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中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如今另一场金融中心大迁徙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贸易保护加剧、金融环境收紧、金融市场动荡,全球金融中心下一站会去哪里。根据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指数显示,在排名前15的金融中心中,亚洲有8家,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当前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内地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金融中心争夺战硝烟四起,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国家金融中心城市。
亚洲国家的金融中心里面,香港、新加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内地城市之中,唯有上海可比肩,深圳、北京、广州则紧跟其后。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TOP10中有一半都来自中国。其中上海首当其冲,在最新一期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增长势头惊人,在亚洲一路超车,先后超过墨尔本、大阪、悉尼、首尔,并在去年超过东京。同时,上海正在缩小与伦敦、香港、新加坡等顶尖金融中心的差距。
回首往事,从荷兰到英国伦敦,再到美国纽约,全球金融中心正在悄无声息的转移,全球顶级的金融城市在和时间赛跑,优胜劣汰。这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大迁徙,最终会花落谁家?
中国共有11个城市入围。在榜单的102个城市中,我国内地共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大连9个城市进入榜单。加上香港和台北,中国共有11个城市入围。其中,香港、上海、北京跻身前十,深圳跻身前二十,广州、青岛进入前三十,台北进入前四十,其他城市都在50名开外。
纽伦港是毫无疑问的第一阵营。纽约、伦敦和香港,都是全球性金融中心。在最近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香港的定位再度被强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再度巩固。香港既是国际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更是国际金融中心,同时还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
在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北京金融实力最强,深圳次之,广州再次之。上海、北京双双进入前十。上海跻身全球第五位,北京位列全球第九位。根据规划,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最近随着科创板正式出炉,加上上交所南方总部落户广州,上海正式将影响力向华南辐射,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可见一斑。
深圳与广州:兄弟城市的金融之争。深圳位列全球第14位,广州位列24位。在金融实力上, 深圳超过广州,深圳不仅拥有深交所这样的全国性交易所,同时也有平安、招商等几大金融机构总部,而且金融业增加值远远超过广州。
广州的短板是缺乏一个全国性交易所,但随着上交所南方总部落户广州,加上大湾区规划支持广州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等,金融发展可谓如虎添翼。
全球金融中心:谁才是中心?
2019年3月11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在迪拜“全球金融峰会”期间发布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指数显示,在排名前15的金融中心中,亚洲有8家,占比首次超过一半。上一期报告曾指出,指数排名中的金融中心60%在十年中从西欧转移到亚洲。金融中心亚洲大迁徙并非无迹可寻。
在亚洲,全球金融中心指数TOP10中有一半都来自中国。其中上海首当其冲,在最新一期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增长势头惊人,在亚洲一路超车,先后超过墨尔本、大阪、悉尼、首尔,并在去年超过东京。同时,上海也正在缩小与伦敦、香港、新加坡等顶尖金融中心的差距。
按照第2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5)显示,作为目前公认的比较权威的排名,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国际声誉等方面对全球重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分。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多伦多、苏黎世、北京、法兰克福。
纽伦港三地当之无愧继续领跑全球,上海稳居第五,北京自去年反超旧金山、波士顿等城市杀入十强后,今年下跌一位排行第九。
附图: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前50名单
香港、上海、北京,毫无疑问是中国金融业最发达的三座城市,如果适当放宽门槛,第一档金融中心还可以将深圳列入。当然围绕金融中心的争夺,传统一线城市广州,以及众多二线城市同样雄心勃勃。而在此次榜单上,内地也还有七座城市入围,分别是深圳、广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大连。
那些没能杀入榜单的城市,重庆、南京等,争当金融中心的野心不比入围的九座内地城市小。像西安之前曾推出高达6000万元的金融企业总部落户奖励政策。还有个有趣的例子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包括三四线城市舟山、绍兴,共有八个城市曾正式提出过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为什么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个“金融中心梦”?
金融中心:等于经济中心?
