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早探農墒 不誤農時

“到了,到了,就是那棵樹的位置。”3月4日一大早,瀋陽市渾南區氣象局工程師董秋婷和同事來到渾南區東湖街道麥子屯社區的一塊大田取土檢測墒情,以便為春耕生產提供準確的參數。

春耕生產即將到來,遼寧省氣象部門開展了人工土壤墒情觀測,全省56個觀測站的工作人員帶著工具,紛紛走進田間地頭。

“你看,這土色澤黝黑,表明含水飽和,之前下的兩場雪很借力。”董秋婷分享著自己的經驗,“2015年和2017年的這時候,也是這塊田,取的土都是鬆散不成形的。”

取土有技術規範。同一地塊要選四個不同位置,壟上和壟下各兩個,每個位置還要分別取地下5釐米、10釐米、20釐米的土樣,一共12個樣本。

取土也是個體力活兒。董秋婷的兩位男同事輪流鑽孔,才把帶刻度的鏟子探到地下20釐米,土裡還帶著冰碴兒。他們解釋,目前還遠沒到解凍的時候,從經驗上判斷,地下10釐米至100釐米仍是凍層。

在每個鑽孔取完土樣後,董秋婷和同事都要用土塊將鑽孔堵嚴。“這麼做能防止大風把附近一片土壤裡的水‘吹’幹。”董秋婷說。

取完土樣回到單位,董秋婷將土樣分別稱重記錄,之後把土樣放進專業的乾燥箱。再過19個小時,她就能拿到土壤墒情的準確數據。

按規定春耕春播期間,像董秋婷一樣的基層氣象工作者,每5天就需到地裡取一次土樣,直至5月28日。“雖然看似重複工作,但我們覺得意義重大。土裡水太豐損壞種子,太旱又不利於發芽,我們就是把握‘火候’的那個人。”董秋婷說。

遼寧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土壤墒情是農業生產管理對策中較為重要的農情信息之一,有助於指導農田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掌握農田土壤乾旱和作物缺水狀況,幫助農業部門抗旱減災,及時採取相應技術對策,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同時,通過分析獲得的數據進行旱情預報,為各級政府做出正確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