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75%开通了移动支付,子女如何防范老人“中招”网络诈骗?

3月5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两会“部长通道”上提示“投资”风险——近些年一些金融乱象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实质是非法融资,要坚决打击。老百姓要提高警惕,不能借钱投资。

中老年人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75%开通了移动支付,子女如何防范老人“中招”网络诈骗?

银保监会的风险提示,明显是有针对性的。在经济探底期,投资渠道、收益都在收窄,一些非法融资在内的金融乱象时有发生,有其必然性,是需要严加防范的金融、社会问题。

另外,还需看到,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郭树清所言的“老百姓”,重点应是老年人群体——近年来,在多地通报的非法集资案、社会诈骗案件中,老年人都是最大的受害群体,其中尤以小有积蓄的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为甚。

除这两者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得近几年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花样翻新,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线上消费和移动支付向三四线以下城市或地区下沉,给用户防骗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其中,老年人群依然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之前,一些对中老年人在互联网使用方面的“用户画像”显示,50岁及以上群体占整体网民的比例超过10%,三成中老年人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而超过75%的中老年人开通了移动支付。不得不说,这与社会对老年人“守旧”的刻板印象反差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上述现象在展示新趋势的同时,其实也提供了以老年人为重点、以移动支付等线上资金流动平台为抓手、应对借贷式“投资”等防骗问题的新思路。类似的案例,比如在近日,支付宝与全国26个城市公安反诈中心一起,联合呼吁“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诈骗”,而在支付宝上线的反诈新功能中,子女可以作为“守护人”与父母“绑定”,当支付宝识别到交易存在诈骗风险,会向“守护人”发出提示。

打击非法集资、反诈骗,尤其在涉及到老年群体时,是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传统的打击和防范手段,在涉及到老年人群体时,如辖区民警、网警的提示,以及子女的引导,前者往往缺乏针对性、后者也因为子女的距离和沟通及时性的原因,往往都流于事后补救。

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在识别诈骗风险时,基本要靠业务人员的敏感性,像银行卡转账延迟到账这种被动的防诈骗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效,但却是以牺牲普遍的便利性、效率打折为前提的;另一方面,随着包括资金流动在内商品、服务交易活动的重心持续向线上倾斜,线上金融机构接棒传统银行担负起老年人防骗问题的角色,实际上是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线上化的资金流动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涉及到老年群体防骗问题上的风险识别、预警,乃至干预,手段其实也更多。首先,某一诈骗事件的受害人群往往带有群体性特征,在线上,可以实现数据化的关联,从而有助于风险的早期识别;其次,当前的诈骗手段往往是花样翻新、快速迭代,但在线上,某一新型的诈骗方式一旦被识别,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移动支付等机构进行数据化的采样和技术防范;最后,即便是最为隐秘的诈骗手段,在线上也是有数据留痕的,这些数据线索,可以为事后追溯提供很大的价值。

总而言之,当前,老年人防骗作为重要的聚焦点,需要的是子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进行充分的联动,而相比传统的反诈骗手段,线上支付机构由于不仅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动,同时也是发力多方联动、风险识别的天然中枢,因而可以作为突破的重点。

杨国英(财经评论员)

微信公众号关注“新华经济369”加读者群可获得粉丝福利和参与抽奖。

头条号关注“新华经济分析师”,您的关注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