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众我就怂怂怂怂

昨天看到这样一张图片,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女孩把头埋进自己的毛衣里,这样用生命在害怕社交的样子真像你也想我。

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众我就怂怂怂怂

你和我并不孤独,因为我还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恐惧社交的。

每日豆瓣上有人发了:令社恐患者感到绝望的瞬间!

“会议上被点名发言,众人围拢的目光”

“婚后去婆家过年,他们家人特别多,叔叔姑姑加起来六个,屋子里随时二十来个人,客厅的每个角落都有人,我就安静的看着春晚走神儿。突然我公公笑呵呵的叫了我的名字问我:某某,来谈谈你过年的感受。然后一屋子人看着我”

“击鼓传花,传到我手上的时候鼓声停了,童年阴影里简直没有比这个再厉害的了”

“三人行,另外两个人更聊得来”

“在健身房跑步的时候,私教上来搭话;上私教课的时候”

“和关系一般,只是认识的同事坐同一部电梯”

“下面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吧”...

看完这些少不了会心一笑:原来你也害怕人类!

当你在电梯里害怕对面的人,原来他也在害怕你!知道这一点,你是不是没那么害怕了?下次当你站在电梯里,对面是你领导,往常你会想:哎哟我去,领导会不会觉得我不会来事儿、会不会讨厌我,那谁谁就可以和领导相谈甚欢,为啥我就是个弱鸡。现在你大可以这么想:领导会不会也正在害怕我,他在考虑该摆哪个姿势才更像个领导。相比与我,他更担心表现出自己的人际恐惧,因为他担心作为领导居然被人看出来害怕人类,想完这些,电梯也就开了,你的嘴角挂着意味深长且猥琐的笑。

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众我就怂怂怂怂

其实,社交恐惧比你想象中要普遍,很多人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但要达到社交恐惧症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比如在大部分人际交往场合,有明显的焦虑症状,且对社会采取回避态度,人群中有5%至1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

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今天我们都会谈到。首先它是怎么来的,其次怎么办?

它是怎么来的?比如严谨的说法当然就是,所谓素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被养成这样的。

在此之前先讨论一个误区,内向者更易社交恐惧?很多人会认为内向者更容易在社交中有明显的焦虑,内向其实是一个性格标签,是指一个人相比别人表现出更明显的人际回避、喜欢和自己玩儿。看上去都是回避社交,但其实这和社交恐惧有个根本区别。回避的原因,很多内向的人其实内心相当稳定,他们只是喜欢和自己待在一起,不喜欢和人交往而已。他们回避社交不是因为社交会使得他们焦虑,而是他们单纯不喜欢。如果硬要去和人社交,他们顶多表现的相对笨拙,并不一定会出现紧张和焦虑。

而社交恐惧的人,有很多人是渴望社交的,但是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社交关系中自如的展现自己,出现无法耐受的焦虑和恐惧,更害怕这种焦虑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回避社交。所以内向者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这是不成立的。

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众我就怂怂怂怂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社交恐惧?有以下性格特质或之一的人:

一、敏感

比如一个小女孩儿从小家庭氛围压抑,父母情绪变化大,她必须发展出随时观察到父母情绪的本领,才能使自己不受牵连。这种敏感,如果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很宝贵,他们善于觉察自己,去感受别人的情绪,当他们深处人际关系中全身的毛孔都张开,并于感受周围的环境。成年后这种本领延续下来,他们会与他人相处时,仍然会处于戒备状态,以防随时被攻击和评价。

二、强迫

这里并不是指强迫症,而是有强迫性格特质的人。比如我们身边很多人追求完美,什么事儿都往死里做,一定要没有瑕疵才算完。他们对自己要求高,人际交往的时候也是如此,当他们需要当众发言,他们会给自己很大压力,不论做到什么程度他们对自己也不会满意。在这样大的压力下,他们会产生极大的焦虑,因为这是个永远追求不到结果的循环。哪有人会完美,你可能认为自己并不是这样,但你可以做一个很小的觉察,当你需要当众发言时,你希望自己表现成什么样?好,这个标准是什么?让人吓掉下巴的是,你脑子里出现的参照形象通常是一个主持人的标准,你希望并非主持出生的自己能做到向主持人一样落落大方。

三、在意别人的评价

说起来总是有几分伤感,因为在意别人评价这件事,会让我们对自己很不满。为什么我要那么在意别人?为什么我就不能做自己?这其实有很多成因,通常还是与养育方式有关,而且总是些不令人愉快的往事。令人不快的是“在意别人评价”这六个字给人造成的困扰,远远不止看上去这么简单,它会使得我们无法做自己,无法畅快,总感觉四面楚歌一般的绝望。但我也曾见过它的另一面,那就是很多人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而迫使自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要使自己强到你没有资格评价我,这很惨烈,但这也悲壮。它是一个人无可奈何的壮举,是对命运的抗争是生命力。只是当真获得的成就时,我希望他们能真的幸福。

