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互聯網讓小農戶與大市場不再遙遠

互聯網時代,空間感和距離感在消弭。對於第一產業而言,顛覆性的變革正在進行中。

以往藏在深山人不識的特色農產品增加了點擊量,上了城市百姓的餐桌;而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實現了第一時間進村入戶,為農業轉型生產提供了參考。

在我省,城鄉間的信息壁壘在打破,農業生產者開始主動對接市場需求,結構調整的步子越邁越大。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並全面推進信息進村入戶。

火熱的線上市場不僅培養了人們的新消費習慣,還帶動線下市場量、質齊升,固化多年的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得以革新。

一個月以來,記者深入鄉間田野,目睹了農民從“我只能生產什麼”到“市場讓我生產什麼”的改變,他們一步步在競爭中贏得主動,進而獲得市場話語權。

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推廣,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說起“互聯網+農業”,人們的認識“千人千面”。

採訪中,很多農業生產者認為,開網店,做微商,上直播,就是“互聯網+農業”的全部內涵。但事實上,這僅能算得上是入門級水準。

“互聯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與農業的碰撞,使其擺脫了消息閉塞、流通受限、服務滯後等難點,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這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而創新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註定了發展路上要經風雨、遇曲折,甚至走彎路。

瀋陽農業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景再方表示,我省“互聯網+農業”起步雖早,但發展較慢。產品品類不夠豐富、品質不夠穩定、市場定位不夠清晰、加工包裝水平有待提升……諸多優質農產品沒能走出田間地頭,我省“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與南方諸多省市已有較大差距。

差距在哪裡?這其中,有南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差距,更有人們思想觀念固化的束縛。

怎麼辦?唯有轉變思路,迎合市場,轉型升級。

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南山城鎮東五里堡村的耿麗麗,將東北土特產搬上網,堅持“土”“笨”本色,將大山深處的農產品賣到了北上廣深。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東陽河村的李宏,為了在網上銷售燕紅桃,將包裝開發到“4.0版本”,燕紅桃年銷售220噸。錦州北鎮市打造了“北鎮葡萄”這一區域公用品牌,依託線上打品牌、線下拓銷路,去年北鎮葡萄純收入增加了4.32億元。

互聯網思維正在紮根農業,並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經營轉型升級。

辽宁:互联网让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再遥远

通過訂單反饋,第一時間瞭解顧客需求

觸網,使“農把式”不再只是“閉著眼睛種田”

初春,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南山城鎮東五里堡村。

山清水秀之處,孕育了質量優異的農產品,但也隔斷了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農產品先出村、後到鎮、再到縣,一路上行,才能到達目的地。

不便的交通阻礙了農產品進城的腳步,但也成為“觸網”的契機。

村民耿麗麗早已打破“貓冬”的習慣,每天早早起來,尋找貨源,管理網店。從2014年註冊淘寶店至今,她的“到來福東北土特產店鋪”已是五鑽,擁有上萬粉絲。

“曾在外打工10年,那時候想念家鄉的土特產而吃不上一口。”耿麗麗表示,在大城市想買土特產缺乏渠道,而家鄉的好產品低價都賣不出去,意識到商機,她決定回鄉開網店創業。

說起這中間的過程,心酸曲折事兒有一籮筐。

起步階段,頂著村裡人“開店如神話”的質疑,第一單售價48元的大米,光郵費和包裝就花了45元。

賠本了,但賺到了經驗。如今,網店裡的笨雞、笨鵝、笨雞蛋等大多銷往一線城市,且大多被在外生活的東北人買走。同時,顧客的消費習慣和購物需求,也通過一筆筆訂單真實地反饋回來,進而指導耿麗麗提早備貨,調整銷售計劃。

與耿麗麗類似,家住寬甸縣長甸鎮東陽河村的李宏,也借用互聯網將家鄉特產燕紅桃賣了出去。

“以前是商販到村裡收桃子,價格他們說了算。好產品賣不上價,於是我想到了上網這條路。”李宏說,經過籌劃,他的網店在2014年上線。

“只會種桃樹的自己突然間轉到面向終端客戶,剛開始並不適應。沒有包裝經驗,第一單客戶回電話說桃子在運輸途中都撞爛了。”李宏於是開始轉變思路,站在消費者、中間商的角度考慮問題,他用紙板做包裝把桃子一個個分開,終於贏得了客戶的認可。

