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攜手“一帶一路”開創亞歐共同發展新時代

2017年9月15日,博鰲亞洲論壇巴黎會議正式開幕。開幕式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發表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曾培炎:携手“一带一路”开创亚欧共同发展新时代

攜手“一帶一路”開創亞歐共同發展新時代

——在博鰲亞洲論壇巴黎會議上的演講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 曾培炎

(2017年9月15日,巴黎)

尊敬的拉爾歇參議長,

尊敬的拉法蘭前總理,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秋天是巴黎最美麗的季節,藍色的天空,金色的秋葉,清澈的塞納河,讓人留戀往返。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裡,大家相聚巴黎,參加由博鰲亞洲論壇和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盛會,探討“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亞歐發展戰略問題,我感到非常高興。

自古以來,亞歐各國人民就相互交流,互通有無。起源於二千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洲和歐洲、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紐帶,促進了亞歐各國經貿往來,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從歷史規律來看,亞歐兩大板塊相連道路越是暢通,國家間相互越是開放的時期,沿線各國交流和貿易越是頻繁,經濟越是繁榮穩定,人民生活越是安居樂業。

時光轉到兩千年後的21世紀。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變革調整中,面臨著新的挑戰,呈現兩個悖論。一個是“發展悖論”:儘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不斷集聚,但經濟增速一直低位徘徊,消費市場沒有新的擴展,貿易和投資低迷,失業、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依然存在。另一個是“和平悖論”,儘管各國利益深度融合,都更加迫切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但地區衝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民族宗教問題、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風險有所上升。

在這種大背景下,源於對世界形勢的觀察和思考,鑑於古絲綢之路經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亞歐大陸擁有世界最大的經濟產出能力,GDP總額佔全球約55%,貿易總額佔全球約70%,居住著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是一個擁有約46億人口的大市場。但從另一個方面看,亞歐大陸各經濟體的發展不均衡,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互聯互通能力仍顯不足,文化民族宗教關係錯綜複雜,內部貿易投資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要在區域實現互聯互通,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這將會使人才、資本、技術、商品將在更大範圍實現整合和有效流動,有力促進亞歐經貿的深度融合,為亞歐經濟全面繁榮、為世界共同發展與和平安寧作出貢獻。

法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獨燕不成春”。中國也有類似的詩句,“一花獨放不是春”。這說明亞歐大陸人民的智慧是相通的,要做成事情,形成氣候,靠一燕一花都不行,需要大家共同參與,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才是春。“一帶一路”建設也是這樣,離不開每個國家的積極參與。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理念。在這個大平臺裡,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核心是一個“共”字,即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多做合作雙贏多贏的事,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恆加以推進。共享,就是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可以理解,一項倡議在開始階段,大家還不是十分了解,也有一些關切。有些朋友對於“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倡議的宗旨、投資的效益、環境的保護、產能的輸出等有一些擔心和疑慮。對此,我在這裡談談個人的看法。

我在前面已經說到,“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主席基於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為探求世界經濟增長新動力、實現普惠平衡發展、彌合貧富差距鴻溝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實現抱團取暖,促進各國結構調整,探尋共同繁榮之策。“一帶一路”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一帶一路”不是地緣政治工具,也不是對外援助計劃,而是務實合作平臺,是聯動發展倡議,也是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造新的機遇。

“一帶一路”重點是面向亞歐非大陸,建設理念上是完全開放包容的,全球各個經濟體都可以參與進來。“一帶一路”現已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支持,包括非洲、美洲等地區,各國參與“共建”的熱情與日俱增。這說明“一帶一路”不是一個誰劃定的小圈子,而是一種促進經濟全球化包容發展的新途徑。

“一帶一路”在建設過程中,必須依靠市場化運作,投資主體是各類企業。只有發揮企業能動性,吸引它們參與進來,“一帶一路”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當然,政府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項目特別是早期的基礎設施項目不能只從短期看經濟效益,要從長遠來看其綜合效益;不能只從單個項目孤立地看其局部效益,還要看區域聯通後整體帶來的溢出效益。對一些近期經濟效益不好,但全局來看長期有重大帶動效應的項目,亞投行、亞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開發性金融機構大有可為,應該大力支持。同時,政府與私人資本合作的PPP模式作為一種市場化、社會化的供給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也可發揮重要作用。

關於產能輸出問題,這裡要多說幾句。過去中國的產能擴張主要是滿足國內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需要。當前出現的產能過剩有其經濟週期性因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採取了一攬子應對措施,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產能擴張。為此,中國將用3至5年時間主動削減鋼鐵產能1.5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有一點需要明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推銷過剩產能,而是瞄準先進產能發展。既包括綜合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促進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也包括智能製造、新能源、環保、現代交通體系等新興產業。中國與歐盟有資金、技術等優勢,可以很好地開展務實合作,擴大就業、惠及民生,以推動各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經濟新增長。

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中國、法國在內的大多數亞歐國家都正在積極落實《巴黎協定》,推進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在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制訂明確的實施目標和措施。“一帶一路”建設,需對接國際可持續發展的嚴格標準,尊重項目所在國環境保護的具體要求,吸取“先汙染、後治理”的教訓,強化項目在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框架下的能效、環保、碳排放等指標約束。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在經濟上有利於亞歐大陸的可持續繁榮,也有利於促進化解難民、恐怖主義等地緣政治風險,促進整個亞歐大陸的和平與穩定。看看地圖不難發現,處於亞歐大陸兩端的西歐與東亞是兩個發展高地,廣袤的大陸中部曾經是“流淌著牛奶和蜂蜜的地方”,如今很多地方卻成了衝突動盪和危機挑戰的代名詞。可以想見,“一帶一路”倡議與容克計劃以及與沿線國家發展規劃進行對接,將會有效帶動亞歐大陸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促進整個地區的和諧穩定。

女士們、先生們!

人類文明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偉大歷史時代,高速鐵路、巨型貨輪、大型飛機、量子通訊使得我們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有理由加強互聯互通。撫今追昔,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曾經用雙腳丈量了亞歐大陸。他們的篳路藍縷、風餐露宿,促進了亞歐大陸的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今天,“一帶一路”建設將在新的人類文明歷史起點上把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亞歐大陸真正成為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法國是一個具有開創性思維的國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積極作用。請允許我打個比方:亞歐大陸的每個經濟體,都像是一塊美麗獨特、不可或缺的拼圖單元,一旦我們實現了契合聯接,就會展現出一幅壯麗磅礴的亞歐未來繁榮新圖景。我們相信,亞歐各國通過共同努力,將打造出一條著根歷史、面向未來的新時代絲綢之路,為廣大亞歐人民帶來巨大福祉。

謝謝大家!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