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众我就怂怂怂怂

所以社交恐惧有救吗?当然有!我猜想你做过很多努力。

一、你给自己报过机械班,比如那种演讲的培训,使你不断需要接触社交场合。

二、你强迫自己去交朋友。

三、你想办法克制自己的焦虑,比如深呼吸,把观众想成白菜。

四、每次需要社交时,你会喝一些酒壮胆。

五、你刻意回避需要社交的场合,以使自己减少焦虑...

我猜想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到了你,你想要更好的方法。我不确定我这里有更好的方法,因为在我的知识范畴内,根本没有快速治疗社交恐惧的方法。

但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当一个人真的想要去做什么,他就不会输给任何事,我给你的方法只有一个:不要回避!不要回避!!不要回避!!!这是最最重要的。

当焦虑到一定程度,你会回避到可能引发焦虑的场合,如同事聚会、主持会议,之所以不要回避,是因为回避虽然能暂缓焦虑,但会危害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使你无法回到人际关系中成长自己,最好的办法是不论如何焦虑,也请一定勇往直前勇往直前。但勇往直前路上最大的阻碍是,那些焦虑和恐慌你无法耐受,我们来看看针对这些情绪可以做些什么。

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众我就怂怂怂怂

用一个例子说明:在社交场合我总是放不开自己,害怕跟别人说话,担心自己说出来的话没人在意,别人也不喜欢,而且总是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顾虑特别多,一说话也会紧张,在跟别人说话时有一种乞求的感觉,生怕别人没有回应。

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主人公的焦虑具体是什么?“担心自己说出的话没人在意,担心别人不喜欢,生怕别人没有回应”这些焦虑使得他在社交中出现的行为,放不开自己,害怕跟别人说话,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顾虑很多,一说话就紧张,和别人说话时有乞求的感觉。我们看到的是行动是由焦虑指导的,正因为有了这些焦虑才影响了行为。

这一位主人公有一段描述成长经历的文字:他是被父母送到别人家长大的,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一个可以自由说话的地方。

根据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做简单的猜测,他现在在人际关系中的焦虑,主要由童年人际关系中的体验延发,也许在童年他的确体验到了不被在意、不被喜欢、没有回应,这些体验保留到现在,表现为持续的担心和高度的警觉,也就是我们明知道正在交往的这些人不是过去养育我们的人,但我们控制不住产生过去的体验,哪怕我现在告诉他,他们不会这样对你、他们不是你过去的养育者,他也控制不住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体验,而且我们以为一定是体验指导行为。

社交恐惧:一遇到人人从从众众众我就怂怂怂怂

其实反过来,你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也会迫使别人配合你的行动,最终使得产生过去的体验。这句话如何理解,比如你在与别人说话时你有乞求的感觉,对方极有可能也有,对方看着一个对自己乞求的人会做出什么,极有可能会怠慢你,于是你再一次感受到不被喜欢,这就是行为和感受的交互作用。

在防御机制中叫投射性认同,在行为上是一种强迫性重复,所以只要打破其中一环就可以。比如我没认出来,现在的体验是过去的体验带来的,这是一种投射,人和人非常不同,现在的人和过去的养育者一样的几率不大,当你认清这个投射,你那个糟糕的体验会减轻一些,体验减轻一些,行动上就会有一些改变。比如:你更敢于去表达自己、不再害怕与别人说话、不会再有乞求的感觉,或者我们先去打破行动,即使你没有能够认清投射,你带着这样的体验逼迫自己去行动,不论产生多么糟糕的体验你也能行动,因为你有一个信念,这个体验有可能是假的。

比如有一个人对你轻慢的言语,以前你会有被怠慢的感觉,深信不疑从而回避这个人,现在你依然又被怠慢的感觉,在你心里被划开一个口,这也许是假的,你带着这样的感觉继续和这个人相处,不断告诉自己,我感受到的也许是假的,直到有一天你有勇气向对方求证,你会发现它真的是假的。即使是真的那又如何,我依然有勇气再去建立下一段关系。演讲焦虑也同意,让我们焦虑的不过是一些过去的体验堆积起来的假象,不论我们产生什么体验,我们对它的真实性持有一定的怀疑,而在行动上坚定不移去实施,这个过程不会那么令人舒服,但相信我这条路上很多人与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