“網上銷售不同於傳統線下模式,物流、售後都得親自上陣,尤其是鮮果類產品,包裝問題不解決,就會影響品質和口碑,進而影響銷售。”李宏表示,自己這幾年在包裝上沒少下功夫,2014年開發了十字格紙箱,2015年設計了十字格泡沫箱,2016年設計了氣柱包裝,2017年採用珍珠棉製作十字格包裝箱……

隨著包裝一同升級的還有服務,及時跟蹤客戶的反饋,對物流、包裝等進行改進,李宏的網店培養了大批忠實的顧客。

身為“開拓者”群體中的一員,耿麗麗、李宏等通過電商平臺實現了農產品上行,但在廣大農村,農產品出村難的情況仍然存在,尤其是經營規模較小的農戶,對接市場的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

來自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的調查信息顯示,只有1/3的受調查農戶所在鄉鎮有產地市場,銷售自家農產品時,不少農戶常遇到壓價情況。僅有23%的農戶知道什麼是電子商務,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的農戶僅佔1%。同時,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率和滲透率還較低,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知識、技術的農戶佔比僅為2%。另外,農戶在生產、生活、金融等諸多方面,也有信息下行入戶的需求。

如何讓更多的小農戶對接上大市場,我省已有動作。

2005年,12316金農熱線上線,300多位專家一對一為農戶答疑解惑。“每一位諮詢師就是一名講解員,解答關於種植技術、市場行情、政策諮詢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智慧農業發展部部長牟恩東說,通過信息入戶工程,整合了資源,既向農戶普及了知識,又瞭解了農戶的需求,並針對需求進行分析,進而為制定政策作參考,至今已累計服務農民1600萬人次。

“我們還針對全省1.12萬個村的農民進行線上培訓。”牟恩東說,這是農產品上行、信息下行入戶的重要手段。今年,他們將重點做平臺運營,給每名農戶設立一個貨櫃,助小農戶更便捷地將農產品銷售出去。

辽宁:互联网让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再遥远

小而散、雜而亂是農村電商發展壯大的一道坎兒

完善供應鏈才會“站在風口飛起來”

小而散的生產方式,產量和質量不穩定,產品銷售難,優質產品難以優價,這是傳統農業生產的頑疾。

隨著農產品品類增多,供應充足,消費端對農產品品質提升有更多期待,而這種關注和需求在網銷農產品上體現得更為集中。

於是,互聯網在給農產品打開一條銷售渠道的同時,也給其發展壯大設了一道“坎兒”。性狀要好,品質要高,供應要穩,否則難以立足。於是,開放的市場倒逼生產端在提升標準化程度上下功夫。

簡而言之,上網銷售的農產品,可以價高,但質量更要高。

12個番茄碼一箱,售價58元,每天網上下單的客戶絡繹不絕。

為什麼?賣相好,口感佳。

這種鮮食番茄是凌源市渤豐現代農業示範園有限公司的特色農產品。公司總經理任俊生介紹說,因為採取的是基質栽培技術,不用施肥,沒有藥殘,病蟲害少,番茄質量上乘,能賣上價。

從2017年試種,到2018年大規模種植,任俊生穩紮穩打,並帶動周邊百餘農戶一起種。公司負責給農戶提供種苗、基質配方、栽培模式、技術指導,並將成品回收,統一打上“渤豐”的品牌對外銷售。

既有了規模,又實現了標準化生產,保證了成品質量整齊劃一。一箱12個番茄,都是200克左右,顏色、大小一致,口感穩定,一下子在網上創出了名號,打開了銷路,還吸引到京東來商談直採業務。而對接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又為標準化生產增添了底氣。

將農產品搬上網,等於是曬出了生產能力的家底兒。一家一戶獨立經營難以抵抗市場風險,抱團取暖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李宏的燕紅桃在網上熱銷的同時,周邊種植戶也開始效仿他開起了網店。但很多人因為不懂技術和運營,產品品質和供應不穩定,導致網店每年興起一批,又倒下一批,更是險些砸了燕紅桃的招牌。

於是,李宏牽頭成立了寬甸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我們合作社統一種植技術和投入品,保證了桃子的品相相對穩定,質量有了保證,才有可能培養忠實的客戶群。”李宏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轉變思路,面對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他們不再關起門來搞生產,而是有意識地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捕捉更多對接大市場的契機。