按照西部君的分析看,金融业的存在是为了撮合资金,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产业形态,附加值高,绿色无污染,且有助于掌握资产价格的定价权。金融中心则是城市产业发展高度成熟的产物。它和经济的关联程度相当高,但经济中心未必是金融中心。后者往往是贸易、物流和信息交汇之地,对区位的要求极高。
就好像每座城市的金融机构往往会将办公地点选在交通最发达、地租也最贵的核心CBD地带。金融业的发展程度,受政策影响也极大。比如深圳的金融地位超过广州,很大程度是因为有深交所的存在;上海不久前喜提科创板,金融地位同样将得到更大加持。
从这个角度讲,内地各城市的金融中心梦,是基于产业升级的考虑,更是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需要。当然拿到金融中心的头衔,也是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认可。但如前所述,成为金融中心,不是经济实力够就行。经济实力更弱的省会,可能比非省会城市要更有优势,因为前者总部经济更发达,资金聚集程度更高,还是金融公司的总部驻地。
如苏州,GDP总量全国第七,在金融业上和南京却有不小差距。国内的一些榜单,如“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南京甚至可以排到内地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金融中心对区位的苛刻要求,决定了它的产业分布地区差异相当大。
金融中心:定位才是关键
按照西部君的分析看,争当金融中心,各城市如何给自己定位在金融中心争夺战中,作为第二档龙头的有力争夺者,广州的优势在于产业基础好,是华南交通和物流枢纽;劣势是周边已经有香港和深圳两大成熟的金融中心,会形成分流效应。只是和诸多二线城市相比,广州的比较优势依旧明显。
不久前上交所南方总部落户广州,让它的金融中心地位再上一层。而湾区规划对广州的定位是,“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显然广州要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至于其他二线城市,哪怕和广州一样,成不了全国金融中心,野心至少也是区域性中心,要在所在城市群或者地区版块上充当龙头。当然具体的产业定位不尽相同。
比如天津。历史上的天津,曾经是北方金融中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聚集了50余家银行、260多家银号、150余家外商和华商保险机构。
改开以来,天津的金融业一度萎靡,再次提出“北方金融中心”的目标,还是在2003年。不过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是“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同样地处北方的青岛,提法有所不同——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成都。1993年被国家定为西南金融中心,2010年目标定位升级成西部金融中心。
2018年成都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见》和《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力争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左右;本外币存款规模达5万亿元;本外币贷款规模达4万亿元。
重庆金融产值、外资银行数目都是西部第一,不过西部金融中心的帽子被成都拿走后,定位另有侧重。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定位是,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功能性而不是综合型,同样是一条差异化之路。事实上重庆曾走在全国前列,成立相关领域的要素交易市场,选择功能性定位比较契合市情。
武汉。《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定位是,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全国性科技金融中心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在中部六省来看,目前武汉坐上中部金融老大位置的概率的确很大。大连。2003年大连曾提出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定位,也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在金融产业上,大连有做东北的老大的实力。像大连中山区,聚集了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两百多家,是东北地区种类最全、密度最大的金融聚集区。不过大连的不足在于,在东北缺少号召力。
东部则属于竞争最激烈的地带。杭州,2011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定位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不过随着互联网和科技产业的发展,杭州近几年野心渐长。2017年首届钱塘江论坛上,杭州宣布,2020年近景规划是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金融科技中心;2030年远景规划是国际金融科技中心。
同样处在长三角城市群之内,南京无疑是杭州的强劲对手。2013年发布的《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目标瞄准“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事实上,明确提出上述区域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市,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经有26个城市提出了相关目标。
而国内比较被认可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则将考察范围覆盖到了31个金融中心城市,包括厦门、长沙、宁波等等,基本覆盖了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不过既然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辐射范围局限于城市群内部或者大的都市圈,所以那些多中心的地区,比如成渝城市群内部的成都和重庆之间;长三角城市群的诸多二级城市,如杭州和南京之间,竞争将尤为激烈。
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金融中心争夺战已经打响,哪些城市能脱颖而出,我们拭目以待。
国内金融中心:上海
2007年3月公布的第一期指数排名一共纳入了全球46个金融中心,中国(包括港澳台)占了3位,位列第4。这3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及香港。而到了最新公布的第25期排名中,102个金融中心共有11个位于中国,中国成为占比最多的国家。
