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的股、建投的債:“大平臺”和“75司”激烈火拼投行江湖

本報記者 李維 實習生 鄭敏芳 北京報道

投行業務已經成為一些頭部券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被業內稱為“75司”的中信建投(601006.SH)3月19日發佈的2018年年報顯示,在其去年109.07億元總收入的盤子中,投行業務收入的貢獻已達31.35億元,佔比高達28.74%,比22.91億元經紀業務多了近10億元。

中信建投投行業務的高佔比背後,是頭部券商投行業務之間的激烈火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在行業內部公示了涵蓋98家券商的2018年證券公司業務數據中證券承銷業務的統計排名情況。

從統計數據來看,中信證券(600030.SH)、中信建投等頭部券商在投行領域競爭異常激烈,其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分別拿下了上述排名中6個項目第一名;從業務類型上,中信證券的股票業務領先,而中信建投則在債券業務上更加擅長。

另據記者獲悉,頭部券商的激烈競爭也是進一步壓低行業承銷費率,帶來投行業務過度競爭的重要原因,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行的激烈競爭將進一步加大頭部券商與中小券商之間的差距。

頭部競爭的激烈

頭部券商的激烈競爭,正在通過監管層的數據統計折射出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中證協日前在行業內部公示各家券商2018年承銷業務的排名,其統計指標包含16項具體類別,而不少收到公示的券商也在內部進行了比對研究與分析。

中證協在統計過程中亦將部分券商和投行子公司的數據加以合併統計,例如統計時方正證券和瑞信方正,第一創業數據與一創投行等均進行合併統計,數據來源於各家券商報送的監管報表,並經過了各家券商的核對。

在這份排名統計中,頭部券商在投行業務上的激烈競爭可見一斑。

統計顯示,以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為代表的頭部券商在主要指標的競爭上展開了較量。

例如中信建投在債券(含被統計券商主承銷的國債、企業債、公司債、可轉債、短期融資券、特種金融債等項目)、公司債的“家數”、“總金額”合計四個指標維度上均摘取了第一名。

數據顯示,中信建投在債券主承銷家數、金額分別為586個和6283.88億元,其中公司債數量和金額分別為262個和2405.37億元。

此外,在“地方政府債券實際中標數量”、“綠色公司債(含資產證券化產品)”兩項指標上,中信建投也分別以60.52億元和32個位列第一。

在中信建投擅長的債承領域,中信證券則在債券主承銷額、公司債主承銷額和公司債主承銷家數多指標上屈居第二位,在債券主承銷家數上也跟緊至行業第三名,排名位於招商證券(600999.SZ)之後。

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在債券業務上的距離並不遠。例如中信證券主承銷總金額為6221.96億元,僅與中信建投相差62.02億元,幾乎只是數單項目的差距。而在地方政府債實際中標金額上,中信證券則反超中信建投位列第一。

與債券承銷不同的是,中信證券似乎在股票承銷領域略勝一籌。數據顯示,中信證券分別以49家和1673.73億元拿下了股票及A股主承銷家數、金額的第一名,在細分的A股IPO領域,中信證券也以11家的數量拿下了A股IPO主承銷家數的頭牌。

有趣的是,如同債承領域的中信證券一樣,中信建投在股票領域的多項指標也緊緊跟隨在中信證券之後,數據顯示,在股票主承銷金額、A股主承銷家數、金額、A股IPO主承銷家數四個維度上,中信建投均咬住第二名位置。

不過其距離中信證券仍有較遠距離,例如在股票主承銷總金額上,中信證券去年實現規模達1673.73億元,而中信建投方面則為940.52億元,相差43.81%,作為第三名的中金公司也緊隨其後,達925.29億元。

馬太效應持續

頭部的激烈競爭的同時,行業內的兩極分化也更加明顯。

例如在債券主承銷業務上,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的債券主承銷總金額雖然相間伯仲,但兩家券商在絕對值上遠遠甩開排名第三位的招商證券。數據顯示招商證券去年債券主承銷總金額為4795.88億元,與中信、中信建投相差超過1400億元;排名行業第四位的中金公司的主承銷債券總金額則進一步掉隊至2912.15億元。

另據上述統計數據顯示,口徑內的91家券商中,有42家的債券承銷金額未超過百億元,換而言之,債承業務排名後42家券商的總承銷金額之和也比不過中信建投、中信證券、招商證券中的任意一家。

一些垂直領域的指標中,也有中信、中信建投以外的券商摘得首位,例如在創新創業公司債承銷家數和金額的排名上,東吳證券、國信證券各自以4.5家、11.37億元分別摘得第一,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則已排在前15名以外。

不過這些垂直領域的差異化排布,仍然難掩投行業務競爭白熱化帶來的行業價格戰等現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部分大型券商在債券承銷領域掀起激烈的價格戰,一些百億規模項目的收費甚至能夠低至10萬元。

“龍頭間的競爭打得你死我活。”一位北京地區券商債承人士說,“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兩家券商在報價的時候,其中一個隱形的目標就是為了不把項目讓給對方。”

價格戰的白熱化,也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內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

“規模競賽帶來的惡性競爭主要集中在頭部券商之間,尤其是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之間,這也大幅拉低了行業的債券承銷價格。”華中一家券商債承人士坦言,“大券商為了衝規模排名不遺餘力,但很多中小券商的報價優勢也將不復存在了。”

“這種報價搶項目,我們公司內部都是不允許的。”江蘇一家券商債承人士則表示,“但如果不按照這個被拉低的市場價格報,很有可能搶不到生意,但如果參與進去,整個市場就陷入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