眼下,耿麗麗非常期待合作伙伴的出現,進而提升自家的標準化生產能力,擴大網店的經營規模。

“我家只賣笨雞、笨鵝、笨雞蛋,價格不便宜,但擁有忠實的顧客群,大家都是衝著品質來的。”耿麗麗說,這些純正的土特產產量有限,自己挨家挨戶去收,仍有供不應求的時候。忙時難免看走眼,將不是純正的笨雞、笨鵝、笨雞蛋收了回來,只能自己承擔損失。

堅持保品質的原則,網店穩步上臺階,但發展的瓶頸也出現了。“資金、技術受限,只能維持現有的銷售規模。希望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擴大生產規模、銷售渠道,將事業做大。”耿麗麗說。

辽宁:互联网让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再遥远

利用大數據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增加消費黏性

農家院也能掌握市場話語權

搭上互聯網快車,產品快速火爆的案例不勝枚舉。同時,曇花一現的產品也不在少數。如何增加黏性消費,培養固定的客戶群,成為觸網者必須要思考並解決的問題。

在遼寧一慄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明辛看來,“獲取流量”“提升轉化”“促進留存”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用戶怎麼來,怎麼買東西,如何經常購買,要不斷提升用戶體驗度,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精準營銷,進而促進人們新消費習慣的形成。” 在農業領域深耕了10年之久,周明辛深諳培育和迎合市場的重要性,“以堅果這個領域為例,以前人們大多沒有將其視為零食的習慣。而行業內眾多生產經營企業通過這幾年線上線下高頻次的信息傳播,培養了消費群,形成了堅果的消費趨勢,之後藉著趨勢去設計活動、進行推廣,吸引人們進行消費。最重要的是,通過品質鑄口碑,讓人們習慣性選擇購買。”

周明辛說,不斷分析用戶消費的大數據,進而指導企業制定營銷規劃,提升供給的質量和水平,更好地適應市場。

圍繞市場需求謀求自身轉型升級,也有地方政府出手,以縣域為載體,推動地區特色產業觸網。北鎮葡萄,在一年內脫胎換骨,打造了區域公用品牌,書寫了縣域產業發展的樣本。

步入北鎮市常興店鎮,滿眼皆是葡萄種植基地。

常興鴻遠葡萄生產專業合作社社長唐英奎種植葡萄20餘年,經歷了從最初“賣一半扔一半”到現在網上銷售“按粒賣”,“過去靠走量,葡萄雖豐收,但品質不高,賣不上價,經銷商說給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農戶沒有話語權,採收季到處可見被丟棄的葡萄粒。”

有著300多年的種植歷史,卻存在“量大質不優”的尷尬。近兩年,北鎮引入電商團隊,打造品牌的同時,做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先摸底調查,瞭解北鎮葡萄的種植面積、品質、產量等,同時改變農戶的種植習慣,從要數量轉為要質量。

稀果,提幹,減化肥、農藥用量,控制單產……隨著管理方式的跟進,葡萄質量大幅提升。

舉辦葡萄大賽,搞採摘活動,舉辦品鑑會,參與農交會,再通過自媒體、直播、快手等將活動傳播出去,打造北鎮葡萄這一區域公用品牌。

去年9月,京東“北鎮特產館”上線,不僅引發了網上銷售熱潮,帶到京東總部現場的3500箱葡萄也在半小時內售罄。

開發單粒包裝,1.5公斤一盒的葡萄售價98元,且非常搶手。葡萄伴手禮盒,已進入更多人的視線。

單產降了一半,單價漲了1倍,葡萄限產後,收入反而比過去更高了。

2018年,北鎮葡萄溢價4.32億元,在線上火爆銷售的同時,也帶動了線下市場銷售。從買方市場到賣方市場,北鎮葡萄贏得了市場話語權,主導產品定價的能力十足。

與之類似,凌源市渤豐現代農業示範園有限公司的番茄也由網上熱銷帶動線下銷量大增。通過合作,渤豐番茄進入北京華聯超市,2個一盒的包裝賣到4元至5元。

生產季每天上市750公斤番茄,銷量很好。今年,渤豐計劃將生產規模擴展到500個大棚,與京東、華聯建立線上線下穩定的銷售渠道,並根據對方需求實行按需生產。

跟緊時代節拍,圍繞市場需求提檔升級,“互聯網+”將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發揮更大作用。

信息來源|學習強國(遼寧學習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