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爺,咱們要用科技來種地”!大爺:“你說啥?”

近年來,智慧農業、科技農業、物聯網農業、數字農業等詞彙蜂擁而至,為農業帶來了不少的流量。不論是農業圈外的企業還是農業圈內的投資者,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時,農民卻一臉不解,心裡想:“這些人都激動個啥?”《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雖然也是研究各國農業以及科技農業板塊的,但是針對於這些“高端詞彙”落地,還是保持務實的態度。

標題其實就是大多數農民的心裡話,雖然有點想笑,但覺得很真實。為什麼?

我:“大爺,咱們要用科技來種地”!大爺:“你說啥?”

第一,大多數農民瞭解不到市場最新信息。

雖然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充斥著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但對於農民來說,由於年齡偏大,對各種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強,很多與時代接軌的東西他們並不會使用。

第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問題

我們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數量不斷增多,涉及地區範圍不斷擴大,但大體形式都是“上傳下達”。相關部門向下級部門或地區傳達政策。在這一傳達過程中,由於環節眾多,相關人員可能會在傳達的過程中出現信息缺失、誇大的情況,使農民無法準確接受信息。

我:“大爺,咱們要用科技來種地”!大爺:“你說啥?”

第三,農業基層部門缺乏與農民的溝通

農業基層部門作為國家與農民溝通的“最後一公里”,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不僅要求基層部門要將國家最新政策信息、農業利好消息帶給農民,而且還要蒐集、彙總農民的意見信息,獲得一手調研資料,將其傳達給上級部門,作為下一階段農業改革的參考。但是大部分農業基層部門都只做到了前半部分。

第四,農民不感興趣

對於農民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收益,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對於老農來說,每天做的事就是看好自己的地、管好自己的田、種好自己的作物,到了豐收的季節希望能賣個好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一畝田”。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農業新詞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那些有錢人做的事,與自己毫無干係,自己也絲毫不感興趣。

我:“大爺,咱們要用科技來種地”!大爺:“你說啥?”

第五,農民捨不得投入

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每年的收益都很少。雖然市面上出現了更好的農業投入品,但基於成本的考慮,農民通常都會放棄購買,只願意選擇便宜的投入品。

很多新的農業詞彙,對農民來說,既遙不可及,又近在眼前。農民到什麼季節該做什麼農事活動,只要做過幾年農民,這些經驗就刻在了腦子裡。他們只會按照自己幾十年來的經驗做。面對新的農業形式,他們不敢嘗試、不會嘗試,就只能停留在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