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扶貧這個“點”,碧桂園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面”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湧現出對社會對民眾的責任感。而,作為中國典型企業的代表——碧桂園近年來不斷致力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在扶貧及鄉村振興上,表現出一個良心企業的態度和努力。

立足扶貧這個“點”,碧桂園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面”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一直重點打造的經濟區域,城市群的建設是重中之重,這不僅僅關係著城鄉的貧富差距,而且是粵北粵西地區發展的動力引擎。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引導鄉村主動融入灣區發展的方向上,碧桂園在廣東清遠英德、汕頭、潮州、韶關等地開展鄉村振興建設項目,並通過黨建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智力扶貧等多種模式,做出了有效的探索機制。幫扶廣東貧困村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廣東清遠英德樹山村是碧桂園首個試點駐村的地方。2010年,以樹山村為試點,碧桂園捐資2億元,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苗木產業。而在2017年,碧桂園捐資近5億元整縣幫扶英德78條貧困村;並將樹山村的成功經驗逐步推廣到廣東韶關翁源黃塘村、廣西百色田陽央律村等7個定點幫扶項目,覆蓋粵桂川三省份多個貧困地區,帶動4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2017年,正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開元年。根據廣東編制的廣東省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大灣區將分三步走戰略。第一階段,粵港澳大灣區正是打基礎的時候。所謂"打基礎",交通、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都是重要的基礎組成。 為主動融入灣區"朋友圈",碧桂園在定點扶貧村開展了一系列的舉措。2017年10月,碧桂園成立專職幫扶小組,派駐團隊進駐連樟村委會中心村開展工作,通過產業帶動、義購義賣等形式助力幫扶村的產業發展,完成了連樟村兩個村小組馬下組和甜塘組的7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並建設村文化服務中心以及環村道路、球場、水渠、路燈、防洪堤和文化廣場等設施。 2017年10月,碧桂園集團進駐英德魚咀村和河頭村開展幫扶工作。其中,在魚咀村專門打造鄉村民宿,優先使用當地工人、機械及材料,充分尊重當地建築文化及建築工藝,聘請當地老一輩工匠砌築房屋。在河頭村美麗鄉村建設中秉持"修舊如舊"的改造理念,注重保留嶺南建築風格,並保育客家圍屋文化,融入旅遊業態,打造鳳鳴碧鄉民宿,與九龍小鎮同頻共振,實現帶動全村全域旅遊,振興鄉村的目標。如今,魚咀和河頭村煥發新顏,迎來了生機。 在帶動城市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路子上,碧桂園可以走得更遠。藉助碧鄉、鳳凰優選的平臺,碧桂園開展消費扶貧模式,將9省14縣的特色農產品帶到灣區城市進行展銷,搭建起與灣區經濟對接的橋樑。在2018年9月20日至22日,"碧鄉"產品亮相深圳第六屆慈展會,讓灣區市民通過消費參與慈善。

開展教育、就業扶貧 助力打破城市二次元壁 人才是第一資源。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一體化發展、躋身世界級城市群,解決好人才流動,建設人才梯隊是其關鍵所在、動力所在。在實施人才振興戰略上,碧桂園集團聚焦職院教育和就業扶貧教育。 在職院教育方面,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堅持校企共育,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輸送技術型人才。目前累計招收貧困家庭學子1830人,2018年有31名畢業生月薪過萬。 在就業扶貧方面,截至2018年底,集團結合自身產業鏈共梳理出上萬個就業崗位提供給貧困戶。針對有勞動力缺技術的貧困人口,開展集中培訓、遠程培訓或送教下鄉,培訓合格發放職業資格證書。針對不願外出或只能就近就業的貧困勞動力,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開展新技術推廣和生產技能培訓,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增收。 碧桂園還會對參與就業培訓的貧困勞動力進行跟蹤管理,樹立就業帶頭人優秀典型,吸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就業扶貧項目,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截至2018年底,碧桂園累計組織貧困戶技能培訓38972人次,推動16853人實現就業,平均增加收入超20%。貧困戶有了專業技能,不僅僅可以脫貧,還有了"走出去"的底氣。根據調研顯示,碧桂園集團通過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培育了不少電工、月嫂、護工、鋁模工人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從事建築、服務等行業的工作,推動城鄉人口的流動發展,間接打破了城鄉的二次元結構。

中國的貧困鄉村數量還為數不小,碧桂園經過這些年的摸索,找準了切入口。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截至目前,碧桂園創始⼈及集團累計參與社會慈善捐款已超48億元,並主動承擔起全國9省14縣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作,正幫助33.6萬農村貧困⼈⼝脫貧致富。這些許的行動讓被扶持鄉村看到希望的同時,也讓國民看到一個良心企業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