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我到邯鄲終於見識了什麼是“邯鄲學步”


古城邯鄲,是個“成語之城”。據說直接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就有200餘條。邯鄲人對成語典故也是情有獨鍾,隨口就能說出十幾條,什麼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志在四方、綱舉目張、一枕黃粱、圍魏救趙、南轅北轍、胡服騎射等等舉不勝舉,但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就是“邯鄲學步”這句成語了。

為了這句成語,藉著出差的機會,我特意來到古城邯鄲,來到了“學步橋”,看看古城,看看這個著名的學步橋,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在這裡只停留了一個多小時……

邯鄲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指南針發源地;秦統一中國後,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漢代與長安、洛陽、臨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東漢末年,曹魏集團在邯鄲南部鄴城一帶建都;北宋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成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


戰爭時期,邯鄲是劉鄧大軍誕生地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臺在邯鄲開播,《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冀南銀行在邯鄲誕生。左權、徐向前、劉伯承夫婦都安葬在這片紅色的土地。

邯鄲是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中國散文之城、太極之鄉、五大祭祖聖地之一。古城邯鄲,是極具歷史魅力和深刻內涵的。

話題還是回到這句成語。邯鄲學步,說的是一個燕國人聽說古都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

故事說講的好極端,最後還爬著回去了,但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趙國邯鄲流行一種舞步叫踮屣,是一種類似於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

這種說法還有些靠譜,但這靠譜的說法沒有被普及,那個極端的說法卻流傳了兩千多年,這主要是源於這則故事有著深刻寓意的。

邯鄲學步,說的就是不要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這樣不僅學不到別人的優點,反而會丟掉自己的長處。做人要腳踏實地,雖然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是對的,但是不能一味的照搬而忘記了自我,而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制定自己要走的路。學習借鑑要適宜,不得法只能適得其反。

我來到的這個學步橋,位於河北省邯鄲市主城區串城街,原為木橋結構,因常遭水衝,於明代萬曆四十五年改建為拱券型石橋。橋身長32米,面寬9米,高8米,兩旁各有19塊攔板和18根望柱,均雕有歷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獅子、猴子等動物。


橋下設有三個大橋孔,橋孔兩側附設四個小孔,三個大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獅頭。橋的規模雖不大,但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民族橋樑建築的藝術風格。

我來的這個時候,正值春暖花開,只見學步橋下河水蔚藍盪漾,兩岸柳樹吐芽,一片生機盎然。司機師傅告訴我,邯鄲當天溫度25°C,我說怎麼這麼熱呢!

多發兩張照片吧!我是非常喜歡拍拍這些人文紀實照片的。畫面中的老人站在學步橋圍欄邊,他的兒子在給他照相留影,看上去是兒子想多拍幾張,而他卻有些靦腆的說:“可以了!可以了!”

我不知道從古到今,有多少人從學步橋上走過,但學步橋這裡蘊藏的“邯鄲學步”這條成語典故的深刻含義,卻一直在流傳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