2009年9月,深圳空降第6期的指数榜单第5,随后在接下来的10年里和上海、北京、香港及台北一样成为榜单的“常驻班底”。2015年3月后,大连、青岛、广州、成都、天津和杭州等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也纷纷入驻榜单。但随着2018年大连跌出新一线城市名单,其排名也遭遇滑铁卢,从开始的51名跌至100开外。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表现不俗,排名甚至可以和“北上广”三大巨头之一的广州相媲美。根据2016年3月发布的第19期数据,青岛的出众之处在于“声誉”这一指标,其这项分数在全球所有金融中心中排名第一。“声誉”的次级指标又包括城市品牌与吸引力、创新程度、城市吸引力与文化多样性、与其他金融中心的比较定位。
青岛近几年致力于金融业创新及发展。2014年2月,青岛建立了中国唯一一个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随后对金融机构落户及高端金融人才都出台优惠政策。据悉,2018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为591.8亿元,而上海也仅451.9亿元。
12年前,上海第一次和全球金融中心城市过招。在指数首次发布时,上海仅以576分排在全球第24位,和第一名伦敦相差189分。2019年,上海排名上升19位,指数增长33.68%,与第一名差距仅剩24分,跻身全球性顶尖金融中心行列。
上海自第1期入榜起来从未跌出过前40,但在这范围内也经历过较大的起落。2009年9月,上海从35名一跃至前10,排名有了显著上升,那一期指数报告指明上海及北京是排名进步最显著的金融中心。但在2012年,中国的金融中心除香港及深圳外,指数又都有了一次明显的下跌。2017年又出现了较明显的涨幅。
这一年上海的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其中金融业依托自贸区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值超5300亿元,超过北京,紧随香港。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指出,在所有竞争力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为“营商环境”。我们发现在第23期也就是2018年3月以前,上海的营商环境单项排名还在15名开外,但24期便一跃成为第6名,在最新一期更进一步中列第5。
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不断发力,致力从开办企业、登记财产、获得电力、办理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等多个方面着力提升企业办事的便利化程度。目前上海又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2.0版,包含开办企业、施工许可办理、获得电力等25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企业各程序办理效率。
从细化来看,上海在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声誉三项排名均有所上升,五项指标中有四项排在全球前五。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上升32位,跃至第46名,其中上海权重占55%。
2019年,银行业成为上海最拿得出手的金融行业,全球排名仅次于老牌金融中心伦敦。同时,上海在投资管理、保险业、专业服务和政府监管等领域排名均处于全球领先行列。不仅排名上升,上海的金融市场总量近两年不断增加,体系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门类最为完备的市场之一。
与香港差在“人力资本”上,而此次在“营商环境”的单项排名中,伦敦位列第一。我们对比了中国内地与英国的几项指标,发现在中国内地的企业获得感及满足感还暂时及不上英国。其次重要的指标为“人力资本”,虽然上海也很可观地排在第五,但同位于中国的金融中心香港却远超其排在了第一位,超过所有其他内地金融中心。
我们研究了若干项用来考量“人力资本”的指标,例如平均受教育年限、人才排行等,发现内地确实还“任重道远”。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内地人才基数大,因此不同行业寻找技术专员的困难程度较小,但在人才培养,即教育资源的提供等方面,与香港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上海和纽约、新加坡的主要差距则是多方位的,包括金融业发展及声誉两方面,其中国际竞争力排名为声誉的评价指标之一。
国内金融中心:梯队名次
按照西部君的分析看,总的来看,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入围城市,大体代表了内地金融业的高水平。当然它们之间也形成了明显的分化。如下图,我们可以以两大核心指标,也即本外币存款余额和金融业增加值对比其中的差距,数据是2017年。北京和上海的本外币存款余额,都超过了十万亿,金融业增加值则在五千亿上下,GDP占比超过了16%,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北京的地位不言而喻。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全国的资金汇集于此,属于典型的行政总部集聚型金融中心。上海则拥有股票、外汇、期货和黄金等国家级的要素交易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数量近一千五百家,近几年紧追香港,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与日俱增。
相对来说,深圳都要差一个量级,本外币存款余额只有北京一半,金融业增加值是上海一半多一点,金融机构数量只有上海三分之一。不过深圳互联网、科技产业势头生猛,形成了一条差异化的金融产业路径,所以往往和北京、上海一起被归到全国金融中心第一档。
广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大连六座城市,无论是资金总量、金融业GDP,以及产业贡献率,都要低一个等级,处于全国第二档的位置。在全球金融中心排行中,以纽约、伦敦、香港为主体的“纽伦港”长期位居全球第一阵营,而上海、北京、深圳则位居中国内地第一阵营,都属于全国性金融中心城市,而广州则只能屈居第二阵营,属于区域金融中心。
显然,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只能在北京、上海、深圳与香港之间产生。毫无疑问,作为全国性的银行中心、金融监管和决策中心,汇聚多数金融机构总部和央企总部,北京的优势无论伦比,金融中心的地位牢不可破。
