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茗壺裝飾「第二篇」

裝飾工藝是提高傳統陶瓷質量和藝術價值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宜興紫砂壺,因裡外不施釉,就需要有較高的製作水準及裝飾,以滿足不同層次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裝飾本身還具有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五百年來,紫砂壺藝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或多或少地下了各個時期的痕跡。在裝飾發展與演變之中,始終體現著多種風格的平行發展,即文人雅士所倡導的注重其文化內涵,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文人壺風格。另一方面為百姓所喜好的注重外表形象之意趣的花壺風格。兩者在泥料使用、造型及裝飾手法方面都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但最終,作品都出白於從業者之手文人及某些上流社會人士的參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給從業者以極大的鼓舞,使從業者增加了自信、勇敢,認真地在自己的壺上落下了款名。有了款名,紫砂茗壺便迅速發展起來五百年來,紫砂壺藝的發展除了多以光貨為主流之外,紫砂壺的裝飾發展亦有多種,歸納一起有:雕塑、印花、貼花、鏤雕浮雕、剔紅、描金、陶刻、紋胎、泥繪、琺琅彩、粉彩、爐鈞釉包錫、鑲銅錫、鑲嵌與複合材料、胎中加砂、磨光、貼花紙等

二:印花

在中國陶瓷中,早在新石期時代,先民為了美化陶器,就已採用壓印、拍印和刻畫的方法來裝飾陶器。常見的繩紋,即是用繩子壓印出來的,其他的壓印是將已有花紋的實物當做模具在未乾的胚體上壓印出有規則或無規則的圖案。夏商時期,印花的紋飾有所增多,今天能見到的有饕餮紋、菱龍紋、人字紋、花瓣紋、雲雷紋、漩渦紋、回紋、連環紋等。紫砂壺中的印花裝飾使用得不是太多,只是在壺頸、壺肩、圈足、蓋沿邊等一些部位印上一些幾何紋或回紋。另一種與其相似有凹凸之區別的方法為印坯或稱模印。陶器模印的方法,商代已有,隋代模印的印花裝飾已成為一種常用工藝。隋代瓷器模印圖案後,在表面施釉,燒後顯現出花紋裝飾。紫砂壺中的印坯工藝,局部或整體均可,整體即為搪身筒,在製作母模時,將設計好的圖形在母模上做好,類似淺浮雕,然後製成模具。或者在翻制好的模具上將所需圖案刻出,修整好,製作時搪身筒,搪出即可,無需再印好貼,仔細加工,完成即可。此種裝飾方法圖案大多凸起在壺體上。

紫砂茗壺裝飾「第二篇」

▲喜上眉梢朱泥壺

【年代】清康熙

【尺寸】高8.5釐米,寬15.5釐米

【收藏者】臺北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三:貼花

貼花是將模印或手捏塑的花形或裝飾部件用泥漿貼在壺體上。陶器中的貼花工藝在秦漢時期陶器的塑造中就已使用。如秦俑坑內的大批珍貴的陶俑和陶馬,都是分別塑、印部件,然後粘接為整體,貼的技法使用佔有相當比重。唐代在貼花工藝上有所發展,並十分盛行,紋飾更加精細、新穎和優美,如“風頭龍柄壺”等

1965年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吳經墓中出土的一件明嘉靖年間的紫砂提樑壺,高17.9釐米,寬19釐米,現由南京市博物館收藏。該壺的壺嘴根部與壺腹部相接處粘貼0.2釐米厚的四瓣柿蒂形紋葉片,顯然受金屬器的影響,一是為了使流粘貼更加牢固,二也起到裝飾作用。此種方法成了紫砂壺裝飾的主要方法之一,多用於貼花貨上的子、梅花等。康熙朝貼花裝飾較為流行。早期的貼花,多為同一泥色,圖案也較為簡單,後來演變為多種泥色混合使用

紫砂茗壺裝飾「第二篇」

▲貼花提樑壺

【年代】清康熙

【尺寸】高13.5釐米,寬14.5釐米

【收藏者】臺北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四:鏤雕

早在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製作黑陶就已盛行鏤孔裝飾,有方孔、圓孔、扁孔、三角孔、菱形孔以及各種形狀的鏤孔,其排列方式多種多樣。紫砂壺中的鏤雕裝飾,明末清初已經出現,康煕朝較為流行。為了迎合小市民情趣,各種花樣都漸漸出現了。玲瓏八竹壺,無款,高13釐米,寬9.1釐米,由香港茶具文物館羅桂祥收藏。該壺為乾隆前期作品,壺體為八根大竹段組合而成,壺嘴、紐、把均為竹節,大竹段鏤孔為竹杆和竹葉,整造型、裝飾處理還算雅緻,只是使用時略有不便。今天,紫砂壺中的鏤雕裝飾,多用於壺蓋紐等。類似此種造型及裝飾已較為少見

紫砂茗壺裝飾「第二篇」

▲特大高執壺

【尺寸】高27釐米

【收藏者】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浮雕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陶瓷裝飾上也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蓮花是佛教藝術的題材之一。陶瓷上的蓮花裝飾最為突出,常以貼和浮雕等技法表現各種形態蓮瓣和其他紋飾。實際上,貼花技法和浮雕技法在效果上往往有許多相近之處據樂賓納《宜興陶藝西漸》記載:“現存歐洲收藏中的小量宜興製品可追溯到十七世紀或十八世紀早期,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藏於丹麥國立博物館的一個雙流茶壺,上飾以浮雕松、梅及圖案,蓋沿綴以麒麟及鑲以黃金邊飾。”這件茶壺可確定為存1656年(即為清順治十三年)載錄的“一個稀有東印度泥壺,壺蓋繫上鍍金鍊,四周鑲有黃金邊飾。”輸往歐洲的宜興陶器有數點共同的特徵。其中大部分都以淺色朱泥塑造,甚少刻有陶工款印。一般外銷宜興茶壺均飾以浮雕,裝飾風格時而拘謹,通常器身上的浮雕紋飾瑰麗多姿。宜興陶器外銷歐洲及對西方的影響歷史記錄並不充足,而大批歐洲仿宜興的陶器正好印證歐洲陶工對中國炻器的不同程度的回應。早在1667年(即為清康熙六年),荷蘭德爾夫特已出現宜興仿製品。通過閱讀上述記載,我們知道清順治年間宜興陶器已小部分外銷,且作品多為貼花及浮雕。今天,紫砂壺中浮雕裝飾已很少見了,大都由貼花所代替。

紫砂茗壺裝飾「第二篇」

▲淺浮雕山水人物紋壺

【年代】清康熙

【尺寸】高13.5釐米,寬17釐米

【收藏者】香港茶具文物館

其餘裝飾方式請關注後續文章更新,小編(氿砂藝術)會為大家一一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