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誇群、下沉“熱”、引流貴...現象級變化“幕後”究竟是啥?

一個以數據與互聯為驅動的時代,如今已向我們快速走來,那就是“互聯網+大航海時代”。它的出現,不僅拓展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範圍,還顛覆了這個世界已有的規則及其作用方式。

很多人都用“現象級事件”“站在風口的豬”等來形容當下難以解釋的變化。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郭斌教授看來,這些都是互聯網+大航海時代有原因可尋的圖景。

誇誇群、下沉“熱”、引流貴...現象級變化“幕後”究竟是啥?

我們比過往更依賴社交網絡進行決策

1998年,全球上市公司市值top10中只有3家互聯網企業;

2018年,FAAAM (Facebook、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 市值之和,等於標普500指數尾部282家公司之和;

現如今,全球前20強互聯網企業中,美國11家,中國9家。

當前時代,“互聯網+”用超級應用的方式深入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互聯網+”所呈現的技術形態具有多樣性,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中國在其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市場機制下最重要的是交易,而交易的本質是決策。一個好的決策,本質上依賴於兩個方面:第一,是否有足夠的信息;另一個是決策者的計算能力。

如今我們所有的在線活動,都會產生數據。據統計,現在《紐約時報》一週的信息量相當於18世紀一個人一生所接收到的資訊。

在信息的大航海時代,信息呈現海量化、碎片化的趨勢,隨之相伴而生的是,信息的注意力分散機制與技術輔助下的認知減負機制。前者讓人們喪失對細節更清晰和更完整的記憶,而後者意味著在大腦以外,人們還可將記憶交由外部設備來承載。

對個體而言,從信息不充分到信息過載的程度,使得我們必須從海量的垃圾信息篩選出有價值信息。那麼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能力篩選出正確的信息呢?其實很多人做不到。

人們需要信息,因為決策、選擇就是交易的本質。信息是做出決策的基礎,而在信息和數據爆炸的時代,計算能力、意義轉換的有效性就是從信息獲取到作出合理決策的必要條件。

那麼我們如何決策呢?有兩個方法:專家決策和眾數決策。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以為是自己做出了決策,但實際上不是,我們比以往所有的時代更加依賴社交網絡進行決策。社交網絡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用於決策的分佈式計算工具,其信息過濾效益是如此之大,讓人們愈發深陷其中。

誇誇群、下沉“熱”、引流貴...現象級變化“幕後”究竟是啥?

互聯網+大航海時代的八大圖景

社交網絡的規模和多樣性大大上升,世界正在變得“更小”

Facebook曾做出統計,全球人際關係的距離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快速減少,2016年這個數字已經降為4.57。十年來,人際關係平均距離在持續縮短;社交規模的增大使我們的世界“變小”了。

“社會比較”更為突出

“社會比較”指的是,當缺乏客觀尺度的時候,我們會用主觀評價的方法與他人進行比較,以此來修正我們對自身能力和對自己觀點的看法。

這就意味著,我們很多的行為和決策,與我們所在的社會關係網絡有很大的關聯影響。

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的理論,人類通常會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修正對自己與他人的看法。互聯網時代交際圈的擴大,使“社會比較”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變得更加的突出。

因此,“社會比較”成為了“焦慮感”和“個性化需求覺醒”的土壤。

誇誇群、下沉“熱”、引流貴...現象級變化“幕後”究竟是啥?

被關注與連接感需求不斷增加:孤獨感與稀釋效應

雖然互聯網提供了更多的連接機會和更高的溝通效率,然而相比以往我們反而感覺到更加孤獨。這是由於孤獨感的稀釋效應,正如喧囂的人群中,孤獨感常常更強。

在稀釋效應作用下,我們與單獨個人的連接有效性反而降低了。時下流行的“誇誇群”就是孤單感與稀釋效應的其中一個縮影。被關注的需求無限放大了。

體驗價值最大化:從產品中心向用戶體驗中心轉變

互聯網經過快速發展,如今已經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體驗為中心進行轉變。

當下,拓展新用戶的成本逐年增長,增加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在過去十幾年間有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因此,更加關注用戶體驗和口碑,成為了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

誇誇群、下沉“熱”、引流貴...現象級變化“幕後”究竟是啥?

市場參與者之間議價能力的分佈出現變化

互聯時代的基本精神是通過相互的連接,創造出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大的價值,進而在參與者之間進行利益分割。

近五年來,那些迅速發展的互聯網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利用下沉的方法,進行了市場的重新分級。這依賴於整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包括物流在內的一系列新興行業的成本不斷降低,給了下沉一系列的發展機會。

互聯網正在通過建立連接,提升系統效率,增強系統的價值,進而改善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分配效果,為市場提供了零和博弈之外的選擇。

以未來引導現在的戰略思考模式

我們知道,傳統的思考模式會用歷史和現在的信息推演未來,這也是戰略管理一直以來的理論。但現在很多企業利用他們的一些做法,顛覆了這些傳統的管理理論。

90年代有人做了一個訪談,問當時街頭的人,你們需不需要一個自己的手機,絕大部分的回應是“我不認為我有這個需要”。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個結論是相當可笑的。

馬雲曾在阿里巴巴致股東的信中提到,阿里巴巴從來不為看得見的機會佈局,永遠只為未來投入。所以,互聯網時代的戰略思考模式對傳統管理理論提出了挑戰,“從未來倒推回當下”是做好戰略決策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

這要求我們要能夠在數據驅動下超越趨勢看問題。

誇誇群、下沉“熱”、引流貴...現象級變化“幕後”究竟是啥?

跨界競爭將成為常態

在互聯網時代,打敗你的往往是看不見的敵人。

跨界競爭產生的原因是,在互聯時代,人們之間聯繫的節點成本在降低。隨著外部資源整合成本與協調成本的下降,產業鏈出現解構現象,隨之激發的跨界競爭,將對戰略實踐者帶來更多挑戰。

在傳統的管理理論中,用來分析競爭模型的理論比如波特五力、SWOT等,分析的前提是處於同一行業的企業。

而現在跨界大量盛行,最有威脅的競爭者根本不在我們自己的視野範圍,因此以上模型存在著“失效”的風險。這也對當前的商學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戰。

碎片化時間價值正不斷上升,引流成本不斷上漲,注意力成為戰略競爭焦點

用戶爭奪,在過去的一年越發慘烈。

騰訊系應用的用戶使用時長佔比持續下降,而與此同時,頭條系應用的用戶使用時長在過去一年上升趨勢明顯。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應用將在碎片化的時間上進行爭奪。

誇誇群、下沉“熱”、引流貴...現象級變化“幕後”究竟是啥?

互聯網+大航海時代,未來三大變化趨勢

第一,注意力、數據和計算能力以及這三者的整合,正成為未來商業統治力的基礎。其中,注意力代表了C端的消費互聯網之力,而數據與計算能力代表了產業互聯網之力,根據細分的應用場景開發相應能力,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商業機會。

第二,人工智能將開啟新的進化方向。未來的智能設備,既要有精準性,也應具備情感性。在未來,基於數據的累積,智能設備的情感存在將成為亮點。這將使其超越冷冰冰的工具,因此蘊含著巨大機遇。

第三,全新的組織形態將給管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隨著新的組織形態、新的溝通模式、新的僱傭形式紛紛出現,傳統管理理論中,員工屬於組織內部的基本假設被動搖了。

(以上內容根據郭斌在浙江大學MBA25週年慶之名師/名家公開課系列的演講整理而成,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