同样,上海拥有货币、债券、股票、外汇、期货、黄金和金融衍生品等在内的各类市场,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也在遥遥招手。相比而言,作为与纽约伦敦同一级别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未来既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而深圳则需与香港进行合作融合,金融中心的定位要让位于科创中心。
未来,全国有望存在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北京作为金融管理和决策中心而存在,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则是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承担起亚洲金融中心的重任。至于深港,则有望成为南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金融和科创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深广率先
广州的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势头非常凶猛。按照国民经略的分析科,3月2日凌晨,证监会发布通知,正式发布设立科创板,并且试点注册制。这意味着,2019年金融市场的最大的悬念已经落地,科创板即将成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最大力量之一。就在一天前,3月1日,上交所南方中心正式落户广州。南方中心将以广州为中心,并辐射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区,为其提供资本市场相关服务,服务于科创板将是南方中心的主要职责所在。
再之前两天,2月27日,广东省有关部门表示,将向证监会商请加快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放宽发行门槛。这一切,意味着金融竞争格局再度生变,北上广深港,这五大一线城市都在局中,谁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广州一直都有一个金融中心的梦想。与上海、北京、深圳相比,广州的最大短板在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交易中心,同时在金融总部企业方面聚集效应不足,而无论是金融增加值、上市公司数量,还是本外币存款规模,都与北上深三城存在一定差距。不过,广州的优势在于区位。
广州既是国家中心城市,又是南中国最大的门户枢纽,还是全国第一的交通中心,其聚集的总部企业、金融资本和教科文卫资源,都堪称一流。任何金融机构想要获得华南地区的影响力,都无法绕开广州。
这一次,上交所南方中心落户广州,正是对区位优势的最佳诠释。最近广州与深圳在央行南方总部的较量,则是另一例。虽说广州在金融业上属于第二阵营,但在广州发展迅猛,地位不断提升,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二线城市。2018年9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4)发布,中国共有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天津、成都、杭州、大连10个城市进入榜单。
其中,广州位居第19位,比上一期上升9位,首度跻身全球金融中心20强。在广州之后,青岛、台北分别位居第31位和32位,而天津、成都、杭州则在78位、79位和89位,均与广州存在巨大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里,广州利好不断:支持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研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等。
这一次,上海将上交所南方总部放在广州,对于广州增加南方区域的金融辐射效应,可谓如虎添翼。未来,广州未必没有问鼎全国第四大金融中心的可能。
一直以来,上海在金融中心方面对标的都是香港。 但深圳的异军突起,让上海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这一次,上交所与广州牵手,则是上海金融中心向南方全面辐射的信号,并与深圳形成直接的竞争博弈。其实,上交所南方中心已经酝酿多年,此番能够快速落地,背后的最大助力正在于科创板。
上海的科创板与深圳的创业板虽然定位分工并不相同,但两者在争取科创企业、做大资本市场等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目标,当然也就存在一定竞争。广东向来是全国科技创新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高新企业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上交所南方中部,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这一步棋,可谓思虑良久。
2018年,深圳GDP正式超越香港,一时风光无两。然而,在最近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而深圳的定位则集中于经济与科创层面,并未提及金融中心的定位。
长期以来,深圳一直以全国第三大金融中心城市自居。事实上,深圳在金融业不乏竞争优势。
这一优势,既产生于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这两大平台的辐射效应,也与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金融总部的聚集效应息息相关。同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让深圳成为创投等金融创新的沃土。
以深交所为例,深交所总市值已经达到上交所的2/3左右,实力不容小觑。截至2019年2月底,深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20.59万亿,上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32.23万亿。正是在此背景下,深圳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国际化金融科技中心”的宏伟蓝图。
按照国民经略的分析,在大湾区规划里,香港进一步明确了“三中心,一枢纽”的高度定位,香港既是国际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更是国际金融中心,同时还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
这意味着,深圳主导科创,香港主导金融。在香港这一国际级金融中心面前,深圳所要承担的是,则是以内地龙头城市,在金融业上与香港进行合作共赢,从而打造港深这一世界级金融中心。金融最终仍要服务于实体。深圳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科创,以金融助推科技创新,这是深圳最大的机遇的所在。
閱讀更多 謝逸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