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过去,联想应该选择“贸工技”还是“技工贸”?

注:本文首先发表于百家号diobook,原文粘贴于此。

网上有很多解读联想的文章,其中争论得比较多的是对联想的路线之争,即究竟是“贸工技”好还是“技工贸”好,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少。对这个问题,我在打算做DioBook品牌之前也思考了很多次,有点自己的想法。

如果回到过去,联想应该选择“贸工技”还是“技工贸”?

贸,我们可以理解为市场、销售、营销、品牌等;工,我认为不应该仅仅是工厂,放到现在的环境中应该叫供应链更为合适;技,技术、研发、设计等都可以算是技。这三者实际上是一个做实业的企业最重要的三角的顶点。 我在这里就放肆一点,给个名字就叫“实业三角”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是我用来分析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主要框架,当然,我理论功底尚浅,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还难以阐述周全,但个人认为用它来解释一些现象还是挺好用的。

如果回到过去,联想应该选择“贸工技”还是“技工贸”?

虽然联想目前问题多多,但实话实说,联想在中国实业界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他们早就意识到这三者的重要性,并对其排了序,柳传志认为排序应该是贸工技,倪光南则更认可技工贸,这样的选择也决定了联想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路径。但这种路径一旦选定,在长期的实践中就会形成惯性,如果企业的灵魂人物的思维没有改变的话,就会一条路走到底。联想就是这样的典型。

回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PC业务利润丰厚,市场需求日益剧增,对于彼时的PC供应商来说,只要抓住实际,积极拓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利润就会滚滚而来;而发展供应链,会降低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润;但在研发上,由于PC产业在国际上已经相对成熟了,从全球范围来看配套相对比较齐全,如芯片、主板、操作系统、硬盘等关键部件都有现成的产品可以提供,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并不强烈,这应该是联想的贸工技路线会轻松取胜的原因吧?在联想发展的前期阶段,采用贸工技是一个比较轻松的选择,选择这条道路,也不能算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但正如上面所说的,路线是有惯性的,但问题是,现实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现实也需要实业经营者不断的调整其路径以适应变化。联想显然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收购IBM的ThinkPad上,联想通过这个行为大大增强了其品牌价值,也是在“贸”的层面,在“技”和“工”的层面,ThinkPad显然并没有为联想增加什么,因为PC核心技术如操作系统、CPU等并不是IBM的强项,供应链方面,ThinkPad自己的工厂并不占优,而是在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包括台湾)在转移,对那时的联想而言,ThinkPad最有价值的就是其在PC领域的品牌。收购ThinkPad后,联想的“贸”力大增,全球的PC“工”力又在中国,“技”方面除了苹果是采用自家的操作系统、主板和芯片(后来,苹果也放弃了自己的芯片而采用Intel的,这是PC行业局部的一“技”独大而引起的,有时间另文阐述)外,其他家都是和联想都差不多的。戴尔在“贸”和“工”上根据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日益成熟的供应链)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也成就了一个PC巨擎。 因此,收购ThinkPad对于联想来说是个正确的选择。

但显然,戴尔这样的公司在“贸”和“工”上把这个行业在这两个领域上的发展空间做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华硕在“工”上的实力更是非同小可,HP在“贸”方面的力量也是联想很难企及的,联想想要在这两个方面想要和其他的品牌商角力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给联想最好的机会可能就是“技”了。

有人也许要说,其他如HP、戴尔等公司的“技”也不差啊,联想怎么有机会呢?问这话的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联想和他们都不同,它是一个中国公司,中国有一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也急需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的芯片等,这样的机会是不会给国外的公司的,联想作为该领域的中国公司的唯一一强,自然应该是当仁不让。但遗憾的是,联想并没有重视这个潜在的战略机会,没有把当年巨额的利润用于在这些领域的投资,而是循着他惯常的老路,一条路走到黑地继续想办法增加其“贸”的力量。但百尺竿头想再进一步是多么艰难,自然是事倍功半。

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诸如华为等企业还主要靠运营商集采争取份额,小米等品牌还不知道在哪里,联想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消费电子领域广泛的渠道以及其在电子消费品领域的强大的供应链,在“贸”和“工”方面瑶瑶领先于其他国内厂商,联想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品牌的执牛耳者。但智能手机无论是从操作系统还是芯片上都不太成熟,正在高速发展的阶段,显然有很多更大更重要的机会,但联想显然不相信自己能够在“技”上获得突破,没有重金投入到这些领域,而是想拷贝PC时代收购ThinkPad的辉煌,收购了几经转手的摩托罗拉(Motorola)。但在智能手机领域,摩托罗拉并不比联想好多少,它在功能机时代曾经辉煌过,但功能机时代的王者诺基亚都在智能手机时代折翼,遑论摩托罗拉呢? 自然而然,联想本来想通过收购摩托罗拉在智能手机的“贸”上提升力量的企图是个歧途。

联想收购IBM的X86服务器也是这样的道理,IBM有着强大品牌力的是其Power系列的服务器(当然,它在和X86服务器的竞争中已经完败),在X86领域,他还不如超微、戴尔等,收购IBM的X86服务器并不能显著增加其X86服务器的“贸”力。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联想之所以落入今日之被动地步,原因是太“贸”盛了。反观另一个电子行业的巨头华为,我们可以感受更深一些。

如果回到过去,联想应该选择“贸工技”还是“技工贸”?

华为比联想晚成立几年,但也算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同年代企业。成立之初,华为无论是资金实力、行业地位还是地理位置都比联想差一大截。所以,任正非那时根本就没有太过关注企业战略,如果说有的话就是三个字——“活下去”。因此,联想在早期除了代理别人的小交换机外,还卖过减肥药,应该来说也是靠“贸”起家的公司。当然,当年的电信设备市场的利润也十分丰厚,但跟联想不同的是,华为赚钱后,重金投入搞自主研发,把“技”提高到和“贸”一样的地位,两条腿走路。所以,当年华为有两个部门最重要,一个是市场部,另一个是研发部,这两个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也是最高的。市场部让公司能够更好地产生丰富的现金流,让研发的产品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研发部让公司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帮助市场部更好地拓展市场,一步一步地夯实自己的内功,从而有机会能够厚积薄发。 华为正是在“贸”和“技”方面的耐心投入和持续进步,让华为成为通信行业的第一大供应商;而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在“贸”、“工”和“技”三个方面都在做持续的提升,现在也已经超过了苹果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第二大供应商。

因此,回到题目的问题,如果回到过去,联想该选择贸工技还是技工贸?答案显然不言而喻,他们就不应该机械地排序,而是在企业和行业不同的阶段阶段采取不同的路径,在有能力的时候,补足自己的短板,夯实自己的基础,如此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