課。

所以,在當今中國,比性教育更緊迫的是死亡教育。

只有明白了人終將死去,體會瀕死的感受,體會黑暗慢慢吞噬自己的感覺,我們才會珍視其他人甚至其他物種的生命。

正如德國哲學家馬丁 ·海德格爾的理論,向死而生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勇氣,我們需要這種思維來武裝自己,孩子們也需要這種教育來正視死亡,因為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

正心正舉

大人們請醒一醒,不要試圖捂住孩子的雙眼,讓他們看不見那些所謂不好的事情。世間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死亡了,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會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每一次相遇。

我們缺乏的死亡教育,能不能在下一代實現?

死亡不光是指人類的死亡,也應該包括每一個生命的死亡。

在我身邊,兒時養狗的人較之於其他人會更尊重生命,因為他們體會過陪伴了十年的狗狗死去的痛苦,才更明白要好好地對待身邊的每個人、在身邊呼吸空氣的每一個生命。但是,很不幸,現在人們口中的尊重生命只是尊重人類。

死亡教育的死亡應是眾生平等的死亡,尤其是兒童階段,就我來說,以前爸爸總是捉螳螂給我玩,我經常玩一會就給它撕碎,而旁邊無人制止,反倒認為只是孩子調皮。

現在想來,很是後悔,後來我從奶奶的離世才第一次認識到什麼是死亡。試想一下,如果我沒有懂得死亡,隨意對待弱小的生命,那麼以後也可能如此對待他人的生命,後果不堪設想。

撥迷見智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樹

正如村上春樹說的,死亡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如何生、怎麼生。

死亡不是我們心裡的負擔,而是我們前進的理由。我們最終都將走向死亡,既然終點一樣,那麼人生這一程需要活得更明白。

開啟自在之門

洞悉死亡的真諦在於:

我們要更好的活著,珍惜每一天的時光,不辜負每一個機遇,讓自己過得開心;

我們也期待別人活得幸福,尊重他人的生命,必要的時候要守護、拯救他人的生命;

我們不剝奪其他生命活著的權利,不一定非要做一個素食主義者,而是放下貪婪,不侵佔其他生靈的生存之地,不因為利益隨意捕殺。

懂得這些,我們才是真正地獲得生的自由,才能活得自在、活得瀟灑、活得精彩。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